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数学与生活资源的有效结合
2014-04-16谭森昆
谭森昆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对学生与生活的接轨要求更严格,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为本,从而转变了以往教材主体的学习方式。强调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的潜能进行结构性学习。
关键词:教育;生活;结构性学习
一、挖掘家庭生活背景,创设教学情境
教育部相关数据表明,当学生在熟悉的教学情境或者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将学习内容和日常生活做到紧密联系就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引入日常生活的资源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和生活情境相近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够最大程度上建立一种或者多种和教学有关的联系。
所以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学生周围的和数学有关的生活资源,善于收集日常的生活信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的背景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挖掘,创造出富有情趣的教育环境,从更加贴近生活的角度进行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火花,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鼓励学生更多地了解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
如家庭存款利息计算、房屋装修面积以及水电煤气费用的分配等
问题。
二、校园生活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数学知识通常都比较抽象,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在学生的意识中建立一种感性认识,更无法使得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和本质。因此,在数学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在实践经验与学习中的体验,将各种生活中的案例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去。
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将教学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根据学生周围人、事、物合理地组合教学实例,不断地将生活中的素材作为数学原型纳入教学内容当中,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不再是抽象的数学符号,而是更加富有感性认识和贴近生活的实例,这样才能构建学生富有真实性的数学认知体系。
在数学的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在数学教育中日常生活资源的重要性,在进行感性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将生活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利用能力。
联系生活的数学教学模式在课堂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水平,还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方式的革新,使小学生能够在较低的数学认知水平下建立一个比较全面和感性的数学学习体系。
参考文献:
郭玉兰.浅析加强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J].新课程:上旬,2013(09).
(作者单位 重庆市万州区王牌小学)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