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味飘香小学语文课堂

2014-04-16温武生

新课程·小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情味语文味意味

温武生

摘 要:阐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语文课“无味”“串味”“混味”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从语言入手提出:轻触“琴”弦,寻求语言的情味;揣摩品味,品出语言的真味;有效朗读,读出语言的韵味;读写互促,体验语言的意味四个方面的对策,倡导让语文味飘香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味;情味;真味;韵味;意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固然呈现出令人欢欣鼓舞的新景象,但也不乏出现让我们莫名其“妙”的新做法。当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非语文、泛语文的因素,这些因素使语文教学迷失了本真和自我,语文课“无味”“串味”“混味”现象比比皆是,所以,如何让语文味飘香小学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研讨的课题。所谓“语文味”,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以学习语文的听说读写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在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渲染中,让学生体验到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令人陶醉的那种充满有诗意的、美感的教学。要使课堂富有语文味,柳暗花明,首先就要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一、轻抚“琴”弦,寻求语言的情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必须创设诗意智慧的课堂。可现实的问题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不少老师往往牵着学生直奔预设的目标,而无暇顾及课堂上如璧如玉的童心,如诗如画的童趣。请看一位一年级老师在《归类识字》“日、月、明、山、石、岩、木、林、森”这几组字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师(亲切地):小朋友们,日就是太阳,太阳出来以后怎么样呢?

生:太阳出来热辣辣的。

师:哦,太阳出来很热。

生(站起来补充):太阳出来暖洋洋的。

师(微笑着):你说的还是很热的意思。

生:太阳出来后我们家里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她。

师:我知道了,你说的是太阳出来后你家的房间就明亮了。

(老师终于把话引到了“明”这个生字上,然后就开始教学生学习“明”字。)

“太阳出来后我们家里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她。”这句话说得多精彩啊!观察视角独特,想象丰富,有童心童趣,只有孩子才能有这样特别的感受。然而,老师对此无动于衷,她的心中只有下一个生字的教学,只想着通过怎样牵引才能引出这个“明”字,而没有对诗意的敏感,对童心的响应。如果老师能这样引导:“是呀,阳光是有脚的,她能走遍我们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她一来,我们的房间就明亮亮的了!”这诗一样灵动、优美的语言,这闪烁着智慧火花的赞美,从老师的口里走到孩子们的心里,那阳光,就会由模糊的形象变成可看见、可触摸的小精灵,相对应的生字也就在孩子的心里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于是,语文味也就充溢了课堂,充溢了孩子的心灵。

二、揣摩品味,品出语言的真味

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品”就是品味、体悟、学习、鉴赏,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教学难免会因缺乏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浮华和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

对于课文的传神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咀嚼,激活思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无穷魅力与韵味!如,教学《鸬鹚》一课时,我就紧紧抓住“渔人站了起来,用竹竿往船舷上一抹,这些鸬鹚便扑扑地下水了。”这一关键句来进行嚼词析句: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鸬鹚训练有素;渔人悠然自得……)这“一抹”抹出了什么?(抹出了鱼儿;抹出了收获;抹出了快乐;抹出了富裕;……)。通过反复咀嚼,浓浓的语文味自然就会荡漾在学生心中了。再如,品味《桂林山水》一文中的漓江水,在抓住“清、静、绿”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将句子改为“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清清的,漓江的水绿绿的。”“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通过反复诵读,学生的思想感情的潮水、情绪的心律,也同这漓江的水汇聚在一起,并同它一起运动,一起起落,一起变化,变成“清”“静”“秀”的漓江的水,而那水也变成了有情感的、有心律的水了。

三、有效朗读,读出语言的韵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逐步让学生会精读、略读、浏览以及诵读。”叶圣陶曾告诫执教者:“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贵在读书。语文课上,最美丽的声音就是书声!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改到什么程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要通过“读”,源源不断地往孩子们的精神家园输送养料,为塑造他们的精彩人生添彩抹绿。教学中要求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的确,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曾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无限春色。然而同时,一些不明要义、形式花哨、浅尝辄止的朗读也应运而生。那么,如何读出内涵,读出质量,读出时效呢?试看《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用眼睛看,它有几句?

