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
2014-04-16陈世艳CHENShiyan徐银富XUYinfu
陈世艳CHEN Shi-yan;徐银富XU Yin-fu
(①私立华联学院,广州 510663;②广州鹏铁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广州 510000)
(①Private Hualian College,Guangzhou 510663,China;②Guangzhou Peng Iron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Guangzhou 510000,China)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职业教育”中指出:“将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强调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重点,尤其是建设“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彰显高职教育的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在开展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建设与发展“双师型”青年教师队成为我们新的课题。
1 关于国内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界定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发展趋势方面,中国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国际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在教师培养目标方面都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国外要求比较高,例如德国的“双元制”,从事职业教育的专职教师,要求必须获得博士学位,并且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的经历不少于五年;在社区学院,美国要求教师具备硕士学位,并且实践工作经验不得少于三年;澳大利亚TAFE 对教师要求更为严格,一方面对学历有要求,另一方面必须具备五年的职业工作经历。在国外,由于教师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且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对于“双师型”标准实现起来也较为较易。在我国,由于高职教育起步比较晚,起点比较低,目前尚未统一“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概括起来大约有六种“双师型”的观点:“双证”说——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双能(双素质)”说——既具有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叠加”说——双证+双能;“双职称”说——讲师的职称+工程师的职称;“双层次”说——能力之师+素质之师;“特定”说——在特定环境下“双证”的作用。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教育部高教司明确了“双师素质”的教师标准,对“双师素质”的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相关岗位上具备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并且具有教师职称;讲师(或以上职称)加上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专业职称;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调查,虽然有的高职院校针对该校的情况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但高职院校普遍根据教育部高教司提出的标准执行。
2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据调查,从我国高职院校专职教师老中青结构看,在高职院校专职教师总数中,青年教师数量已经超过50%,在高职教师队伍中,未来5~10年他们将成为中坚力量,他们是学校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群体。他们都是75 后、80后、90 后出生的年轻人,思维活跃,现代意识和自主意识强,学历较高、理论基础较扎实,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力量;他们是承担课程教学的主体,也是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建立一支“双师型”高能力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是高职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关键。从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广东省、江苏省、四川省等地有60%以上的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引进渠道有限,根本满足不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 在企业对口专业工作超过两年,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的人员这是理想“双师型”教师的主要来源,但是,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同时满足高职教育要求的一流人才通常情况下不愿进行高职院校工作。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普遍来源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而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高校,两类学校在办学体系上和人才培养目标上有根本区别,普通高校培养的主要是研究型人才,重理论轻实践,学生主要接受的是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能很快掌握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普遍不掌握或不能熟练掌握高职院校教学中需要的实践技能,实践能力不足,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为人师表和敬业精神较差。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来说,他们在教学中显得力不从心。
2.2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双证”不能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的需要 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是有些教师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其所讲授的课程往往不对口,比较典型的是:持有会计师证书的教师讲授市场营销。二是有些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加考试获得,没有相应的实践性。如会计师、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不一定具有实践经验和能力。三是高职院校过分强调教师的“双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老师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另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进一步引发“枪手”代考等弄虚作假的现象。四是有的教师参加短期所谓“双师”培训班,通过考试,拿到“双师型”证书。虽然这些教师满足了“双证”的需要,但是实际应用价值达不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
2.3 入职教育培训不够,职后更新教育缺乏,“双师型”青年教师教育方面尚未形成较好的培养体系 高职教育所要求的“双师型”教师素质,强调教师不仅要理论知识丰富,还要熟悉实践操作,更要具有教会学生如何去做的能力。高职院校缺乏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体系,或建立了有关体系却流于形式。以广东省新进青年教师培训为例,在非师范类学校毕业的新进青年教师入校后统一参加教育厅举办的岗前培训班,学习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师资格证。虽然学校也会举办入职教育,但培训的内容局限在学校的教学规章制度或学校文化等方面,如何教好一门课和如何管理好课堂涉及得很少。
2.4 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制度不健全,缺乏提高实践能力的外部环境 一方面,高职院校促进青年教师赴企业学习锻炼的制度不健全。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业务培训,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青年教师早就意识到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不足,但是学校相关制度对于其进行教育培训没有给予支持。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短期的锻炼,但是能够去企业锻炼的机会只能给予少数的教师;采用到企业参观方式,使得青年教师根本无法理解企业文化的实质和内涵,达不到相应的目的。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深,在提高实践能力方面,青年教师缺乏相应的外部环境。据调查,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有着不同层次的合作,但这种合作仅限于参观、讲座等表面层次,不能达成真正共赢的校企合作,因此在校企合作上学校比较主动,而企业则是很少真正参与。这就导致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较少。
3 建立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双师型”青年教学队伍的对策
3.1 正确理解“双师型”内涵,严格把好青年教师队伍“入口关”高职院校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的目的不是为了拿证而拿证,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或应用技能才是“双师型”教师的根本,不能见到“双证”就将其确定为“双师”,对此,需要高职院校进行严格把关。一是看其拥有的职业资格证与其所教课程是否一致;二是看其考取的证书是否通过纯考试的方式获得;三是看他是否在相关工作岗位上有累计两年的实际工作经历;四是对于主持或参与二项应用性项目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被企业所采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其为企业、社会创造效益多少,作为评定“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的基本条件。总之,“双师型”教师绝非仅指“双证书”教师。“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达到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
3.2 “双师型”教师素质要求与所教的专业挂钩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专业通常可以分为社科类和技术应用类。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不同的专业对教师的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社科类“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积累和应用社会实践经验;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适应信息社会、市场经济,以及全球化的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应用能力。对于技术应用类“双师型”教师来说,需要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熟悉、了解并掌握所授专业前沿的应用技术,通过专业授课、实训、实习等,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具备良好的操作习惯和实践修养,进而在一定程度带领学生走“从书本到实践,再从实践到书本”的技能提升之路。
3.3 建立提升“双师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制度
①完善“传帮带”制度,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所谓“传帮带”,是指要有教学功底扎实、教学品德优秀、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带领青年教师,从备课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来训练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要求双方互相听课、互相交流探讨。通过指导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以及两者之间的评课和交流探讨等活动,可以使青年教师在一定时间内熟悉教学常规过程,掌握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尽快胜任教学工作,提高“双师型”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制度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必须有计划地落实到位,健全传帮带的监督和考核制度。
②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给青年教师提供教学交流的平台。
虽然“传帮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但这种方式具有封闭性、效率不是很高的特点,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们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作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重中之重,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如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教改内容的集体研讨,共同备课、评课、说课,能高效率提升“双师型”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竞争力。
3.4 完善企业实践的相关机制,调动广大“双师型”青年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必须要按照国家政策的要求,制定青年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培训制度,对深入企业进行实践的青年教师加大管理的力度,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由学校和企业对青年教师共同负责监管,在企业真正锻炼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学校需要给予青年教师支持和保证,例如对于参加本系统、本行业的技术培训和考核,同时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提高相应的待遇。对考核评估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在职称评定、工资收入、职务晋升、进修培训等方面,将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估标准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
总之,高职院校建立一支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除了正确理解“双师型”内涵,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把工作落实到位,加强与企业深层次合作,发挥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外,还有许多“双师型”理论与实践值得研究的新课题,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为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做出更大的努力。
[1]赵志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
[2]孙蓓雄.“双师型”背景下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
[3]陈渌漪,刘苹.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