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怎样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2014-04-16马云超
马云超
一、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积极进行新课程理论学习
在小学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实施主体,能否转变教育观念会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成效。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就必须放弃传统思想,更新观念。
二、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教师基本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搞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使自身的素质提高,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等一般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学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及“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
三、积极落实课程改革理念和新课程标准要求
1.深化學科课程教学改革
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资源。因此,在学科课程改革,利用课程资源时应坚持下面的原则。
(1)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
(2)将活动教学与单一的学科课程结合起来。
(3)国家统一教材与地方课程资源配合使用。
2.素质教育需要把活动教学融入课堂
通过活动教学,可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道德情操、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全面和谐发展。
3.加强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它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重视素质培养
什么是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课堂互动方式。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落实素质教育要求,除了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还需要配合使用合理的教育方法,让教学取得良好成效。课堂教学方法不能单一,需要随教学任务、教材及教学对象的不同来选择。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既要强调学习结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传授知识,又需培养能力,从而体现素质教育要求。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依据对教育和教学实践的分析,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单靠课堂教学的单一渠道,是难以完成教育、教学和素质培养任务的,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进行素质教育而言,两者缺一不可。
(作者单位 吉林省松原市哈达山镇中心小学)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