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设计
2014-04-16朱丽萍
朱丽萍
摘 要:主题活动,意在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生活和学习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品质。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还是学习的工具。根据案例谈一谈自己对“主题活动”教学实践的几点反思体会。
关键词:主题活动;活动目标;活动设计
主题活动创建的意义
主题活动,有一个主题相对集中、独立的主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生活和学习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品质。在主题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还是学习的工具。使学生通过进一步的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帮助课程学习方面的巨大作用,进而自觉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其未来生活的巨大作用。
主题活动设计
《创作图画》是苏教版上册画图模块的教学内容。任课老师根据对学生的评价理解,教师是这样安排的:
1.请同学们一起来先看段视频。(播放视频,复习画图板块
旧知)
2.大家从里面学会了什么?学生总结(展示板书:出示课题创作图画,(1)确定主题;(2)构思画面;(3)创作画图)
3.老师给大家准备了5个背景,请大家选择其一左右两位同学一小组讨论,你能画什么主题的图画?
4.你准备添加哪些元素来体现这一主题?这些要素准备画多大?位置在哪里?你准备用什么颜色来突出主题?
5.两人一小组开始创作(体现小组合作性)。
6.展示与评价。你想表达的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要素来表达这一主题?其他人对这位同学的创作有什么想法?补充?修改?如果有时间你还能怎么做?
关键词一:活动目标的分析——小组合作、欣赏、评价
纵观小学信息技术苏教版教材,主题活动的活动目标都提到了小组合作、欣赏和评价这几个关键词。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认为“主题活动”能有效体现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分工合作,同时佐之“欣赏、评价”,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二:主题活动设计——内容、过程、问题全方位开放性
在主题活动中,开放学生思维空间,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大胆想。在主题活动前,要先做好准备工作,如分好小组,在活动开始教师给了学生5个背景,学生对背景进行选择后构思,构思完成后进行创作,背景风格是不同的,学生创作的内容各不相同,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不再是单一的一切以書本为限,一切以教师为准,教师主宰一切。
关键词三:主题活动设计——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反思能力等高级思维能力自主探究性
1.你准备添加哪些元素来体现这一主题?这些要素准备画多大?位置在哪里?你准备用什么颜色来突出主题?
2.你想表达的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要素来表达这一主题?这些问题不正体现了思维的创新、反思能力?
发现并解决自己身边的事,就是创新。学习的经验靠自己积累,学习的规律靠自己去摸索,学习中的问题靠自己去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规律是比一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四:主题活动设计——学生合作交流,团队意识提升
“主题活动”,本身就要求通过合作达到学习目的。这种合作不仅体现在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还需要教师间、师生间的合作。
学生间的合作可以是设计的合作,也可以是创作的合作,例如,在上述案例中两人一小组开始创作(体现小组合作性),教师就采用了创作的合作,但是有时因为机房的限制,教师更多采用的是设计的合作,在创作作品时采用单独设计。
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合作,共同制作,例如,在合作绘画时,单单依靠学生的能力很难完成整个主题作品的制作,教师可以适当帮助、指导。
主题活动适合对多个知识或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有利于同时实现三维目标,活动中各环节或专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曹晓明.基于网络的主题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11.
[2]李晓岩.中小学主题学习网站功能与应用研究.河北大学,20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觅渡桥小学)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