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学习在“研学后教”中的有效性研究

2014-04-16何柳芬覃红艳

新课程·小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研学后教学习活动学习目标

何柳芬 覃红艳

摘 要:随着广州市番禺区“上品教化”的教育理念的实施,“研学后教”教学故事进行得如火如荼。谈谈小组合作学习在“研学后教”中如何有效进行。

关键词:策略;学习活动;学习目标

近年来,广州市番禺区在践行“上品教化”的教育理念下,在全区全面铺开以“研学后教”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改革。我校也乘借这股东风正积极实践我区教育局推广的“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提高。众所周知,小组合作学习在“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因此,“研学后教”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是迫在眉睫的。笔者就针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和策略。

一、合理分组,优化组合

随着课堂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我们开始认识到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机制是取得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但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进行分组,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以48人的班级规模构建6人合作小组的操作程序为例,全班可以组成8个合作小组。

首先从全班挑选出8名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然后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每组的副组长(1人)与组员(4人),并从组长到组员依次编号;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际之间的各科水平和综合水平基本平衡。要特别注意为班上的待优生等找到一个理想的位置,男女比例要适当。这样,一个学习小组就形成了。

二、确定合作学习目标,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展开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在每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地提出合作的目标和要求,教师一定要把这段时间中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布置清楚,要让每个小组都明确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并且明白通过怎样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因为开展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发起的,教师不是合作诸方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合作目标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而只有在学生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的基础上,

才能使合作顺利地进行。

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可按以下目标组织学生进行第一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

(1)读课文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每一个生字。

(2)画出生词和其他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小组讨论,说说它们的意思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

(3)组员轮读课文(每人一节),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方面。

(4)选出自己喜欢的一节,读给小组成员听,读后其他成员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

三、注重学生合作过程的巡查,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我觉得在整个过程中,老师不要做法官,要做导师。老师的角色不是评判学生展示的结果的对与错,要引导学生去判断,而不是给一个结论性的东西。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是很重要的。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

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2.要摒弃将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

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间域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去自主感悟、比较、体验;同时,教师要注意运用延迟评价,启发学生做充分的、广泛的思考,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及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及时有效地对学生或小组的活动予以认可或奖励。

1.学习小组的评价

小组评价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督促,是促进合作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从学生内部和外部对其进行激励的措施。小组评价包括过程评价、终结评价、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四个方面。

(1)过程评价。过程性评价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课堂中对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有效度进行评定,周期性对成员落实小组规范和完成学习情况进行评定。

(2)终结评价。根据学业成绩和学习水平的进步情况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包括对小组的整体评价和对成员的个性评价。可以评出最佳学习小组、进步最快小组和最佳汇报员、最佳联络员等等。

(3)定量评价。课堂上小组之间是合作和竞争的关系,根据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度,结合学科特点,以适当的形式,通过量化内容对小组(或成员)的评价。加分奖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定性評价。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需求参与课堂活动,在体验中获得发展,通过对小组及成员的学习水平和效益的评价,增强小组成员的责任感,提升竞争力,激发学生的潜能。

2.学习小组的奖励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学习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

以小组总体成绩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也可以自己以往获得的成绩相比来表示学业上的进步。为了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从而实施小组奖励策略,需要定期对小组表现进行汇总评价,并制订相应的奖励措施。具体的做法:每月开展一次评比活动,根据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全班评,加上家长评、教师评,评出最佳合作伙伴、小组进步奖、最佳组员、个人进步奖若干名。期末根据每月的评选结果进行综合测评,评出本学期的最佳合作伙伴、小组进步奖、最佳组员、个人进步奖若干名。让基础好的学生感到提高自己成绩的同时,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变压力为动力,

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的局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协调、同伴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形式。它不仅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内在动力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还能锻炼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设计好合作讨论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把握住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就一定能发挥它的效能,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愉悦的合作学习中,身心获得锻炼与发展,在课堂上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雅居乐小学)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研学后教学习活动学习目标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任务学习法的探索
“从目标入手”,设计高效课堂任务单
小学数学教学学习目标思考
让游戏“畅游”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研学后教”理念指导下的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探索
反复确定 使研学问题显出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