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借鉴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的中国路径研究
2014-04-16王丽娟吕际云
王丽娟 吕际云
学习借鉴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的中国路径研究
王丽娟 吕际云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其创新创业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性与实践指导性。本文在概述其创新创业思想及学术价值、历史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探讨该思想对中国发展的启示意义和学习借鉴路径。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无论是从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迫切形势,还是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现实需要,我们都要学习借鉴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以此充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不断提高大学的社会贡献力。关于学习借鉴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本文结合我国实际现状,尝试提出三条路径,即坚持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并举、确立战略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保障力度。
熊彼特 创新创业 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
王丽娟,南京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副教授 210009
吕际云,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讲师、经济师 210004
一、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概论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创新创业理论”,随后又通过《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分析》(1939)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1942)两本名著加以完善和运用,形成了独特的创新创业理论体系。
熊彼特首先非常重视创新创业的作用。熊彼特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由“创新”引起的,企业家——资本主义的“灵魂”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的职能就在于创新——预见到潜在利益、敢于冒风险、能首次将新发明引入经济活动。那么,什么是创新创业呢?在熊彼特看来,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所谓创业就是这种新组合的实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就是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资本主义自身就是这种“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即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1]〔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73-74页。。可见,熊彼特以“新组合”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理念,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这种新组合思想严格区别于技术发明,而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1]何书贵:《熊彼特的企业家及其现实意义》,载《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2期。。熊彼特通过“创造性毁灭”的理论,阐释了经济增长的真正根源——创新创业。在此基础上,熊彼特把创新创业分为个体层面的创新创业和组织层面的创新创业,并对创新者和管理者进行了区分[2]李乾文:《熊彼特的创新创业思想、传播及其评述》,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8期。。
熊彼特进而对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创新是经济领域内不同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创造性的破坏),而创业又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能否培育激发创新热情与创业的经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反过来,创新创业又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影响因素。在熊彼特看来,创新创业是一个“内在的因素”,经济发展也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创新”、“创新组合”、“经济发展”都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否则,就没有资本主义。同时,熊彼特的创新创业理论还以产权或权利变动为出发点,重视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作用,强调社会经济制度的“内在因素”作用。
可见,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非常强调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变革,把“创新创业”——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置于资本主义发展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熊彼特把企业家看作是资本主义的“灵魂”,作为“创新”、“生产要素”、“新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二、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影响
虽然,熊彼特创新创业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忽视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及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但他用创新创业理论来阐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强调创新创业、企业家、制度创新等内在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等观点影响深远。熊彼特本人也被管理大师德鲁克称为具备“永垂不朽的大智慧”,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
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传播。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对非线性动态系统的直觉推理契合了自然科学的革命性发展,也符合当代动态复杂环境的社会现状,因而引起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关注。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展、创业热潮的风起云涌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也正是在熊彼特创新创业理论的影响下,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创新创业教育,并于70年代后期在发达国家迅速兴起。
创新创业教育最早出现于美国。一般认为美国商人霍勒斯·摩西于1919年创立的青年商业社对高中学生实施的商业实践教育催生了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随着二战的结束以及美国《退伍军人权利法案》的颁布实施,大批退伍军人涌入大学进行学习。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率先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新创企业管理》被认为是美国大学的第一门创新创业学课程,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的首次出现。1967年斯坦福大学和纽约大学开创了现代的MBA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在美国迅速发展开来。在美国的带动下,创新创业成为各国竞相采纳的国家战略,创新创业教育也在全世界范围展开,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潮流[3]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载《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如今,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已树立了先进的理念,形成了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国别模式。日本、新加坡甚至从小学开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法国从中学开始鼓励学生尝试创办企业[4]蔡克勇等:《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新视点》,载《科技日报》2005年8月9日。。创新创业教育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已成为一国经济持续繁荣、稳定发展的强大动力[1]李晓华等:《构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初探》,〔北京〕《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年第7期。。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创新创业在推动和解决就业问题并且促进经济持续繁荣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甚至已成为其经济的直接驱动力[2]常建坤,李时椿:《美国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北京〕《光明日报》2005年12月28日。。
三、我国需要学习借鉴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形势
熊彼特高度重视创新创业的作用,将创新创业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力量。熊彼特的这一思想被美国、英国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吸收,积极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甚至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21世纪的教育哲学”中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的现代人应有三本“护照”:一是文凭类“教育护照”;二是技术类“职业资格认证护照”;三是创业知识和技能类的“创业护照”。。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迫切要求,还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就我国而言,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外,更有缓解就业压力的特殊背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生自己就业,而且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转变学生的择业观念,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最终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实现就业、择业和创业的良性互动。因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激励大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者转变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能大大拓展择业空间,提高就业质量机会,实现就业倍增效应。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明确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现,依赖于创新精神的提升和创业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企业家精神是可以教的,或者至少是可以被鼓励的”[4]Gorman,G.,Hanlon,D.,&King,W..Some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nterprise education,and education for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A ten-year literature review.