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需要动中有静

2014-04-16张瑜

新课程·小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苏教版课程标准语文课堂

张瑜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课堂空前地“动”了起来:朗读、问答、讨论、表演、辩论等,不一而足,热闹非凡。诚然,这些教学活动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而且,在这样的课堂上,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气氛非常好,经常有欢声笑语从教室里传出来。

可是,小学语文课堂就这样一味地热热闹闹行不行?答案应当是否定的,小学语文课堂不仅需要活动,需要动起来,同时更需要动中有静,需要让学生静下来。静,可以让学生在这热闹的课堂中学会品味,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在哪些教学环节上可以让学生“静”呢?

一、要让学生有默读的机会

默读可以让学生用心灵去阅读,可以在阅读中品味、揣摩、思考。比如,在学习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九册《推敲》这篇课文时,当学生默读到第二段“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觉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的时候,他也会像诗人贾岛那样去想一想,到底是用推还是用敲呢?会不停比较、揣摩、品味这两个词的不同之处。

二、要让学生会安静地倾听,倾听教师的声音,倾听同学的声音

倾听,是一门艺术。我们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负有传道授業解惑的责任。可是教师怎样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呢?不仅仅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更需要学生学会倾听。假如,在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秋天》这篇课文中,听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秋天中的秋风、稻穗儿、野菊花、苹果等对秋天的喜爱,感受到秋天的魅力;听教师来分析课文,感受课文文字的美妙、意蕴的隽永;听同学来回答问题,可以不停的思考。倾听,不仅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还是对课堂的尊重,通过倾听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教师所传递的思想和感情。

三、要让学生“静”思

小学生由于性格活泼,甚至会“人来疯”,回答问题非常积极,可是有的时候学生并没有充分的思考,就抢着发言了,这个时候往往很难说清楚想要表达的意思。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思考,特别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安静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之后发言,这样才能言之有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第三册《小鹰学飞》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体会小鹰的三句话“我已经会飞啦”“我真的会飞啦”“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然后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分别用“已经”“真的”“总算”?这三者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一定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也只有通过仔细的揣摩、比较,才会发现:这篇课文要让我们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四、学生独立完成作业需要“静”

在一篇课文学习后,总会留有一些作业,有的是需要课内完成的,有的是需要课外完成的,但是这些作业都需要学生安静地思考去完成。虽然有些作业是需要讨论才能完成,可是大部分作业还是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毕竟完成作业是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需要动中有静,动静结合,这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有效的,也才是符合教学规律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苏教版课程标准语文课堂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