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若干思考
2014-04-16
“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是古代中国海上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大动脉。2013年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在印尼国会发展演讲时提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是党中央站在历史高度、着眼世界大局、面向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提出的战略构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纳入2014年工作计划。一时间,中国掀起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讨论的热潮,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外延、内涵、重要性、机遇与挑战、如何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论道,建设思路和脉络逐渐清晰。
一、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所谓“海上丝绸之路”,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海上贸易之路。距今2000 多年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亚欧非国家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是促进东西方人文交流的友谊之路,曾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斗转星移,随着世界和中国形势的变化,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促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所经地区及相关各国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政治稳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一端是东亚东南亚产业链,另一端连接经济发达的欧洲经济和发展中国家集中的非洲,覆盖人口近30 亿,涉及经济总量约23 万亿美元。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此前提出的建立“中缅孟印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等战略构想连为一体,市场潜力巨大。作为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和东盟是这一地区乃至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希望所在,在经历几年危机后欧盟经济正在恢复。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之下,依然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7.7%的较高水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为亚欧经济发展提供机遇,成为拉动亚欧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双引擎。
(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促进经贸往来的客观需要
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海上大通道自古以来就一直以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为基础的。从目前的部署来看,打造新海上丝绸之路首先以东盟及其成员国为依托,这就为该设想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与两岸四地合作机制和中国—东盟自贸区高度重叠,而且沿线还聚集着4000 多万华侨华人,是海外华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完全能够形成升级版的区域陆海合作新格局,造福地区各国、沿线人民和广大华商。通过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机制以及海洋经济合作等途径,将把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连起来,加快发展经贸往来,不仅能够拉动中国与东盟的发展,而且能够辐射南亚和中东,极大地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战略支持。
(三)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推动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从历史来看,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经贸通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渠道。众所周知,海上丝绸之路不止于向海外传播了中国的丝绸,中国古代的许多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和活字印刷术等4 大发明,以及中医学、中草药、瓷器等也主要是通过这条海路远播各国的。与此同时,许多外国的特产,如珍珠、宝石、象牙、犀角等各种珍稀矿产、药材和经济作物新品种,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此外,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中国与外国,特别是与东南亚各国之间人民往来的主要途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指出,“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在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时,虽然经济贸易仍然是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但还必须把社会文化交流提升到足够的高度予以充分重视。在中国与东盟各国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所经各国的互联互通中,人员及文化交流将成为经济合作能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构建互利共赢的现实要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由中国一家主导的地缘经济合作计划,更非如一些西方学者所称,中国试图通过重建海上丝绸之路来恢复历史上由中国主导建立在朝贡制度基础上的“华夷秩序”,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将是一个多元、开放的合作进程。中国与有关各方将秉持相互尊重、多元包容的态度,通过平等协商和协作共同解决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加快从产业合作到能源开发、从深海技术到现代海洋服务业,积极发展运输业、仓储业、船舶、货运代理、能源运输和能源开发,并循序渐进地逐步推进和落实各项目标。毫无疑问,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符合相关各国维护地区稳定、谋求经济发展、扩大经济合作的利益需求和重要契机,推动构建更广阔领域的互利合作共赢关系,有利于打造稳定的合作环境,为地区的长久稳定与繁荣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机遇与挑战
