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14-04-16张恒

江苏社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理论发展

张恒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张恒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这一理论形成过程的梳理,阐明其形成的内在逻辑和特征。认识和挖掘这一理论的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 社会有机体理论 当代价值

张恒,南京审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210029

“有机体”是一个生物学术语,最初是具有生命个体的统称,后来引申为泛指类似生命体那样能够自我生存和发展的事物,这些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互为手段和目的,从而形成一个内部高度分化而又服从于一个根本原则的统一体。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就是借用这一术语,阐明社会是由人和全部社会生活条件、要素构成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发展着的有机整体。这一理论不仅是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的一个重要视角,也为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把社会和国家看成是一个有机体的思想在马克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黑格尔曾认为自然、人类社会和精神是一个自我保持、自我发展的具有内在必然性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的最高环节是国家。他在《法哲学原理》中指出:“国家是机体,也就是说,它是理念向它的各种差别发展……,机体的本性是这样的:如果所有部分不趋于同一,如果其中一部分闹独立,全部必至崩溃。”[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68页。虽然黑格尔的论述触及到了社会有机体的自组织性特征,体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但是,黑格尔却是把国家和人类社会看作是客观理念外化发展的结果,反映了他建构在唯心论之上的抽象思辨。

19世纪上半叶,由法国的孔德、英国的斯宾塞根据实证原则和生物学原理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有机体学说开始兴起。实证哲学的创始人孔德第一次将“社会有机体”概念运用于社会学领域,强调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根据生物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组成,进一步认为家庭是社会有机体的细胞,种族或阶级是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城市和社区是社会有机体的器官,社会是远远复杂于生物的高级机体,需要更多的平衡与和谐,构成家庭的力量是爱,构成社会的力量是合作。孔德还试图用物理学方法描述社会整合与进化的规律,把社会学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在他看来,社会静力学是研究社会秩序稳定的学说,社会动力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进化的学说。斯宾塞将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运用到社会生活的领域,并对此作了进一步阐发。他认为,“国家也是一种生命,并和一个生物一样,遵从相同的成长和组织规律。”[1]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62页。在斯宾塞看来,社会有机体就像生物有机体一样,社会分工也类似于生物有机体各个器官的分工。他依照生物有机体的支持系统、分配与循环系统和调节系统,把社会有机体划分为生产物质资料的支持系统、加强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联系的分配系统、以国家为首保证各个部门服从于整体的调节系统,这三个系统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结合成可自我调节的有机整体。与之相适应,斯宾塞认为,担任生产营养职能的是工人阶级,担任分配与交换职能的是商业阶级,担任调节生产的是工业资本家。他们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以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秩序和功能平衡。孔德、斯宾塞实证哲学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以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为依据,颠覆了黑格尔那种通过理性的逻辑推演展开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体系,强调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和现实性来克服社会科学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改变了以往人们对社会的抽象理解,其关于社会有机体的相关结构的描述、自我调节的功能和自由松散的整体等思想也包含了合理的内容,因而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是,实证哲学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还不懂得实践这一社会有机体的生成机制,只是把社会有机体简单类比为生物有机体,用社会静力学来期望社会出现一个平衡的理想状态,也背离了社会自身的发展规律,明显带有为资本主义现存状况及永恒合理性辩护的意味,结果导致其学说走向还原化、简单化和庸俗化。

马克思克服了以往思想家关于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缺陷,有选择性地吸收了他们论述中的合理成分,并且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社会有机体的研究,通过对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动力和横向构成——经济领域、政治领域与精神领域的分析,从而把社会有机体理论奠基于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之上,实现了对传统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彻底扬弃和超越。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实践出发,通过对社会结构的横向剖析,阐明了社会有机体基本要素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确立。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在探寻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初步形成了关于社会形态的思想,并且从所有制关系的演变把人类社会的历史依次划分为“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现代私有制”等不同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思想蕴涵了社会有机体是各种关系和现象有机联系和辨证发展的完整形态,它表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基本轮廓的形成。

