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阅读图式的建构

2014-04-16陈晓芬

新课程·小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翠鸟图式课文

陈晓芬

摘 要:当代认知心理学家鲁墨哈特指出:“阅读图式是指阅读主体的内心心理整合,不断被类化为一种常态的阅读反应模式。”通过课文的学习,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最基本的图式。当学生建立阅读的基本图式时,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自主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并能够拓展课外阅读,使图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关键词:阅读;图式;建构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鲁墨哈特指出:“阅读图式是指阅读主体的内心心理整合,不断被类化为一种常态的阅读反应模式。”而小学三、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是经过反复推敲并可称之为经典的作品。与一、二年级相比,课文篇幅较长,谋篇布局紧凑、连贯,文章浅显易懂,恰恰能够满足中年级的阅读需要。一般说来,不管是对人物的描写,还是对景物的描述,都可以划归为四种结构形式:总分结构、并列结构、承接结构以及因果结构。借助于对课文的深入了解,便能够使学生心中有一个图式化的概念。因此,学生能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对课文的阅读。所以,要想使学生的阅读水平获得极大的提升,图式的构建十分关键和重要。

一、建立阅读的基本图式

因为中年级的文章脉络比较分明,学生可以根据其中的关键词句来对文章进行把握,比如一些过渡句、中心句等等,并且这种认知在学生的大脑中固化下来,便会在学生学习文章的时候形成自然的条件反射,将所看到的各种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图式整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比如,在对《桂林山水》这篇文章进行学习之后,学生在脑海中就会呈现出相应的结构图:首先对“桂林山水甲天下”进行概述,然后再将其山水各自的特点呈现出来,到文章的结尾又对这里的景色进行了总结,那么学生就可以建立这篇文章的“总—分—总”图式结构。

1.整体把握,直观化的感知

感知是学习课文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比较感性的事物,它对文章的把握是全面的,又是直观的,即我们所说的“初感”。一般情况下,我们对文章的理解与否关键就在于“初感”,假设一开始对文章便没有形成自己独特清晰的感受,那么在后续的阅读中就很难抓住要领。为了能使学生准确捕捉“初感”,初读前,充分调动、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師不提问题(以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是让学生自由地捕捉最初生动的感受。初读后,学生自由质疑整理出有价值的综合性问题,再让学生到文本中自己寻找答案,在

交流中让学生的“初感”与文章达成一致,以利于图式的建立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翠鸟》时,教师说:鸟是我们的朋友,大家都喜欢它。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翠鸟。瞧(出示“翠鸟”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翠鸟。

生:翠鸟的爪子颜色很鲜艳,是红色的,并且有着十分漂亮的羽毛。

生:翠鸟长着一双透亮的眼睛,嘴巴细长。

这时,师再问:“你还想更多地了解翠鸟吗?我们一起来走近翠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读后,学生反馈。

生:我了解到翠鸟是捕鱼的高手,可以轻而易举地抓住小鱼。

生:翠鸟叫声清脆,在飞行的时候总是紧挨着水面。

……

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2.局部欣赏,精读感悟

学生在初感的基础上,站在文章全局的角度,披文入情,追本溯源,深入文章的深层分析。具体化理解的阅读方法,区别于传统的分解以及分段阅读,避免了阅读的枯燥和机械,而是把全文分成几个在内容上相对独立的阅读部分,让学生自由感悟,个性体验,而后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导读下,学生之间开展交流,对文章的认识也会在交流中得到碰撞和认识的升华,重新组织认识,在这样接连不断的“重组”中,久而久之便会达到“顿悟”的境界,这是图式建立的精髓部分。

如,在学习《万里长城》时,在学生说道:“万里长城真是了不起啊。”教师追问:“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长城的了不起呢?”学生读课文,划划词句。

学生品读课文句子,交流反馈:

例如,句子“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全长6500多千米。”

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巨龙”“崇山峻岭”“蜿蜒曲折”“6500多千米”等词句,同时配以图片,让学生感受长城的伟岸雄壮。

让学生一赞万里长城的雄伟。此时,学生马上学会方法,自学课文,品读句子,二赞长城的年代久远,三赞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3.整体把握,深入理解,灵活运用

也就是说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的时候要再次站在全局的角度全面进行,将语言形式、思想内容、总体框架和局部描写合为一体进行阅读。长此以往,学生头脑中的阅读图式会越来越清晰,那么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得到提高,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又如,《万里长城》一课,在通过品读课文内容,三赞“万里长城了不起”后,让学生分别反复品读课文的总起段“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和总结段“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让学生感受长城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万里长城的雄伟,以及古代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回到课文,再次在整体中感悟。因此,在脑中不但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是总分结构的,而且建立了整篇课文也是总分总的图式结构。

4.巩固成果,内化典型图式

要想真正地掌握典型图式,首先必须要对其形成最基本的认识,然后教师再选择一些类似的文章供学生进行学习,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对文章的学习,并且找出他们的相似之处,也可以将与之有关的资料提供给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通过学习,让他们对文章所呈现的内容进行描述,这样可以使典型图式在其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能促进其内涵变得更加

丰富。

我们在阅读学习中以总分结构的文章为例,教师选择其中3~4篇比较典型的段落分享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照规定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段落的总起句来进行段落大意的归纳,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认可和鼓励,使学生形成更加深刻的认

