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定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4-04-16钱秀金
钱秀金
所谓创新,我认为应该“打破定式”。即:“不死套公式,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培养创新意识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班级实际,创设情境。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我先让学生回顾“商不变定律”,借以暗示“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倍数,商不变”。接着出示例题:“做一条短裤要用0.67米布,56.28米可以做多少条短裤?”我对学生说:“今天这节课,让大家都当小老师,小组学习,看谁最先完成。”
对学生给的答案,不做评价,而是让学生通过验算保留正确解法,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本节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主动建构,不仅使学生积极地感知到学习对象,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多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多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解题,在求异中创新。
如,在教学“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时,我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甲:由于“路程÷速度=时间”,所以用“两人相隔的距离÷两人的速度和=相遇时间”。
学生乙:我想,两人是相对而行,每走一分钟,距离就缩短(50+40)米,2分钟就是2个(50+40)米,270米里面包含多少个两人的速度和,就要多少分钟两人才能相遇。
学生丙:两人的路程÷两人的速度和=时间。
我对学生的分析表示了肯定。这样,尊重了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题目的分析,鼓励了学生的多向思维。
三、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思维
在传统教育影响下,我国学生学习刻苦,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不足。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强、爱活动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摆一摆等一系列生动具体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由感知到理解的思维过渡。教师要多给学生以动脑、动手的机会,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他們在实践活动中去发现,从而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明创造。
多让学生亲手操作体验,自主发现,在操作、探索、推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自然,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中国教育的改革,需要创新,唯创新者才有将来。教师的教育观念应落实到创新教育上来,要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广大教师要“打破定式”,用创新观念走出一条培养数以万计的创新人才之路。
(作者单位 福建省闽清县梅城镇中心小学)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