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科学学科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2014-04-16杨胜利

新课程·小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新知创设科学

杨胜利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全新的学生学习方式理念。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所谓自主,就是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个性为主旨,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发展。

所谓探究,就是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问题开始经历认识过程,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大胆假设,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结果,讨论假设等。通过体验探究,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一、学生的学习探究从领悟自主学习开始

科学学科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科学学科教学中,通过倡导这种自由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学生产生求知欲,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先导性条件。每一节课开始,科学教师应围绕学习主题,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他来解决的现实问题,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教师可以通过引人入胜的科学故事、生动新奇的科学实驗、逼真生动的科学教具,以达到在极短的时间内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科学课堂的实践活动中。

2.尝试自学,运用鼓励手段让学生乐于探究

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角,教师则永远是配角。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新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独立动手操作、独立探求新知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发现新知。

3.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材料,尽可能多地创设学生间的交流机会

在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只是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科学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和谐的发展。

(1)提供学生自主动手实践的机会

教学中,凡是能让学生动手的,多提供机会让学生操作,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以动促思,动中释疑,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2)创设学生间交流的机会

当学生对待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后,都会千方百计寻求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调动知识体系和经验储备中的相关信息,对问题真相进行大胆探索。

二、营造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

1.注重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在科学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探究的能力,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

2.教学方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自主活动方式

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学习,因此在这样的课堂中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师生关系是尊重主体的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

在自主探究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学是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直接参与的各种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实践证实,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在科学教学中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融洽师生关系,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和指导者,这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 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滨河路小学)

编辑 刘青梅

猜你喜欢

新知创设科学
新知
生活新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科学大爆炸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科学
科学拔牙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