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创新意识
2014-04-16蔡艺君
蔡艺君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教场。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信息交流、情感沟通、知识迁移等教学运行应该达到相对稳定、平衡、融洽的氛围,按新时期教学理念可称为教学生态平衡。倡导该教学理念,强调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应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意识;激情导入
精彩的语文课堂应积极创设“和谐”情境,激化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教学内容的时代气息和人文色彩,体现“艺术化”与“生活化”的和谐统一,把握“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和谐统一,创造机会和条件,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技能,并且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习语文必将成为每个孩子乐在其中的美差,语文课堂必将成为学生活跃的大舞台,成为学生展示才能的园地。那么,如何创设“和谐”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所努力达到的境界。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创设“和谐”情境,根据学生思维动态性和生成的过程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挚手,兴趣的浓厚直接推动着学生情趣高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用激情导入来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惊弓之鸟》时,利用直接形象——课文插图的导入,使学生对新知产生极大的关注,引其入胜,进入探求知识的境界。利用插图激情导入:插图中的主人公手里拿着弓而没有箭,为什么却能把大雁射下来,请同学们看课文是什么原因?这样导入使学生产生好奇,产生了急于了解原因的愿望,因而会很快投入到学习的情绪中去。又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先提出问题:桂林的山是什么样子?漓江的水是什么样子?同学们想知道吗?放映投影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那现在让我们乘船荡舟漓江好不好?同学们怀着兴奋而迫切的心情进入求知的境界。然后我又不失时机,让学生听录音,感知全文,同时出示一系列问题: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奇、秀、险;感受作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境界美。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很容易就感知了全文的内容,为学习理解重点部分打下基础。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教师所建构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学习所要建立的知识结构之间具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这两种知识结构之间的同化与整合,主要表现在教学中能否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教师应围绕重点,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小珊迪》一文时,在学生初步感受珊迪的可怜、诚实与善良之后,先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小珊迪的生活情境:“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一双赤脚又红又肿”“先生,我饿极了。”学生沉浸在情感的交融中,深刻地理解了“诚信”对小珊迪而言是多么难能可贵!通过重点内容的学习,学生“悟”得其神,“凝”得其情,“超”得其度,从而教会学生同情小珊迪的遭遇,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学好本领,为建设和谐型社会奋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有机结合的,关键是教师如何点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又如,教学《草原》一文,难点是分辨静态和动态描写。那么,怎样来突破呢?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首先出示问题: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怎样?学生从中找出有关语句:天空是晴朗的,空气是新鲜的,小丘是绿的,平地也是绿的……小丘、草原天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学生很自然的推理是静态景物。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提问:作者快接近目的地时,草原上有什么变化?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这时牛羊多起来,听到鞭子响,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灰裳,像彩虹向我们飞来,接着是主人迎接客人的热闹场面,这样草原上的景物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得出动态描写。通过启发点拨,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易于接受,有时教师提出问题不能急于让学生回答,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有时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很多问题,但也不能一问一答地解决,达不到引发悟性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主动权,尽可能激发他们的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深化,形成技能
俗话说:给鲜鱼一筐,不如送一张渔网;送几只山羊,不如赠一杆猎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上课,就等于给孩子们“渔网”和“猎枪”以及打鱼和打猎的本领,让他们的学习终身受益,并为将来的创新打下基础。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将来能否经受挑战,必须把课堂上的所学在实践中创造性应用,把有关知识加深拓展形成技能。我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去读书,掌握一套自学的方法:(1)熟练地使用工具书,培养良好的查工具书的习惯,教给他们一生中进行自学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2)教给学生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段落,理解文章内容的学习方法。(3)教给学生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学习步骤。学生能通过自觉理解字、词、句、段及课文思想内容,学会循环着思路去学习。(4)结构相似的段落,让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培养其自学能力。如,学习了《将相和》一文后,学生发现了其中的文章结构特点,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在完成“描写美丽景物”之类的习作教学中,相得益彰。如有的学生写《我和春天有个美丽的约会》一文,撷取了“春雨贵如油”“化作春泥更护花”“二月春风似剪刀”等片段,结构令人耳目一新。在写爱国影片观后感时,有的学生以《丰碑》或《红塔》为喻义写董存瑞;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题写刘胡兰;以《“帝国梦”的毁灭》模仿《圆明园的毁灭》。题目写《举起手来》电影观后感,并结合《卢沟桥的狮子》一文中的内容,对日寇进行无情地嘲讽和谴责;以《惊世之鸟》写航天英雄杨利伟叔叔……学生综合运用了所學的知识,把看到的、感受到的淋漓尽致地表述出来,超越了课本,培养了创新意识。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也是创设和谐情境,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鼓励发表个人独特见解,通过大家讨论,发展求异、求同思维,在巩固深化中形成技能。如,在教学《凡卡》一课时,学生纷纷提出:凡卡的信能不能收到?分析了爷爷的处境后,有的学生大胆提出:即使凡卡爷爷收到了信,还是无法改变凡卡的悲惨命运,进而透过表象认识本质,揭露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又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后,有的学生指出:齐威王真正输的原因不是“骄傲”,而是不知道田忌第二场赛马的出场秩序。并以“超级女生”比赛为例,当两组选手进行PK赛时,各不晓得对方演唱顺序,只能“碰碰运气”排列了。真是一语惊人!如果教师能随时随地地尊重并善于引导孩子抒发他们内心的感悟,则会给课堂增添许多意外的惊喜。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上“知情意行”和谐统一,能转化为恒定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于平淡无奇处生疑,于细微忽略处独具慧眼,开拓发展思维的空间,让语文课堂或异彩缤纷,或峰回路转,或波澜起伏!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浦县实验小学)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