海上丝绸之路所连接的广大区域有很好的经济、政治、文化、战略等领域的合作基础与前景,具有良好机遇环境。一是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国家大战略和新布局。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会促进大量人才、科技、信息和金融等高端要素集聚沿海城市,而且会在对外开放和双向循环中创造区域经济协作效益,而这会促进区域中的人才、商品、资金、信息多向流动,从而构成区域间各经济体稳定发展的基础,推进产业的梯度转移和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二是中国—东盟区域、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前景广阔。中国—东盟区域自2003年双方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并启动自贸区建设以来发展迅速。官方数据显示,双边贸易额已从2003年的782 亿美元增长到了2012年的4001 亿美元,是10年前的6 倍;双向投资超过1000 亿美元,是10年前的4 倍。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讲演时还提出,中国愿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水平,争取使2020年双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支持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包括东盟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这表达了中国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扩大对东盟国家开放,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东盟国家的良好愿望。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指出,“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中阿双方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既要登高望远,也要脚踏实地,构建‘1 +2 +3’的合作格局。未来10年,争取把中阿贸易额从去年的2400 亿美元增至6000 亿美元,把中国对阿非金融类投资存量从去年的100 亿美元增至600亿美元以上,加快协调和推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自由贸易区、阿拉伯国家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争取早期收获。三是推进人民币更加广泛使用,实现区域化。目前,人民币在东盟地区的地位仅次于美元,而且已经有一些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是区域化,而东南亚正是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方向。这一地区华商在住在国经济、金融中占有重要位置,如果能够进一步发挥华商在金融行业的桥梁作用,可以推动人民币实现区域化。四是构建海上合作网络促进经济转型提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一项全方位、统筹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会带来区域内贸易额量的扩张,还将推动海洋交通、通讯、能源、港口、码头、远洋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优惠政策的落实,包括构建运输的集疏运网络,通过多式联运等方式,港口还将吸引众多的外贸企业,这又会有力地带动海运业、集疏运业、仓储业等港口关联产业,保税业、造船业、贸易、石化等港口依存产业和金融、保险、土木工程、旅游等港口派生产业的发展,必将带来区域内各经济体经济结构的转型等质的提升。
然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可能比“丝绸之路经济带”更艰难、更复杂,其建设主要面临以下挑战。一是面临更激烈的内外部竞争。专家们普遍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可能遭遇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更为激烈的竞争。随着世界格局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各国间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各国对区域性目标市场的争夺将日益激烈。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日韩争相与东盟发展经贸关系,欧美国家与印度经济关系不断深化,这就不可避免加剧国际资本的竞争。同时,区域内同类产业竞争和市场争夺将更加激烈。二是投资环境亟须改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以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综合性较强的配套产业为基础;与此同时,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需要提供原材料、配套产品、运输系统、石化产业等众多基础配套产业。我国的海洋工业生产技术设备落后,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品质量较低、成本高,影响了海洋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而目前,我国真正能够从事海洋高新技术成果研究与应用开发的人才匮乏,能够从事海洋新兴产业尖端技术开发、市场预测、技术经济分析、产品营销研究以及情报信息处理的“软科学”人才屈指可数。从我国海洋相关产业的发展态势来看,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配套要求仍有距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相关配套产业链建设需要加强。三是中国与一些国家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近年来,围绕着南海问题,不但菲律宾等国家不断地挑起事端,而且连美国也直接卷入其间。美国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拉塞尔抛出“南海新论”:拥有南海岛屿主权的各国必须厘清模糊,不应以国民情绪和历史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其潜台词是鼓励各国与中国较劲,说白了,等于把南海搞成“一锅粥局势”,让各国无序相争,搞得烽烟四起。当然,所谓的南海问题,说白了就是在个别大国支持下与中国进行较劲。四是海上交通运输安全问题。海上贸易之路的开通和开拓最重要的是确保海上交通运输的安全通畅。当今时代的海上运输,与60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那个年代有着本质的不同,不仅海上运输数量大、船只多、频率高,而且在安全保障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对同处于亚太地区的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来说,最关心的还是马六甲海峡航道的安全畅通问题。
三、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对策措施
习近平主席在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时就已提出“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循序渐进的建设思路,并为此提出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举措。可以看出,这些举措不仅致力于经济发展,也重视国际关系的稳定。同样,这“五通”举措也适用于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推进合作共赢