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1997<15>,56-77。转引自邓汉慧,刘帆,赵纹纹:《美国创业教育的兴起发展与挑战》,〔北京〕《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9期。。对我国而言,创新创业是带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形式,创新创业教育则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人才支撑。从民族复兴的角度看,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一环。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对现代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将成为国家竞争的关键要素,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将成为世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过分重视知识的掌握或者技能的训练,强调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被动适应,忽略了对人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的发挥,属于应试教育和守成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就成为必然。纵观当今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不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把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学习借鉴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路径之一:坚持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并举
关于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学界也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与起点,创业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创新教育的逻辑延伸。创新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教育的质量,创新教育甚至可以说是创业教育的生命[1]张文修:《谈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3期。。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有交集,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两者的共性要远远大于其个性[2]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7期。。
从词源及词义角度讲,“创新”与“创业”有一定区别。汉语“创新”义出《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华汉语词典》把创新解释为:创造新的从而抛开旧的;把创业解释为:开办事业[3]《新华汉语词典》编委会编:《新华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96页。。“创新”和“创业”的侧重点不同。“创新”更多是指某种方法、技术或理论的新发现、发明或改进,侧重于思维层面,注重结果的发生;“创业”更多是指识别、把握某种机会,并将这种机会与社会资源相结合,从而开办或开辟新的事业(企业),侧重于实践层面,注重结果发生的条件。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创业”比“创新”更关心结果的可实现性及其所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更注重新想法、新思维与商业机会的结合。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新也只有通过创业才能实现其更大的价值。因此,“在创新中创业,在创业中创新”应是创新创业的应有之义。在市场经济社会,仅有“创新”没有“创业”,即仅有新观点、方法、技术而不付诸实施是无意义的;仅有“创业”没有“创新”,即没有新观点、方法、技术的“创业”是盲目的、简单重复的劳动。由此可见,创新创业应当并重、应当并举,实现在创新中创业,在创业中创新。
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更是密不可分。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总体的把握;而创业教育是开发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形成创业初步能力的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价值具体的体现。从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实践来看,基于创新创业教育天然的内在联系,也通常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一体,即便某所高校明言自己某个计划是“创业教育”,实质上还是“创新创业教育”。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应把“创新”与“创业”、“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割裂开来。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都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相辅相成。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功能作用是同向的,都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本质与核心;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典型形式和延伸,也是衡量和检验创新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相比较而言,创新教育更抽象,注重观念、思想和制度等主观层面的把握,不易量化,主观性更强;创业教育更具体,注重行动、结果等客观层面的把握,容易量化,客观性更强。
五、学习借鉴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路径之二:确立战略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认为,创新创业(创造性的破坏)是经济领域内不同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和内生影响因素;同时,创新创业不仅仅指个体层面的创新创业,而且包括组织层面的创新创业。这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不应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更应成为一国教育发展的战略内容。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研究都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有很大差距,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或者说是“初级阶段”,发展规模较小,并且很不平衡、不成熟,创业教育课程多流于形式,创新创业学学科尚未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实效较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理念的滞后是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的创新创业最初设定的目标就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如此以来,一些院校认为自己学校、自己专业就业好,不需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些院校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只占极少数,因而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不大;一些院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化为就业培训和岗前培训,等等,不一而足。
这种功利性的教育理念导致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误区,其结果就是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的培养,忽视了大学生创造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等精神层面的塑造。即使到现在,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许多高校并没有真正深刻的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大学生将创新创业教育其作为国家战略和高校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因而也就没有真正启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许多已经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也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之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很好的融合,创新创业成为一种“业余教育”,注重形式,舍本逐末。可以说,高校和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的不足,是制约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原因。
教育理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它决定了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从西方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演进虽然与就业压力密切联系,但社会经济发展是其最根本的内在因素。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演进过程:从课程教学到专业教学再到学位教学的过程;从片面的功利性职业训练到非功利性的系统性教学过程。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告诉我们,应把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正规教育相融合,与深化教育改革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置于战略地位。
六、学习借鉴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路径之三: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保障力度
熊彼特以产权或权利变动为出发点,重视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对于创新创业作用。创业教育的成功开展,需要良好的创业教育支持环境,这涉及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等诸方面。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环境方面,具体措施不够,法律政策落实不力。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在推行创业教育宏观决策方面缺乏足够明确的、强有力的政策和规定;出台的一些鼓励政策,真正贯彻执行的不够,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地位边缘化、没有明确的专业和学科的现实尚未得到根本改观,造成一些高等院校仍停留在“理念”层次,并没有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体系、教学实践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建设。
因此,促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首先要进行制度创新,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支持。目前中央和地方出台的创新创业措施已经非常健全,但是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则寥寥无几。应当出台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评估方法、质量检测跟踪机制,制定教师考核指标体系、激励和考评机制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财政支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开展提供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责任编辑:天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