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情点燃课堂的智慧火把

2014-04-16戴庆峰

新课程·小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激情语文课堂情境

戴庆峰

摘 要:课堂上的互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教学过程。它应该是生生、师生、文本之间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维的碰撞、合作的交流后,实现知识共同掌握与个性全面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之一是促进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激发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

关键词:语文课堂;激情;情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于语文这样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更是如此。教师适度的教学激情可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激发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

一、激情迸发智慧

1.将激情建立在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

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了解学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准确制订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要以目标为引导,以学情为基础,准确把握感情基调,或高亢激昂,或低回缠绵,或含蓄委婉,控制好情感表现的尺度。这样就不会整堂课激情过度,为情所困了。而且,教师的激情引导最终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感情,而激发学生感情的方法有很多,不用局限于教师的“以情动情”,还可以结合相关资料巧妙创设情境,恰当应用多媒体技术,精心提问引导等。

如,教学《理想的风筝》时,在结尾处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我引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倘若他还健在……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然后提问为什么他不会呢?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你们听出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哪些情感?其次,我补充苏叔阳战胜病魔的传奇经历(出示:作者苏叔阳1993年不幸身患肾癌,1994年4月切除左肾,2001年癌细胞转移到肺部……面对癌魔的一次次挑战,他也曾极度绝望。抗癌14年来,苏叔阳几次三番从癌魔的指间飞过,依旧笑对人生,依旧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创造了人类战胜病魔的奇迹)并指名读,随后提问,你觉得是什么支撑着他?短短的几分钟,学生没有互相议论,只是在静读体会。过了一会,学生渐渐开始举手。有的说:苏叔阳历经磨难,但他绝不会向命运低头,因为他的世界里永远有那些数不清的乐观自信的“风筝”。有的说:刘老师让人感动,让人敬重——他用自身的行动启迪学生感悟人生,树立对人生的自信!有的说:刘老师以自己的乐观、幽默、敬业、坚强、顽强、自信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展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精神也感染了作者。再次,升华情感。刘老师让人感动,让人敬重——他用自身的行动启迪学生感悟人生,树立对人生的自信!课文学完了,但苏叔阳有满腹的话儿想对刘老师说,如果你是苏叔阳,你会说什么?相机出示:“刘老师,我想对您说。”最后总结:刘老师在苏叔阳的心中又放飞了一只只理想的风筝,同时在我们所有人心中升腾起一只只理想的风筝!这里出示苏叔阳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不断抗争的感人抗癌经历,让学生感受刘老师所带给学生的影响,这才是理想的风筝真正的含义。

2.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篇幅简短

文字简明的有效激情引导,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升华文本的情感基调。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理解萧红为什么对园子怀有这么深厚的情感时,我出示了这样一段资料:萧红一生悲苦,8岁丧母,父亲因她是女孩歧视她,继母更不喜欢她,她是在可怜的阴影中长大的。但她从祖父那里享受到了快乐的童年,享受到了什么是爱。无论她经历怎样的逃亡和饥饿,无论她面对怎样的不幸与苦难,祖父的爱就像一束阳光温暖着她,她在《呼兰河传》里深情地写下了“從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憎恶与冰冷之外,还有温暖与爱”。

随后我又引导学生激发情感:当我们轻轻走出这个园子,回头看它的时候,你的心中留下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祖父的爱、快乐的童年、温暖……

这样拓展了萧红幼年的人生经历,是对我们再理解文本蕴含的情感的拓展,以此来加深对话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将学生引入对萧红悲苦童年的回忆,学生对萧红的了解步步加深,发现这与她在课文中表达的快乐是截然相反的,对她在院子里的快乐就理解得更为深刻,正是因为有了祖父的爱,园子才是充满快乐和生机的。于是,我在带领着学生走出园子时再问他们心中留下的是什么。由学生诉说作者想借由文本告诉我们的情感。补充的这段材料内容浅显明白,却真实地代表了萧红的心声,将学生引入了这样的一个情感氛围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读透了作者的心,情感体验也得到了升华。

3.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有效引导

创设情境是指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环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而引起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的教学手段。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学习,可以使他们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不同的情境能够给各种学习者不同的活动效果。确实,情境的创设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的情境中体会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的动机。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有这样一句话:“为了建造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

儿。全部工人整整用了30年时间。”学生对这一系列庞大的数字并不是很清楚,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我就联系实际向学生拓展了下面的资料。

师:10万人,同学们升旗仪式的时候,全校师生都站在操场上共1000多人,现在可是10万人啊,相当于100倍这么多人。那么这10万人都在做什么呢?请你来想象一下。生:有的人在搬运石块,有的人在打磨石块,有的人向上拖动石块。

然后我补充:根据相关资料记载,那时候修建金字塔,三个月换一批人,一年就要有40万人参加劳动,30年就会有1200万人参加劳动,需要的人也太多了。烈日曝晒,我们知道金字塔位于沙漠中,沙漠中的太阳更是毒辣,那里没有绿荫,更是缺水,在这样的环境下劳动怎么样?学生有的说:很辛苦,被火辣辣的太阳晒得很疼;有的说:没有水喝,还要干这么重的活很难受。

接着我又追问:整整30年时间,而这样的情况持续了整整30年,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顺势说出:工程需要时间长,浩大。最后小结: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堆砌而成的,是古埃及人民血泪的结晶。

通过拓展的补充内容,学生不仅了解了建造金字塔工程浩繁,也更明白了这是用埃及人民的鲜血和生命堆砌而成的,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激情也应适度

一味地提高自己的情感基调,学生未必能融入其中,可能会适得其反。如,在教学《月光启蒙》时,结尾处不少教师喜欢这样教学。教师会略带悲伤地说:“同学们,四十年以后孙友田赶回老家时,母亲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孩子们,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呢?此时学生会在教师创设的激情氛围中,回忆课文中母亲讲故事、读童谣、猜谜语等感人的画面,似乎达到了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也回忆了课文的内容,对课文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但这样的引导在我看来,却可以商榷。原本课文的语言材料充满了浓郁的母子亲情,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可到课文最后,却变成了母亲已经患上老年痴呆症,甚至认不出作者了,这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情,我们是不是要让学生在此时就接受这么残酷的现实,在情感上受到伤害呢?我们何不换种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激发情感。如,孙友田对他的母亲满怀怀念感激之情,此时假如你是孙友田,你在此时会回忆起儿童时代哪些让你感动的画面呢?这样是不是更能让学生接受,在若干年回忆起小学中的这篇课文时,依然能心中浮现出一系列美好的画面,而不是那么美的母亲最后认不出自己的孩子,只能朝着他微笑呢?让我们还孩子一个美好而纯真的童年,感动并非一定要以残酷的现实让人流泪。

总之,要通过激情点燃课堂智慧的火把,教师应该抓好内在素质的提高,在学识上、文化上打好功底,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使自己的语言修养不断提高。让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自然流淌出来,实现语文能力和情感培养的同步提高,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开心地笑,动情地哭,笑也笑得真诚,哭也哭得

明白。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福山中心小学)

编辑 郭晓云

猜你喜欢

激情语文课堂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激情从未止步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