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学科文化建设内容探析*

2014-04-16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术学科精神

张 剑

(西安科技大学 学科建设办公室,陕西 西安 710054)

学科是学术的土壤,是创新的源泉,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衡量一所大学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重要标志。充分发挥学科龙头作用,进一步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合理调整学科设置和学科布局,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更为有力的学科支撑,是高校学科建设的使命。地方高校要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提升自身以学科为核心的综合竞争力,而学科文化则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灵魂所在。加强学科文化建设研究是地方高校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高校学科文化内涵丰富。所谓高校学科文化是指以大学学科物质形态为基础,以师生价值取向、学科精神为核心,以学科制度规范与道德规范为载体,以师生学科行为为表征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高校学科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亚文化,具有文化与管理的双重属性[1],要建设地方高校学科文化,就要既符合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也符合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规律。

1 学科精神文化是地方高校学科文化建设内容的核心

学科精神文化是一所高校或学科内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校内或学科内师生员工共同认同的学科理念和价值追求基础上的群体意识[2]。它是学科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最高目标,是体现学科文化文化属性的最突出表现。和谐宽松自由的学科精神文化环境可以把外在的要求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科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从而激发高校或学科内师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建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从而塑造优良的学科主体个性品格[3]。学科精神文化建设内容包括内在学科精神文化和外在学科精神文化。

1.1 内在学科精神文化

内在学科文化是指由某一学科及学科群在本学科内长期积淀形成的学科精神层面的文化。主要包括学科哲学、学科精神、学科伦理三个层次。①学科哲学。学科哲学是学科文化的最高层次,是学科总体设计、选择的逻辑思维起点,它主导、引领和制约着学科文化发展方向;②学科精神。学科精神是学科精神文化的中观层面,它是在学科哲学和价值指导下,学科群体所体现出的理想信念的精神表征。不同学科可能有不同的学科精神,但共同之处一般都具有民主、自由、创新、奉献、竞争、奉献、团结等学科精神;③学科伦理。学科理论是学科精神文化的基础层面,它是高校师生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对关于学科的伦理道德和相应行为规范的认同,以及态度、作风和风尚等。

1.2 外在学科精神文化

外在学科精神文化是指由大学本质及大学个体文化所辐射、涵盖的学科精神文化。①大学本质。大学本质上讲是一个学术共同体,作为学术共同体,大学必须以学术为目的,以科学精神为核心凝聚力,并且应有某种对绝对精神的追求。这就要求大学树立“学术至上”的理念,坚持“学术民主、学术自由”,并将此作为大学学科建设的立足之基,并积极加以实践;②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对于个体大学而言,大学精神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一种经过高校历史积淀、选择、凝聚而形成的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它时刻透射着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陶冶和启示着一代代师生员工,影响着高校大学文化包括学科建设文化的各个方面。

2 学科制度文化是地方高校学科文化建设内容的关键

学科制度文化是依据高校有意识选择的、具有组织性、规范性,在一定范围内要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属于学科文化的执行层面,更加体现学科文化的管理属性。这种具有强制性的制度文化环境,一经高校师生高度认同,不仅能促进良好习惯和价值观念形成,而且也会凝结为一种无需强制就能在高校或学科中自然传承的特定精神文化传统。加强学科制度文化建设,是对学科精神文化的继承,有利于引导学科物质文化的作用发挥。学科制度文化包括顶层设计文化、中层执行文化和底层激励文化等三个层次的文化建设内容。

2.1 顶层设计制度文化

顶层设计制度文化是指高校管理者为推进学科建设而从学校宏观层面构建的一种学科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思想体系。一般包括学校的治理模式、学科建设领导体制、学科建设二级管理体制、学科三级建设体系等内容。

2.1.1 学校治理模式

按照现代大学制度要求,高校应建设成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集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为一体且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而相对应,学院(系、部)应建设成为“党政联席会、教授委员会、教代会”,集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为一体的二级有机整体。

2.1.2 学科建设领导体制

一般高校为加强学科建设工作,设立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并将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作为全校学科建设工作的领导机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一般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校长担任,成员由有关校领导、校学术委员会部分成员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研究决定学校学科建设相关重要事宜;同时,设立学科建设部门,作为全校学科建设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学科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受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

