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欣赏课同样出彩
2014-04-16施寒央
施寒央
摘 要:充分挖掘有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创新教学内容;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欣赏创新教学环节;巧妙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表达感受、创新评述方式。
关键词:创新;欣赏·評述;地方文化资源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而传统的欣赏教学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往往以老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制约了其赏析能力的发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美术欣赏课要有更新的面貌,更高效的课堂,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
一、充分挖掘有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创新教学内容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包含了许多方面,有欣赏自然美的,如,《动物、植物欣赏》《探访自然的奇观》等;有欣赏艺术作品的,如,《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凝固的音乐——建筑》等;有画家的专题欣赏,如,《人民艺术家——齐白石》《解密达·芬奇》等;有同一主题的综合欣赏,如,《肖像艺术》《生活与艺术作品中的花》等;有最前沿的现代艺术,如,《新艺术的实验——西方现代艺术》《走进抽象艺术》等,也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泥玩具》《木刻版画》等。
作为一堂公开课的欣赏教学内容,教师要遴选最适合自己
的、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内容,如,上虞市著名美术特级教师李正火的自编教材《一片落叶》一课就向我们作了最好的诠释。
2011年秋,我有幸参加了李正火教学艺术风采展的活动,聆听了一堂如诗如画的欣赏课。李老师就从秋天的一片落叶入手,向我们展示了他火一般的教学热情,展现了他随堂应变的教学大智慧。他先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落叶,用寻找美的眼睛去发现落叶的形之美、色之美、肌理之美及更深层次的精神之美。再用笔画出一片心中的叶子,表达自己的感悟。接着欣赏国外艺术家们不畏严寒用落叶创造自然景观的视频资料,使小小的落叶带给孩子一次心灵震撼。然后展现各种以叶子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落叶、芦花、瓷瓶、线装书等物摆放一组静物,使落叶的主题欣赏得到再一次的升华。最后指出许多我国的文物却放在了大英博物馆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点出叶落归根的中心思想。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环环紧扣,中心突出,匠心独具,看似普通的落叶,给学生带来了一次深刻的审美体验。
而在安徽黄山举行的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选活动中,来自河北省石家庄的王生军老师则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欣赏课——《木版年画》。王老师首先从木版年画的起源、用途引出课题,用精美的河北武强木版年画作品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就四幅具有代表意义的年画《门神》《下山虎》《连年有余》《六子争头》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欣赏、讨论、分析、总结出河北武强木版年画的特色所在:内容丰富、寓意美好、构成图饱满、造型夸张变形、色彩艳丽。播放视频,让学生走入制作年画的手工作坊,探究年画的制作程序要经过绘稿、刻版、印刷、装裱四个步骤,是由许多民间艺人合作完成的。然后老师在现场展示了木版年画的制作工具,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分组尝试体验,把本课推向了高潮。最后,老师又对全国各地的木版年画进行了拓展,介绍了山东潍坊的杨家埠、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江苏桃花坞及当地徽州的木版年画及各自特色所在,并痛心地告诉学生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濒临失传,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呼吁学生做一个民间艺术的传承者,把本课的教育意义又提升了一层,
为大家奉上了一道民间艺术的盛宴,令人回味无穷。
二、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欣赏创新教学环节
