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指导思想的实践探索*
2014-04-16孙小娜
魏 燕,孙小娜,张 剑,柴 敬
(西安科技大学 学科建设办公室,陕西 西安 710054)
1 引言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在高等学校建设发展中处于基础、核心和“龙头”地位。由于学科建设的这种特殊性,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既然是“指导”,那就不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内容,而是站在宏观高度,提出战略的、原则性的意见,具有驾驭作用和导向作用。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2 学科建设指导思想的内涵
学科建设指导思想,是学科建设必须遵循的总原则、总要求、总方略,是开展学科建设各项工作,指导学科建设实践的依据和总纲。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即遵循什么,发展方向是什么,要到达的目标是什么,重点是什么,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指导思想。无论是那种类型层次的高等学校,其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应当充分考虑学校发展定位,学校的学科布局和结构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重点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
2.1 高等学校办学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建设的方向和侧重点
高等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等多个方面。按学科结构类型来分,有单科性学院、多科性大学和综合性大学。按办学层次(主要是指学术贡献和人才培养层次)来分,大体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职业技术型等层次。不同高校的这些定位对于高等学校确定学科专业结构、办学规格、办学形式等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2.2 高等学校学科结构及布局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高校的学科建设应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基本出发点
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等学校的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学科布局和结构调整是关键所在。高等学校学科结构及布局关系到高等学校整体功能的发挥和全面发展,它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类型,关系到科研与创新能力及水平,最终影响到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
2.3 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要重点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
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型大学是大量的,教学科研型只占少数,研究型就更少了。如果学校定位不明确,不突出重点,在学科建设上的重复、紊乱,将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任何一所高校,尤其是一般的本科院校,因受人力,财力的限制,想要把校内的所有学科都建设成省级或国家重点学科,既不现实,也无可能。只有集中全校力量,重点建设若干个学科,使其在本省进而在全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学术声誉,然后通过这些龙头、优势学科来带动和牵引校内全盘学科发展腾飞。
3 学科建设指导思想的实践探索
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发展历程中,始终重视对学科建设指导思想的分析与提炼,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学校层面都对学科建设指导思想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三级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各个高校及其学科必须根据自己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探讨高校层面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等学校层面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既体现学科建设的共同性,有具有特殊性,反映学校定位和学科定位。因此,没有普遍适用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只有切合学校实际与发展目标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我国高等学校在学科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里仅以几所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为例作初步探讨。
南京大学是文理优势均强的综合性大学,在如何发展现代工程学科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南京大学就确立了“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学科建设方针,以“全面规划、突出重点、促进交叉、提高内涵”为学科建设指导思想,进一步调整学科结构,完善学科布局,在继续抓好优势学科建设的同时,加大全校学科综合和交叉的力度,加快新兴学科、应用学科的发展,构建学科创新体系,努力形成富有特色、布局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群和一批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南京大学将其学科建设目标和定位分为三类,即基础优势学科——要求基础优势学科要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提高竞争力;高新技术学科——要坚持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应用学科——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发展高新技术学科方面,南京大学确立了自己的思路,发展的并非是传统工程学科,而是现代工程学科,重点发展信息电子、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学科。
华中科技大学工科优势强,则在发展文理学科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华中科技大学在20 世纪80 年代提出的三大战略,尤其是在工科基础上办文、理、管理学科的战略决策,为其形成比较齐全的学科结构,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和综合实力,以及其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又从战略的高度来进一步规划文科的发展,本着“均衡发展,重点突破”的方针,在现有格局的基础上,确定三至四个学科作为重点,集中人力、财力,使这些学科获得优先发展。
有的院校通过不同优势的重点大学合并,使资源合理的配置和学科结构优化,发展交叉学科,从而推动学校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四川大学是由原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等三所国家重点大学经两次“强强合并”合并而成。合并后,四川大学的学科虽然覆盖了11 个学科门类,但大部分学科的水平并不处于国内同类学科的前列,四川大学认识到,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学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要优先考虑多学科交叉融合。建设思路上,根据并校后文理工医学科分布均衡、特点鲜明、优势互补等特点,四川大学形成了“优化结构、鼓励交叉、促进融合、重点建设、提高水平、形成特色”的建设方针,促进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重点发展一批国家急需的、有前景的新兴、边缘和交叉学科,加速建成一批名、特、优学科和学科群,构建基础学科力量雄厚、应用学科前景广阔、交叉学科活跃强劲、新兴学科不断生长、文理工医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能够较好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趋势的、充满活力的、充分体现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内涵和特征的学科体系。
工科优势强的中南大学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立校”战略目标,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现有国家重点学科特色优势,提升学科群整体水平,营造“学科高原”并促使“奇峰突起”,建成若干一流学科;集成汇聚特色优势,提升学科整体水平,推动高校向一流大学迈进。提出并实施了“集成创新,重点突破,整体提升,跨越发展”的指导方针,结合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和国家人文与社会科学综合平台建设,以国家重大需要和国际学科前沿为导向,以“立足平台交叉融合,弘扬优势强强联合,利用平台做大做强,占据国家重大战略性领域,实现跨越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思路。虽然几经演变,中南大学“学科立校”发展战略和“高原造峰”基本理念却愈加明晰和坚定。
华中农业大学是农科优势鲜明的专门性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按照“强优支重,以重带新,包容整合,互促共进”的原则,强化优势学科,支持重点学科,培植新兴特色学科,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坚持“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整体上水平,局部创优势”发展思路。其学科建设规划指导思想为:整体推进学科建设,彰显优势特色。具体为:要坚持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学科,以优势培养特色,以特色强化优势,促进优势和特色学科紧密结合、互促共进,带动学科水平整体提升。要继续坚持强优支重、以重带新、包容整合、互促共进,扎实推进学科创新工程……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形成优势特色学科集群,初步完成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
西安科技大学地处陕西,其前身是西安矿业学院,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服务地矿相关行业及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地方省属高校。西安科技大学由二十多年前的单一矿业、地质学科发展到现在以地矿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工、理、文、管、法、经、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发展目标是办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根据我校的办学层次和发展目标,认为强化特色是地方高校的生存之道。“十二五”期间,我校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优化学科结构、提升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凝练学术方向,构筑学科高地,汇聚学术队伍,创造标志性成果;形成“地矿特色学科重点发展,相关学科突出地矿特色,新兴学科依托地矿特色发展”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实现优势学科更强,特色学科更优,潜力学科凸显;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优势特色学科集中,在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目标。在学科建设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我校形成了调整学科结构,彰显学科特色;汇聚优秀人才,打造创新团队;激励科技创新,扩大学术成果;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平台水平的学科建设基本思路。
4 结语
综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其主要经验就是在注重特色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同时发展相关学科,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以指导思想作为思想引领,行动指南统领学科建设工作。希望通过对国内几所不同类型高校学科建设指导思想的分析,对高校学科建设指导思想的制定起到一点借鉴和启迪作用。
[1]谢桂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西安科技大学“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R].西安:西科党发〔2011〕31 号,2011-06-29.
[3]孙兆阳.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对策思考[J].淄博师专学报,2011(4):20-21.
[4]孟卫东.彰显大学特色办学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15-16.
[5]李培根.转变习惯思维模式,拓展学科发展视野[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21-23.
[6]乔静波.试论高校指导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38-40.
[7]赵红军,朱 彬,濮德林.对并校综合大学学科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9):25-26.
[8]翟亚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新解——基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3):42-44.
[9]王战军.论大学学科建设中的战略思维[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