识。由此也可以得出:假如是总分结构的段落,那么就抓住总起句对其段落大意进行归纳。教师进一步引导:回忆一下先前接触到的文章,是不是还有属于总分结构的段落?然后对其段落大意进行归纳,找出总起句和分句彼此有着怎样的联系,并说出这样描写的好处。经过学习,学生就会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对总分结构的深刻认识,从而也会对对应的图式掌握得更加牢固。

二、拓展阅读,使图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中年级的阅读,提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要求。很明显,课外阅读既要有“面”也要有“量”的保证。这样,学生的阅读速度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1.激活图式,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将学生的原有图式唤醒,进一步促进其阅读水平的提升。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生活背景、学习背景的不同而采取个性化的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可以是面向全体的,同时也可以面向个体进行个性化设计。接下来介绍几种最普遍的将学生固有图式进行激活的途径。

(1)讲究趣味,激发兴趣

要想学习好,兴趣少不了。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必须具有趣味性,以激发小学生学习、钻研的兴趣为着眼点,使学生乐意参与,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语言要尽可能的生动活泼,融理性的知识于生动的课堂之中,如此一来大家兴致高涨,才会更加容易将图式激活。

以课文《观潮》为例,播放浪潮声音,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这时学生的兴趣很浓,小手林立,急着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习课文。

(2)适当提示,合理联想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那些文章中的小细节都可以作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的小提示,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谐音联想、意义联想、图文联想等,如此一来学生自身固有的图式就会被激活,学生理解起文章来便会游刃有余。比如,《泊船瓜洲》一诗,其中广为流传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一个“绿”字可谓是点睛之笔,使整个诗句充满生机,用得巧妙。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在野外踏青时形成的对景色的图式充分地激活,然后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风吹杨柳,桃红柳绿的美景,联想寒冬悄然逝去,春风如约而至,所有的变化令人浑然不觉,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对“绿”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领略到作者笔下的

美景。

2.联系实际,巩固图式

尽管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并不能完全保证图式的构建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局限性还存在于其中,但是假设我们的方法运用得当,就能够充分调动课堂中的有利条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借助媒体演示,创设情境

由于多媒体的出现,我们的教学不再那么单调。声音、影像、动画通过多媒体的完美组合,带给我们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就会大大刺激和引导学生产生联想,促进学生背景知识的积累和内容图式的生成。由于媒体带给我们的是最直观的感受,因此冲击力更强,使得内容图式变得更加饱满和形象。例如,教学《小镇的早晨》一课,教师揭题后,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看到照片上那淡淡的霞光、乌黑发亮的乌篷船、弯弯的石拱桥等,这些照片已经让学生形象感受到了小镇早晨那恬静的特点。

(2)结合生活实际,体验生活

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融入生活中。学生亲身实践的阅读,和生活的距离拉得越近,就会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更加丰富和繁杂的内容图式体系,就会促使学生掌握到更多的学习技巧,理解起文章来变得轻车熟路。学习和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中进行学习,

毫无疑问是一种有利于形成内容图式并使之得以更加饱满的途径之一。以《秋天的图画》为例,秋季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却很少有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去对其进行观察,所以,教师要布置相关的观察作业,并附加相关的提示,进而了解植物在秋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此一来,学生在阅读时便轻车熟路,游刃有

余了。

3.进行充分指导,使学生的阅读图式变得丰富

静态并不是图式的特性,而是加工信息的动态结构,具有层次性,包含着多种信息,是不断演化的。当学生获得了一些基本图式以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所阅读的文本,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使学生脑海中的图式越来越丰富。如,在《五彩池》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知道了这是对因果图式进行扩展或修正,知道因果的结构不仅可以着眼于整篇文章,还可以体现在一个自然段中,不仅可以是前因后果的,还可以是后果前因的。课内的阅读指导是这样,课外的阅读同样也是如此。又如,学了《田忌赛马》学生就会知道,这是因果倒装的图式。

4.延伸阅读,扩展图式

图式是活跃的认知结构,在认知活动中,图式可以变化乃至重构,正因为如此,学生的知识结构才得以不断地扩展。可以从类似的文章着手进行学习,然后促使阅读范围逐渐扩大,从而使自己积累更多的阅读技巧和知识。

开展课外阅读,积累素材。比如,学了《当飞机遇险的时候》后,我们可以课外指导学生阅读《大地的儿子》《周总理的故事》等与原文相联系的课外读物,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承接的结构是非常清楚的,学生容易把握文章的重点、主要人物及其关系,推至整本书的阅读,同样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图式是用来说明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过程,而阅读理解是运用图式对阅读材料进行理解、加工和评析的过程。当阅读材料中的线索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图式之后,图式中的变量便会向具体化发展,从而使新知识不断被同化,或旧图式被改变,新的知识

充斥到我们的大脑中。这样可看出梯度存在于语文的教学中,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皮连生,何更生.图式与阅读教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05).

[2]李延更,宋立志,孔祥东.构建丰富的阅读图式.小学语文教学,2004(05).

[3]陆文红.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图式建构的意义.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04).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临海市大田小学)

编辑 董慧红

猜你喜欢

翠鸟图式课文
翠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背课文的小偷
翠鸟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背课文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翠鸟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