一节欣赏课中往往涉及的内容很多,如果都以教师讲为主,很容易造成美术课堂形式单一、学习气氛单调沉闷、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积极调动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到欣赏过程中来,看看、听听、说说,闻一闻、玩一玩、做一做,使课堂动静结合、精彩纷呈。在一次公开课研讨中,我执教了浙美版第五册16课《中国民间玩具》,经过多次磨课试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中国民间玩具的种类繁多,课前我查找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了很多精美的图片,总想在教学过程中一一展示给学生,欣赏课中很多的内容依赖课件出示。但再好的东西看多了也会有审美疲劳,在讲解“材料特点”时学生对课件中的图片还饶有兴趣,但讲到后面玩具的“功能”时,很明显许多学生的目光不再专注,有些学生还情不自禁地打起了哈欠,显然单一的教学手段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的。于是,我首先修改了课件,删去一部分内容,只保留必需的几幅,再设计了一个“鉴宝游戏”,把许多玩具放在一个布袋子中,有民间玩具(布老虎、八子抱南瓜的针线包、惠山泥人、九连环、布驴、彝族娃娃等),有现代玩具(塑胶动物模型、洋娃娃)、还有外国民间玩具(圣诞雪人)。请学生上来摸一摸、找一找,选出中国民间玩具并摆放在一个展示台上,学生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地上来参与游戏。我随机穿插了一个有关惠山泥人的小故事,学生认真地聆听着。就这样,鉴宝游戏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气氛中进行着,我把民间玩具的历史、地域、材料、色彩等特点融入游戏活动中,学生学得开心,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巧妙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表达感受,创新评述方式
欣赏评述课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进行评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而公开课中,学生面对众多的听课老师多少会有一些胆怯心理,如何巧妙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所想也是公开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创新内容。
首先,为学生铺设好表达的阶梯不失为一个妙招。同样是在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选活动中,广东的陈钧老师执教了《民间玩具世界》一课,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学生,为了让学生准确表达对种类繁多的民间玩具的感受,他提炼了许多关键词,学生在这个“拐棍”的扶持下,表达起来就顺畅多了,而且这些美术常用词汇也能对学生的欣赏起到促进作用,可谓一举两得。同样,我在上浙教版第七册《秦陵兵马俑博物馆》一课时,针对学生评述时的畏难情绪,设计了一张表格作为辅助,学生就显得得心就手,表达也比较精彩。
生1:我最喜欢的是将军俑,它的造型栩栩如生,神态自若、信心十足,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每个俑都不一样,古代人真是太厉害了!
生2:我最喜欢的是士兵俑手中的兵器,这些兵器非常精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兵器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还十分锋利,闪着寒光。看来我们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他们的聪明才智也许是现代人想不到的。
其次,引导学生参与评述的方式应该多样化。例如,中学欣赏课《解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一画是达·芬奇著名的代表作,也是本课欣赏的重点。画家达·芬奇围绕耶稣被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出卖的宗教故事情节,细致刻画了十二位门徒所做出的不同反应,
特别是紧握钱币的犹大所表现的惊恐万分,与整个画面形成鲜明对比。姚霞老师事先请学生讨论,根据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设计语言,准备好糖果、面包、钱袋、蓝、红、黄等大方布作为道具,并邀请13位学生在讲台前即兴表演。坐在中间的“耶稣”神情镇静自若地说:“你们当中有人出卖了我。”门徒们开始议论纷纷:“Oh,My God”“不是我!”“那是谁呢?”“谁敢这样,我跟他拼了!”学生绘声绘色的语言,顿显出“门徒们”各种不同神态的极富表现力的瞬间:有人愤怒,有人困惑,有人沉思,将《最后的晚餐》演绎得惟妙惟肖,在学生一阵阵掌声和笑声中,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种表演形式的评述非常适合高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也能打破拘谨的课堂气氛。
最后,先尝试再评述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在执教《中国民间玩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陕西凤翔泥玩具《挂虎》的艺术特色,我先让他们试着用彩泥捏制一個挂虎。制作过程中,学生就发现了挂虎的许多特点: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纹饰精美等,再通过对比、放大局部讲解各种纹饰的含意,如,牡丹代表富贵吉祥,铜钱代表招财进宝,石榴代表多子多福等,而这件挂虎则是当地孩子满月时,外婆送给他的礼物,包含着长辈对孩子美好的祝福。通过动手尝试,反复观察、比较讨论,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
综上所述,“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参与欣赏的形式多种多样,评述的表达方式更是异彩纷呈,只要我们不断创新,不断实践,欣赏课也能同样出彩!
参考文献:
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
编辑 郭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