2.1.3 学科建设二级管理体制

当前,地方高校积极尝试并实践校院二级管理,在学科建设方面也是试行校、院(系、部)二级管理,并努力构建纵向行政流畅通、横向学术流活跃的学科建设组织架构。在学科建设校院二级院(系、部)管理体系下,学院(系、部)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和建设责任单位。院(系、部)学科专业委员会(或学院(系、部)教授委员会)负责本单位学科建设任务的落实与实施,对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各学科建设工作由学科带头人(学科负责人)具体负责实施,学科带头人(学科负责人)向学科专业委员会(教授委员会)负责。

2.1.4 学科三级建设体系

学校在顶层设计时,对学科建设内容的三个层面设计应体现不同。一般说来,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学科建设内容应包括制定学科规划、组建学科队伍、争取科研项目、完善学科制度、建构学科组织、确立学科方向、建设学科基地、营造学科环境、加强领导与管理、开展学科评估等十个方面;对于学校层面,工作主要在应抓目标、结构、重点、资源、评估等五个方面;对于学院(系、部)层面,工作主要在抓学科方向、队伍、项目、基地等四个方面[4]:学科(群)层面则介于两者之间[5]。

2.2 中层执行制度文化

中层执行制度文化是指高校管理部门按照学科建设顶层设计,为推进学科建设而形成系列制度体系所体现的思想、观念与文化,主要涉及人、财、物三类制度文化。

2.2.1 学科人才队伍制度

学科人才队伍制度建设,包括高层次人才队伍(两院院士、外籍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教学名师、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学科拔尖人才(省级人才工程、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省部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等)、学科带头人(一级学科负责人和各二级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各二级学科下学术方向负责人、教授职称及博士学位教师)等四个层次人才制度建设,对不同层次人才应有不同人才政策和制度,目的是在有限的资源下为不同层次人才创造更好环境。

2.2.2 学科经费制度

学科经费制度建设包括校拨学科建设经费、上级财政拨付学科建设经费以及社会捐助学科建设经费等三类管理制度,三类经费管理本着调动二级学院(系、部)建设主体积极性,建设目标优先,开源节流、合理使用,报批便捷等原则设定,但在建设内容方向有所不同,并形成有效互补,校拨学科建设经费应突出学科软环境建设,上级财政拨付学科建设经费以及社会捐助学科建设经费应突出学科硬环境建设。

2.2.3 学科平台管理制度

学科平台管理制度建设包括由学科建设经费支持构建的教学、研究平台,以及实验室的日常使用、管理、维护、安全等系列制度。

2.3 奖励激励制度文化

奖励奖励制度文化是指高校管理部门为调动广大员工从事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而构建系列制度所体现的思想、观念与文化,并体现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文化选择,包括激励机制和激励政策。

2.3.1 激励机制

主要包括设定奖励范围与对象,实施与协助部门,申报、审核、批准的方式与程序,兑现形式,奖励监督、异议仲裁等。

2.3.2 奖励政策

从对象来讲,主要包括对学科单位和从事学科建设的个人的奖励;从奖励的内容来看,主要从评价体系来体现,学校可以从学科建设工作量在个人年度考核、职称评定方面进行奖励,也可以通过学术成果奖励政策对在学术成果建设中的突出个人进行奖励。对个人而言,在职称评定方面的激励政策,长期效果明显;对个人在学术成果奖励方面的激励政策,短期效果明显。对于学院(系、部)而言,应把个人职称评定与学术成果奖励两个政策有效发挥,才能促使激励在短期与长期中都有效[6]。

3 学科行为文化是地方高校学科文化建设内容的载体

学科行为文化是指在学科精神文化引领和制度文化规范下,体现和表征在学校师生及员工身上的岗位守则、工作程序、工作作风、教风学风、接人待物、言谈举止和沟通方式。它是推进学科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学科制度文化、学科物质文化建设的主导者是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而在学科精神文化、学科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学校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只是倡导者,广大师生则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学术行为文化的建设更多表现为良好氛围的营造与形成,使行为个人在不知不觉的大环境中养成良好生活、工作习惯与方式。学科行为文化的建设主要包括学术民主、学术自由、学术道德、学术责任和学术规范等氛围的营造。