(生有争议,师提议一人读一句开一列小火车。读中并认识省略号的用法。)

师:秋天的雨把什么颜色分别送给了谁?

(生尽情交流后,课件打出表示颜色和景物的词,再请生看课件说一说:它把什么送给了谁?师引导学生观察左边表颜色的词,并用了一个词语“五彩缤纷”来形容。随后再请生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读: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师故意请教:问问大家是什么在扇?

(引导学生理解秋风的吹拂给银杏叶扇的力量后,比较“一把把扇子”和“一把一把扇子”,朗读体会满树的黄叶扇得那份快乐和悠闲。接着,师请生找找与这句话差不多的句子)。

生读:它把红色送给了枫叶,红红的枫叶像一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生自由练读这句话,师引导学生想象红红的枫叶“飘啊飘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放飞想象各抒己见,感受枫叶飞舞的热闹场面和一种生命的律动。)

师以诗化的形式出示这两句话。

……

我们读过原文的老师都知道,《秋天的雨》是一篇写景的抒情小散文,语言文字很美,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对银杏树和枫叶的描写很有特色,充满了一种诗情画意。这位老师立足文本特色语言,引导学生读中感知大意,读中感受形象,读中积累发展语言,有效地体现了读的层次、读的目标。语文课堂也因这精彩得当的读而折射出一股纯正浓郁的语文味道。

四、读写互促,体验语言的意味

语文学科有两重任务,一方面要让儿童“习得语言”,另一方面要让儿童的精神直至灵魂变得澄明、丰富、深刻和美好起来。两者之中,语文教学在价值取向上更倾向“語言的实践及习得”。语文教学必须用好教材,为铸造语言技能和语言能力的“合金”提供有效的范例,实现读写互促“1+1>2”的整体功能。教师要努力研读教材,挖掘教材蕴涵着的读写转化点,引导学生适时借鉴、移植内化为自己的习作素养。

我们要超越课文,以课文里的言语运用实例为基点,延伸扩散到现实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以课文的“一”引发现实生活言语的运用“三”,“举一反三”。例如,在教学《掌声》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拓展写话:是什么让英子插上了梦的翅膀,在人生浩瀚的天空中快乐地飞翔呢?如果那美丽洁白的翅膀,需要用文字来装点,你会在上面留下怎样的话语呢?又如,《夹竹桃》一课,作者在描写“月光下的夹竹桃”时,充分发挥了想象。写出了月光下的夹竹桃的样子,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作者的幻想。十分美丽,令人产生遐想。根据这一段,我先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顺着作者的思路继续幻想。“我幻想那是一片森林,小虫爬过,那是护林人晚归的身影……”“我幻想那是哈里波特中神秘的城堡,夜蛾飞过,是哪一位魔法师骑着飞天扫帚在巡逻……”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接着,我们写了《飘飞的雪花》,学生在文中写到“小雪花飘飘扬扬,在空中打转,我想他们肯定是在和同伴嬉戏,不想那么快就下来,也或者他们是在跳舞,尽情摆弄自己的舞姿,想博得我们懂得喝彩……”“看,小雪花绕着大树转,我想,他们肯定是老相识了,是不是在互相问好呢?他们可亲热了,你看,他们有的在大树伯伯的头上,有的在大树伯伯的手上、腰间,有的抱住了大树的脚呢!我想他们肯定有说不完的话,毕竟分别一年多了……”看,他们的文章多精彩啊!

语文课要“把根留住”的理念,应该是永恒的追求。如果我们能够克服功利心态和浮躁心理,将视角瞄准语文本体,以“慢慢欣赏”的态度投入课改,深入探索母语学习规律,着力于言与意这个语文教学的纠结点,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洋溢出语文的独特魅力,“语文味”一定会飘香小学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实验小学)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情味语文味意味
押题作文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下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上
论《牡丹亭》的情味
——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现代笔法·古典情味·场上艺术——专访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编剧颜全毅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见微知著与文学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