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提出挑战
2014-04-16陈游
陈 游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96年开始,经过17年持续推进,在2013年贷款利率实现完全市场化后,存款利率就成为下一步攻坚的对象。根据央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步骤大致为:进一步放宽浮动上限;取消大额和中长期存款利率市场管制;取消短期定期存款利率管制;取消活期存款利率管制。可见,存款利率实现市场化,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完成,同时意味着商业银行间真正竞争的开始。因此,应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挑战,自主对金融产品进行定价,对于已经习惯价格管制体制的我国银行来说,必须进行一系列全面的战略应对,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效的价格应对机制。在以往资金价格或存贷款价格由人民银行厘定的时代,我国银行无须关注或花很多的精力来应对所谓利率价格变化。但在完全利率化背景下,金融产品价格由银行制定,不仅要直面应对而且决策速度要快。而保证价格应对高效准确的其实是银行内部的一套机制,即利率信息搜集、处理、决策和相应执行过程的运作安排。当银行外部价格环境比如资金供求关系、竞争对象定价等发生变化时,这些价格信息要能全面、准确地以既定传输路线上报,从而及时到达决策层面,银行决策层在充分论证和权衡利弊因素后,最终作出相应的价格应变决定,同时将其进一步通知相关部门及分支行予以执行。
2.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银行金融产品的价格基本包括成本以及合理的利润区间,而成本又可进一步分为资金成本、营运成本以及风险成本等,每一项目的核算和分摊都异常复杂,同时利润水平的确定不但需要考虑特定金融产品的竞争力,还须参照银行同业水平,并结合银行的市场竞争策略加以确定。存款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金融产品的自主定价,对商业银行成本核算体系提出更高更直接的要求,这也是银行能够进行准确、科学计价的财务依据。
3.清晰的市场竞争策略。商业银行综合分析应对存款利率市场化准备的主要内容,其核心都具体指向利率价格管理,表明利率价格管理能力是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后银行最为主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通过回顾美国历史上的金融管制条例,其中《Q条例》的逐步放松及至取消对美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可以发现那些对取消利率管制准备并不充分,同时对存贷款利率自主定价缺乏研究的商业银行遭受到了巨大打击,其中有些甚至在后续竞争中破产倒闭。定价管理是商业银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由于受我国以前利率环境的影响,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定价上的整体能力非常薄弱,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市场竞争的需要。
(田风摘自《西南金融》2014年第9期《富国银行应对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