3.1 学术民主

学术民主主要表现在解决学术问题,诸如学术方向凝练、队伍组织、资源利用和团队协作时,学校行政机构应尊重各学术团体及组织,减少外在行政干预,使其在内部采取平等对话、理性辩论和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解决问题。学术民主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各种学术意见的表达,科学研究自由空间扩大,更有利于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的体现。构建学校或学院(系、部)层面教授委员会等学术组织,赋予其学术事务决策权力,是发挥教授治学,确保学术权力,实现学术民主的有效尝试[7]。

3.2 学术自由

倡导学术自由、征求科学、崇尚真理是大学的历史使命。学校要推动学科健康发展,就应遵循学术活动基本规律,鼓励并积极营造学术领域的自由探索、自由讨论,开展学术批评与反批评,无所畏惧地追求真理的学术自由氛围形成。鼓励和积极举行各层次、类别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学术论坛,是形成学术自由氛围的有效途径。

3.3 学术道德

学术道德是进行知识创新的基本伦理规范,它要求进行知识创新的师生要有学术自主精神,要有学术独立和人格独立;要有学术诚实精神,与学术造假背道而驰;要有献身精神,在知识创新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3.4 学术责任

学术责任是知识创新者在探索真理过程中,减少外界干扰,保持科学、求真精神,为学术成果的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他要求高校和师生要勇于担当学术责任,使学术更好的服务社会发展,服务人类进步。

3.5 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是学术活动在遵循学术发展规律基础上,而形成的有关学术研究、学术文本、学术交流和学术评价等方面的基本标准。而这些学术规范的制定应遵守我国公民道德准则、诚信原则、公开原则、公正原则、声明与回避原则,以及尊重知识产权规定等六大基本准则,才能使学术行为和规则更加规范[8]。

4 学科物质文化是地方高校学科文化建设内容的基础

学科物质文化是指凝聚着高校或某个学科精神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包括工作环境,仪器设备及学术成果等学科外在形态标识。学科物质文化既是学科文化建设基石,也是学科文化建设的物质表现形式,它是显性文化,是推进学科文化建设的必要的物质基础,是学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支撑。学科物质文化作为一种客观物质存在,能为人们感官所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这种物质文化包含了某所高校或学科的学科精神和价值理念,同时表征出这所高校或学科独特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持久性。学科物质文化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学科实验平台、信息资料建设、工作环境建设及学术成果建设等。①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为开展该学科的教学、科研等活动所需的基础设施,如教学楼、实验楼、学科楼等布局、设计及建设,以及建设维护楼宇所需管网建设等;②学科实验平台。主要是开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所需的学科平台建设,包括教学、科研、学科仪器设备及所需耗材等;③信息资料建设。主要包括学科纸质、电子图书资料,及学科图书信息情报等建设内容;④工作环境建设。这里的工作环境侧重于教师的教学、科研环境,也包括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研究环境建设,包括教师教研室、工作室,学科、专业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环境建设;⑤学术成果建设。是指师生在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中所形成的学术成果。学术成果仅有自身产生的规律,也有学校和学科加强建设、侧重引导、文化影响的因素,是学科文化建设优劣的最重要物质表征。

5 结语

学科文化建设对推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地方高校学科文化建设应分为四个层次进行建设,即第一层次学科物质文化,第二层次学科制度文化,第三层次学科行为文化,第四层次学科精神文化,其中学科物质文化建设是最基层建设内容,学科精神文化建设是最顶层建设内容。地方高校学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构建好这座高楼大厦,就要以学科物质文化为基石,以制度文化为屋架,以学科行为文化为砖瓦,以学科精神文化为砥柱,系统构思,全面搭建。

[1]刘少林.论高等学校学科管理与学科文化建设[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7(2):5.

[2]胥 秋.学科文化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8.

[3]张 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18.

[4]罗 云.学科、专业与课程三大基本建设关系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3):33.

[5]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18-19.

[5]殷朝辉,杨贞贞.论研究型大学学科文化建设[J].纺织教育,2011(2):89.

[7]张晓琴,张 萍.学科文化与高校管理创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3):13.

[8]陈何芳.论大学的学科文化及其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9(7):20.

猜你喜欢

学术学科精神
【学科新书导览】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拿出精神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