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智慧与情感在“做”中流淌

2014-04-16董雪梅

新课程·小学 2014年2期

董雪梅

摘 要:陶行知说:“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对儿童来说,学数学并不等于就是去记数学,去背数学,去练数学,去考数学,而更应是“做”数学。

关键词:做上教;做上学;“做”中获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下面,从几个教学课例中谈谈如何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一、“做”中获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应在蕴含思维的“数学活动”中产生。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用各种感官去感知知识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数学在哪里吗?其实数学就在你们的手指间,不信?我们来试试。

师出示一个圆,问:怎样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两份?

生:折一下。

师(操作:任意折):是这样折吗?字串4。

生:不,应该对折!对折以后才是平均分成两份。

师:刚才,我们表示了一个圆的二分之一,其他图形上也能找到二分之一吗?试试看!

学生拿出准备的图形纸片操作,折出了各种图形的二分之一,并展示交流。

……

在这节课上,分数的认识是建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的,在折纸的过程中,一个个分数诞生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如一个个充满灵性的小精灵,在双手间诞生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认识了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而这一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做”中得法

数学教学不仅僅是为了使学生获取有限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方法和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让学生在“做”中悟出方法,感知规律,同时为学生求知增添新的动力。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弄清什么是圆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手中圆形物体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我提出:“你能用滚动的方法测量我们校园里的圆形花坛的周长吗?”这时,学生发现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已行不通,迫使他们另辟蹊径,这就为学生进一步“做”创设了需要。老师耐心地等待、巧妙的疏导和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又一次激起了他们思维的浪花和继续探索的欲望,学生便急切地按照教师有意设计的“操作—观察—发现—思考—实践”的路子顺利地探索出了圆的周长公式。真可谓探索中,情更浓,意更切。

三、“做”中长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社会是个大课堂,隐含着丰富的活动题材。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应用,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把“做数学”深入到课堂外的各类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同时深刻地认识数学的作用,体会数学的应用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用到所学数学知识,而且经历了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及作出判断这一过程。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大大激发了学生应用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做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与传统的“做数学”“学数学”有所不同,“做数学”改变了过去枯燥、冷漠的数学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醒了积极的数学情感,把“玩”的权利交还给了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了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了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了学生。在实验操作、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学生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做数学”的理念不仅改善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还促进了教师“教教材”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燕宝琛.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太谷师范开陶课情况综述[J].中国陶行知研究基金会会讯,1994(Z1).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第二小学)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