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时间》教学点滴

2014-04-16黄焕花

新课程·小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活动教学

黄焕花

摘 要:针对《认识时间》这一教学活动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认识时间》;活动;教学

《认识时间》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认识钟表”(一年级上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有关知识,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12个数字、60个小格等,而且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因为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是摸不着的,加上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时间不容易被理解。因此,教学的时候我联系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动手操作中掌握时间的概念和知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做好预设和铺垫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及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在教学《认识时间》时,我首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一开始就出示当时上课的时刻钟面,让学生读出时间,这样设计切入点简洁,节省时间,学生在认时间的过程中再现旧知,起到了复习铺垫的作用。接着出示9:00、4:30的时间让学生认读,再次唤起学生回忆和重现认时间的经历,自然而然地实现对抽象钟面(大格、小格)形成清晰表象,为构建新知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然后再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认读9:05、7:40、1:55等时间。可是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并不有序,很难将抽象知识转为内在的知识。所以,在教学时间“分”的时候,我采用了多媒体动画辅助教学,让学生有序地认识“分”。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二、提出恰当问题,培养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题的设计与展开是探究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所提问题的难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适当地提高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助于指导学生思考方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如,教学1小时=60分,这一环节,不能提出探究问题“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然后就让学生自己去拨时间,这样问法不明确,探究内容没有指向性,对于一年级学生难度较大,他们无从下手,只是乱拨一通,没有达到动手操作的目的。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时针和分针的走动有什么秘密呢?”然后借助课件演示,先让学生观察时针走多少大格是1小時,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分针走多少小格是1小时,学生通过学生观察很快得出结论。教师在课堂中恰当地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目的,学生很快就能围绕主题进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讨论交流,学生在亲历中得出结论,顺利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

能力。

三、设计层次练习,搭起知识桥梁

设计练习时要新旧知识间前后联系紧密,前面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前面知识的引申与发展,有层次地设计练习一方面起到认知桥梁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有心理上准备,使

学生感到我能学,我会学。所以设计问题时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螺旋上升的原则。所以在教学时,我首先设计看钟面写9:05和9:30的时刻;再设计写3:55和11:55的时刻;然后设计找相应的面钟与时间连线练习;接着设计了师生互动练习,由教师说作息时间,学生拨时间。教师设计多层次练习,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由浅入深在练习形式,学生学得轻松自然,使学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学到更多知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昭平逸夫小学)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活动教学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牛年到,节日活动可以这么“牛”
“拍手歌”活动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