各国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也有自己的治理方式,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过程中,加强相互尊重和包容,推进合作共赢。一是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充分照顾彼此的关切,促进沿路国家共同繁荣。我们可以从中国领导人的反复表态中看出,中国将始终坚持在这些地区不谋求势力范围,不搞排他性合作,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与东盟不断巩固政治和战略互信,与其各成员国继续真诚相待,携手共进,以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来处理同有关国家的关系。二是突出重点,务实合作。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海上安全等多个领域,依托自身优势和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历史,围绕经济合作主题,充分利用现有机制和平台,深化务实、平等合作,找准建设领域和合作重点。重点要深化海洋经济的开发与合作,加快海洋运输业、仓储业、船舶、货运代理、能源运输和能源开发等,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三是以人为本,全面合作。以提高沿路居民生活水平和民心相通为目的,扩大人文、科技和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推动能源、交通、通讯、港口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构建大区域合作新格局。
(二)保障通道安全
全世界有16 个重要的海峡通道,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独自确保全世界重要水道以及海上航道的安全畅通。为此,要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国际海事组织的业务指导功能。一是必须建立海上运输安全信息的相互通报制度;二是通过培训等途径加强对沿海国海上运输的安全指导,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人为海运事故;三是根据就近原则,通过各国协调协商,采用分区划块的方式,负责海难事故的救助救援。同时,重点解决马六甲海峡的通航安全问题,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3 方面:一是签订协议,利益国参与所在国海峡管理和航道维护;二是制定马六甲海峡被封锁后绕道航行的第二、第三套备用方案;三是重提开凿泰国境内的克拉运河计划。
(三)加强政策沟通
政策对于经济的发展能起到极大的导向性作用。在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当天,中国和印尼企业就签署了价值200 多亿美元的贸易投资协议,这体现了双方经济体对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产生的经济双赢效果的肯定。应利用上合组织的平台,尽快签署各项协定,统一海关、检验检疫等通关要求,简化手续。鼓励区域内具备条件的成员之间建立双边和次区域贸易、投资安排,提高相互之间的合作紧密程度。通过完善多双边政策协调沟通机制,推进沿路国家的贸易便利化,寻求建立中国和中亚、中欧各国自由贸易区。国内应借助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沿海城市可以尝试召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经济合作会议,建立新的姊妹城市关系、新的框架性园区经济合作关系,开展国际招商、投资、贸易的跨海合作,密切经贸、旅游、人员往来,开展历史研究及学术研讨。
(四)扩大区域贸易
积极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周边国家共同制定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勾画本区域未来发展目标,明确各主体利益和责任等。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要充分发挥欧洲的技术与产业优势,中国的市场与资金优势,使得中欧双向投资有可能成为双方经贸合作的亮点。通过关税互惠,货物、资金以及人员的自由流通,扩大区域贸易,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形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五)推动货币流通
加强金融合作,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助推器。一是积极推动双边本币结算,条件具备时推动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多边结算体系。二是逐步扩大货币互换规模,构建涵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各国的货币互换网络。三是积极探索共同出资、共同受益的资本运作新模式。四是促进金融市场稳步开放,搭建跨境金融服务网络。五是加强国际金融治理以及金融监管合作,增进金融政策协调。
(六)开展文化交流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所以引起共鸣,它不仅传承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精神,也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古丝绸之路之所以为世人传颂,因为它克服艰难险阻,有力促进了文明传播和友好交流。新丝绸之路在继承和平友好历史精髓的同时,更体现了新时期“亲、诚、惠、容”的中国外交理念,它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着眼于共同发展,目标是追求共同繁荣。也正是出于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充分认识,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的演讲中才会特意提及郑和七下西洋途经东南亚、中国名著《红楼梦》对爪哇珍宝的形象描述等回顾双边民众友好交往的片段,以说明打造新海上丝绸之路符合双方人民的真诚愿望,是血脉相亲的共同要求。中国倡议将2014年确定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是近邻,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都可谓山水相连、血脉相亲,兴衰相伴、同舟共济,双方关系的本质是立足于互利共赢,开展人员及文化交流,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断深入。
[1]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EB/OL].(2013-10-03)[2013-10-04]http://money.163.com/13/1004/08/9AB17T8V00254TI5.html.
[2]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 深化中阿合作[EB/OL].(2014-06-05)[2014-06-06]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40606/065019331373.shtml.
[3]杨保筠.新海上丝路并非要恢复华夷秩序[N].中国海洋报,2014/5/19.
[4]扩大开放 深化海洋合作 建设海上丝绸之路黄金水道沿海地区迎来发展新机遇[N].中国海洋报,2014/2/10.
[5]郁志荣.海上丝绸之路路在何方?[N].中国海洋报,2014/6/3.
[6]向北.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会遇到哪些难题制约与反制约的较量[N].中国海洋报,2014/2/10.
[7]博鳌论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华商经济[N].中国海洋报,2014/4/17.
[8]顾金俊.周汇敬.“丝绸之路经济带”将越走越宽[N].经济日报,2014/5/26.
[9]顾金俊.新丝路迈出新步伐[N].经济日报,2014/5/26.
[10]张玉强.借力丝路建设 发展广东渔业[N].中国海洋报,2014/5/27.
[11]冯创志.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南海政策亮点[EB/OL].http://opinion.haiwainet.cn/n/2013/1005/c232601-19764917.html.2013-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