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制造业打造成经济肌体的强壮骨骼

2014-04-16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陈庆修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66期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陈庆修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集中体现国家的硬实力。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是世界各国加快经济发展、筑牢经济社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综合国力的共同选择。发达国家从历次经济危机中认识到忽视制造业发展经济就会“虚火上升”,我国无论是基于完成工业化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还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都必须做大做强中国制造业。

一、先进制造业是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

制造业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制造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曾拥有绝对优势,占到全球制造业份额的40%,为美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美国制造业在与日、德等国的竞争中,经历了一个绝对强大——渐次衰落——重塑优势的过程。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制造业竞争力明显下降,并由此导致了美国经济的萧条;在20世纪90年代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为5.2%,高于美国经济增长率2.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9%,拉动科技进步的40%,制造业重振了美国的竞争力;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将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量向外转移;特别是2000年以后,通过将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国利用了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通过对制造业价值链高端的控制,获取巨额利润,但其副作用是丧失了就业岗位,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在经历2008年严重金融危机打击后,美国各界进一步加深了对制造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即无论什么时代,制造业都是一个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创新的重要部门。目前,美国将再工业化作为其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再工业化不是简单的制造业回归,而是致力于通过强化高技术服务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美国十分重视制造业研发投入,具有较强的创新活力,发展后劲不容小觑。

在欧债危机中,德国由于制造业发达,受影响程度较低。历经危机,发达国家开始反思经济虚拟化和空心化的危害,开始重新认识制造业的价值,这就是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保持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强大的制造业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具有技术活力的制造业,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制造业发展给工业化国家带来了稳定的市场繁荣。

制造业变革也是国家之间寻求贸易再平衡的过程,各国通过制造业的调整,加强其出口竞争力。由于对制造业的再认识、再定位,欧美发达国家均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力图重振制造业,占领高端价值链。

尽管发达国家制造业几经调整,比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可是目前仍保持制造业强国地位,尤其是美国在以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其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约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总额的1/5,可以说是风光依旧。

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拥有技术优势是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发达国家企业是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的主体,如日本企业研发投入占其国内投入的比重高达70%以上,美国、德国、瑞士、瑞典和比利时企业投入占60%,法国和丹麦企业投入占50%以上。

二、准确把握制造业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正处于技术创新浪潮引发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开端。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化三种飞速发展的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带来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将重塑制造业形象。通过“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把产品、机器、资源、人有机联系在一起,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制造业将转变为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制造业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

一是由大规模批量生产向定制生产转变。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相互渗透、深度融合,互联网理念扩展到工业生产和服务领域,催生了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深刻改变了产业组织方式。人工智能设计应用于制造业,使定制生产成为可能,企业的产品不再大量趋同而是更具个性化。制造业将更有弹性,不再局限于大规模制造模式,而是更具个性化的生产模式随行就市。这既对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软性知识和服务要素的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制造业向研发和售后服务等价值链高端延伸提供了机遇。

二是由集中生产向网络化协同生产转变。信息网络技术使不同环节的企业间实现信息共享,由于可以实时感知、采集、监控生产过程中大量数据,生产过程可以实现无缝衔接,企业间便于协同制造、优势互补,还可在研发、制造、物流等各产业链环节实现全球合作及资源整合。中国商飞公司为研制飞机组建的项目广域协同平台,采用主制造商+供应商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全球10多个国家、104家供应商之间的协同研发和制造,全机结构零部件约31 000多项,中国商飞公司承担了7000余项,占22.6%,这就是典型的网络化制造;与网络化异地协同生产相适应的众包设计迅速发展,如海尔搭建了一个全球研发平台,纳入全球10万个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涉及电子、生物、动力等多个领域,它以分散化为基本特征,通过开放网络平台共同参与产品设计。

三是由传统制造业向跨界融合发展转变。制造业同服务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服务型制造成了新型业态,并成为制造业增加值的主要来源,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美国苹果公司的成功并不因为技术创新上的重大进展,而主要得益于商业模式的创新。苹果公司突破了电子产品单独作为商品出售的传统模式,开创了全新的“终端+软件+应用+内容”的商业模式。企业生产从以传统的产品制造为核心转向提供具有丰富内涵的产品和服务,直至为顾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如美国的通用电器(GE),20世纪80年代,GE在24个国家建113家制造厂,制造产值比重高达85%;而现在GE传统制造仅占其总产值的30%,70%的业务由与主业密切关联的“技术+管理+服务”构成。又如,作为发动机制造公司罗尔斯·罗伊斯,创造了新的服务模式:从卖产品转为卖飞行时间,到目前卖应用周期的全面服务,包括了全程的维护诊断和监测,真正为用户带来了新的应用和方便。谷歌公司与4家整车制造企业和一家芯片制造企业共同成立开放汽车联盟,布局智能汽车,可以预见汽车将成为兼具移动和服务功能的终端。

三、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形势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0万亿元,是2008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5%,占全球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1/3,稳居世界首位,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①庞革平、王云娜:《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值居世界首位总量突破20万亿元》,载于《经济日报》2014年4月3日。

具体来说,目前我国的钢铁、水泥、化纤、化肥、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等年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13年发电设备产量1.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60%;造船完工量4534万载重吨,占全球比重41%;汽车产量2211.7万辆,占全球比重25%;机床产量95.9万台,占全球比重38%。

