APP下载

在家园共育中培养孩子自理意识的几点建议

2014-04-16杨艳如

新课程·小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自理独立性共育

杨艳如

幼儿生活理意识是孩子走向集体的第一步,是保证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之一。自理意识的培养和增强,能够促进幼儿独立性、自信心的增强,也是孩子自我意识树立的前提,为其今后的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幼儿教学中,积极发挥家长的正面教育,与家长积极沟通,在培养孩子自理意识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那么,如何让幼儿家长在家园共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培养孩子的自理意识提供保障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家园合力

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表现挺好的,什么事都能自己完成,可一回到家里,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毫无自理意识。如果家长不予教育,听之任之,这样就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家园联系栏中将培养幼儿自理的内容、时间、目的等交代清楚,并留出位置写效果汇报。个别幼儿应单独和家长交流。对于效果不佳的孩子,老师和家长需要及时沟通,找出问题所在,以找到更好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育态度一致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家庭是“6+1”组合,小孩在家的地位可以说是小皇帝、小太阳的级别了。很多爸爸妈妈希望小孩能干些,会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偶尔爸爸妈妈看到孩子吃饭慢,不想耽误时间就喂着吃的现象也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般都是对他们娇纵惯养了,有的还连上幼儿园都背着抱着来的…… 所以,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教师要讲明培养孩子自理意识的必要性。对于个别娇生惯养的孩子,教师要单独交流,个别辅导。要求父母与祖辈之间对孩子的要求一致,祖辈可能会对孩子更加宠爱,但在宠爱的同时别忘了对孩子的要求。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都要保持一致性,统一思想认识,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致性还要有一贯性,良好的自理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三、榜样引导

玩是孩子的天性,行为习惯具有不确定性,有些做法肯定不尽如人意。教师、父母不能指望说教一次孩子就会有成效。大家都知道“身教重于言传”,成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因为可能你的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带给幼儿一辈子的坏习惯。有时家长都做不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指望别人帮忙,还要求孩子生活自理,这時孩子就会不服气。反之,家长如果随时都有自理意识,孩子会学着老师、父母做小大人。另外,大人不要在孩子犯错后,总去责怪和纠正,告诉孩子什么都别干了。

总之,教师和家长应共同努力为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创造环境与条件,同时还要幼儿园与家庭共同合作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从而培养孩子的自理意识。教师和家长都要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培养幼儿健康的情绪及坚强的个性,让孩子们体验做事的乐趣,只要我们家长和老师能够相互配合,用正确的方法并通过自己的以身作则,就会让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增强自理意识,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 河北省迁安市上庄乡高各庄中心幼儿园)

编辑 刘青梅

猜你喜欢

自理独立性共育
学校携手 共育共进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有效策略
浅论我国非审计服务及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笑到生活不能自理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考虑误差非独立性的电力系统参数辨识估计
自立当从“自理”始
自我护理的概念及其理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