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新知的几点体会
2014-04-16韩来成
韩来成
摘 要:“导学新知”是学生建立新知的关键,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课堂效果的好坏。课堂上教师要顺理自然,富有启发性,学生学得必然生动活泼,知识掌握得牢固,否则便事倍功半。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学新知
一、直观教学,实际操作,总结规律,获取新知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外因,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内部根源,才是内因,才是起最后决定作用的因素,因此教师必须发挥多种多样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教具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教具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实际操作,动口、动手、动脑,手脑并用,从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获取新知。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这一节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每人先做好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梯形图片,并标出上底、下底和高,教学时作如下提问引导:1.谁能用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然后让学生具体拼一拼。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实际上是梯形的什么?4.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6.那么梯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7.为什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要除以2?
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自己会发现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会探究规律,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
二、抓住重点,分散解决
掌握教材重点,是处理好教材的关键,在教学新知识
时,从旧知识复习过渡到新知识,有时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较难的东西,这时我就事先把这些难点分散在旧知识的复习中解决,分层次地逐渐交替出现新知,各个击破。例如,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重点是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方法,通过一题多变,有意分散难点,步步加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观察、对比、分析的能力。我把题目拟为:
(1)一座炼钢厂在一星期(7天)里共炼钢1.26万吨,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炼钢多少万吨?(2)一座炼钢厂在一星期里,前3天共炼钢0.48万吨,后4天共炼钢0.78万吨,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炼钢多少万吨?(3)一座炼钢厂在一星期里,前3天每天炼钢0.16万吨,后4天共炼钢0.78万吨。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炼钢多少万吨?(4)一座炼钢厂在一星期里,前3天每天炼钢0.16万吨,后4天每天炼钢0.195万吨。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炼钢多少万吨?
这样有意分散难点,分层次出现,使其各个击破,新知识自然地在无意识中掌握了。
三、抓住联系,有意扩散,质疑渐进
大家知道,数学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时只要抓住新知识之间的联系点,有意扩散,进行正确导向,以提问质疑形式进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逐渐自学新知。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节课时,首先由旧知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引入,逐渐向新知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移,质疑如下:
(1)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2)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3)你具体剪拼一下。(4)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5)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为什么?(7)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由谁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而来的呢?(8)是怎样推导的?你具体演示一下。(9)用一句完整的话叙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样抓住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点,步步深入,实际操作,质疑渐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出规律,掌握得牢固,理解得透彻。
(作者單位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靖城中心小学)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