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已超过10%。2013年,海洋工程装备接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29.5%,智能化仪器仪表、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装备自主化迈上新台阶。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蛟龙”载人深潜器取得重大突破,大型运输机和大型客机已完成布局,研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等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成功,并已推向市场。

虽然我国已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装备制造业强国,产业竞争力不强,全球高端制造产品,仍被发达国家牢牢控制,高端设备需大量进口,与先进国家相比,核心技术自给率低,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从全社会来看,有劳力、管理成本上升之忧,房地产等“快钱”领域仍散发着诱惑;从制造业本行业来看,既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回归制造业”,又面临发展中国家之间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中国制造业面临既有成本优势日渐削弱和新比较优势还未形成的尴尬处境。

从劳动生产率来看。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仅为美国的1/23、日本的1/25、德国的1/18。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迄今还没有一家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发达国家的工业增加值率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等国家要超过40%,而中国目前仅26.5%。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吨钢能耗高10% ~15%,水泥综合能耗高20% ~25%。②王晓明,姚湜:《告别“低成本时代”“中国制造”期待“再创新”》,载于《经济参考报》2012年9月14日。

从人力资源成本来看。劳动力总量大、成本低曾是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这一优势在不断流失。2005年在中国进行生产的成本比在美国低20%~30%。由于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人民币升值以及运输成本高,致使这其中差距的2/3已经被抵消。从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看,目前印度、越南人均每月1000元左右,而我国东部沿海已达3000元左右。劳动力高成本趋势已不可逆转。

从产业链上位次来看。我国大量制造业企业从事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总体上还处在产业链中低端。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大部分制造企业搭上劳动力、原材料、土地价格、税收优势,赚取跨国企业产业链上的“最后一元钱”。而且,这种“低成本优势”也在流失。

从技术装备水平来看。我国许多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技术引进上一直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等问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共性技术缺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关键材料依赖进口,很多产品40%以上销售额要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人。

从资源环境约束来看。由于企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资源消耗过大,制造业污染严重。2010年制造业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部工业排放量的83.4%,二氧化硫排放量占44.6%、烟尘排放量占59.9%、工业粉尘排放量占93.8%。总体来讲,我国制造业依然没有走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①王文治:《中国制造业何以实现清洁增长?》,载于《中国环境报》2013年3月13日。

四、做大做强我国制造业的路径选择

对我国制造业来说转型升级是唯一出路,应紧紧抓住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先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战略转型,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从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和服务优势,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成为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制造中心,成为在市场价值分配、竞争地位和发展空间上的有力竞争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发展之路。具体地说: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抓住创新创造这个灵魂。只有在价值链高端才有技术追赶的机会窗口,这也是制造业取得国际领先地位的最好机遇。而这种机遇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来源于技术创新。创新创造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发展制造业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是衡量企业创新力度的重要指标,研发费用占其销售额2%,企业才能正常生存,当达到5%以上时,才具有竞争力。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相对不足,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弱。抓住创新创造这个灵魂,关键要使企业真正成为“三个主体”,即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健全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要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以核心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关键领域为重点,组织实施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工程,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在关键领域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总成技术或核心技术自主开发,配套技术或一般技术可在市场上采购,创新方式应立足于开放包容。

二是把握创新人才这个根本。在制造业竞争力因素中,人才是关键,拥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企业要将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更好结合起来,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中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在企业发展中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从社会来说,要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学科建设与产业链的对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应主动整合社会力量,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云计算等以研发设计为主的研究基地或工程化技术集成创新平台,加快培育专业化的高技术服务人才队伍。还应通过多种渠道吸引国外高技术服务领域的优秀人才加盟。形成以人才驱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有力竞争格局。

三是全面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自动控制、现代管理和生产制造技术相结合,将生产周期中的各种要素集成起来,实现生产计划、研发及实施的同步进行,实现制造全流程的并行处理以及生产要素的充分集成。信息化提高了信息流的速度、质量和准确度,促进了产品研发设计、企业管理模式、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有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信息化是手段不是目标,通过强大的沟通、协同和系统化手段,它是在新的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下提高企业竞争力,开拓更大发展空间,创造更大经济效益而采用的有力工具。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制造业脱胎换骨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迎接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就必须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四是重点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理念的创新,产品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相对减少,而大部分时间处在研发、采购、销售、存储和售后服务。同时专业化又可实现成本最小化,制造业已从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制造业中知识含量、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这已成为先进制造明显特征,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核心。将服务型制造作为推动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着力点,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与制造业有机融合,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促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为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生产并向制造业转移,提高我国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快构建服务型制造的产业技术体系,突破关键技术,探索新模式和新业态,培育现代服务型制造企业,实施服务型制造示范工程,加快发展以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为特征的高技术服务业,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

五是重视制造业发展品牌化。全球80%的市场被20%的著名品牌垄断,我国出口制造业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从低端产品起家,向高端产品积累和转化,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应把技术战略、品牌战略和市场扩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将发展潜力转向研究成果、生产方式、销售能力乃至企业品牌。这其中的努力方向是由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竞争,实施品牌战略,培育自主品牌,打造拥有知名品牌和竞争力的强劲企业,树立中国制造的良好品牌形象,不断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和发展后劲。

总之,制造业是经济构成中的硬实力,我国经济走向强大需要制造业的有力支撑。要正确面对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准确把握当今制造业发展的主流趋势,采取针对性的战略战术举措和措施,努力做大做强我国制造业。

猜你喜欢

制造业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