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望、闻、问、切”
2014-04-16姜岩
姜岩
“望、闻、问、切”是大夫对患者诊断病情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医患之间双向交流对碰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可用到“望、闻、问、切”的方法。
望,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学会观望,要目视学生,要看到学生在听到问题后的表情变化,是疑惑,是欣赏,还是吃惊、瞠目等。要看学生在台上板演过程疏密错落是否得当,清楚明白。要看学生在课堂上书写作业精气神是否集中,是否认真对待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是否能工整规范地书写作业。要看学生在课堂上举手投足的表现。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探究的热情等。要看到学生一丝丝、一点点的进步等。看到变化,记住整理分析,应对学生变化。
闻,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学会倾听。要听清学生回答问题时每一字的读音。要听出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底气。要听出学生回答问题时表达是否流畅自如。要听出学生表述是否完整、通顺,是否有一定的层次性。教师学会听,从学生的说话中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听出学生的困惑,听出学生的需要,听懂学生的心声。
问,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学会善问。任课教师的提问,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基础知识、阅历范围、活动情感等,有方向、有目的地提问。问题的提出要有一定的辐射面,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思考、交流、分析、总结。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先易后难,层层遞进,逐步上升提问难度,逐步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提问要有深刻性,提有质量的问题,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答。
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学会诊脉,切中要点。哪部分学生有进步不需要教师的讲解帮助,放手就可以独自学习知识。哪部分学生有进步,但需要教师的辅助,与教师合作可以获得知识。就一个问题而言,教师要关注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反应、应答等。就一个学生而言,教师想到不同的问题在同一学生身上的不同回答。教师要把准脉,心中有数,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望、闻、问、切”是教师关注学生,心中有学生,倾听学生心声,灵机选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步骤,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榆县新兴学校)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