为了进一步研究社会形态的本质和更替,马克思又对社会经济形态进行了分析。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方式(生产方式),马克思对社会经济形态作了划分,他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这实际上是以社会经济形态来理解社会形态并划分时代,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形态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社会形态的基础和质的表现。而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它是社会有机体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社会有机体的范畴包含了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内涵。这种由下而上、由较低层次概念到较高层次范畴的思路历程反映了马克思在研究社会有机体过程中思考的系统化和精确化。

1846年蒲鲁东写了《贫困的哲学》,并自认为第一个用哲学的观点为经济学提供了内在的理论结构。在《贫困的哲学》中,蒲鲁东颠倒现实和范畴之间的关系,把各种经济范畴纳入到自我主观臆造的发展序列之中,并根据这种序列把经济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工、机器、竞争、垄断、警察或捐税。总之,蒲鲁东把一切存在物归结为逻辑范畴,把经济关系的发展归结为思想的自我运动,即“社会经济的全部历史都写在哲学家的著作里”[2]普鲁东:《贫困的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78页。。马克思认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3][4][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页,第142页,第137页,第143页。,因此,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只能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这样,马克思就把对经济范畴的研究,把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置于唯物主义坚实的基础上。马克思还依据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决定并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变化的观点,进一步揭示了经济范畴的历史性。经济范畴“同它们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4]。由此,马克思作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生产怎样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而且要研究“这些关系本身是怎样产生的”[5],研究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所以,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蒲鲁东批判地指出:“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思想体系的大厦,谁就是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是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依次出现的单个社会。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6]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把社会有机体看作是包括“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和“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一切关系”,它是一个立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之上的,由人及其社会生活条件和要素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动态发展的整体。

在正式提出社会有机体的范畴之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自为因果、自我超越的思想,进一步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表明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成熟。

首先,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向着完整全面、自满自足的统一体系进化的总体性过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通过对资本这一资本主义的经济机体辩证运动的考察,马克思认为,任何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不是从无中、从空中、从自己产生自己的那种观念的母胎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发展过程内部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内部,并且与它们相对立而发展起来的。“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向总体发展的。它变成这种总体是它的过程即它的发展的一个要素。”[1][2][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5-236页,第457页,第43页,第393-394页。正如他指出的:“如果说货币或自为存在的价值最初生成为资本时,要以资本家作为非资本家时所实现的一定积累……为前提……那么,一旦资本成为资本,它就会创造它自己的前提,即不通过交换而通过它本身的生产过程来占有创造新价值的实现条件。……资本为了生成,不再从前提出发,它本身就是前提,它从它自身出发,自己创造出保存和增殖自己的前提。”[2]不仅资本的生成和运动过程如此,整个人类社会有机体生成和运动的过程也是如此。人们生产劳动的原始条件是人类生存的原初自然环境。“人们先是在一定的基础上——起先是自然形成的基础,然后是历史的前提——从事劳动的。可是到后来,这个基础或前提本身被扬弃,或者说成为对于不断前进的人群的发展来说过于狭隘的、正在消灭的前提。”[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97页。从自然前提出发又将其扬弃为社会前提,从一定的社会前提出发又将其扬弃为新的社会历史前提,这就是社会有机体的运行机制。

其次,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过程也是旧的有机体最终为新的有机体所取代的过程。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历史上最发达和最复杂的生产组织,就是借助旧的社会形式的残片和因素建立起来的,“其中一部分还未克服的遗物,继续在这里存留着,一部分原来只是征兆的东西,发展到具有充分意义”[4]。马克思进而指出,资本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产生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它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资本按照自己的这种趋势,既要克服民族界限和民族偏见,又要克服把自然神化的现象,资本破坏这一切并使之不断革命化,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并不会凝固静止下来,它将被孕育着更富有生命力的新的有机体所取代。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是在矛盾中运动的,这些矛盾不断地被克服,但又不断地产生出来。不仅如此。资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界限,这些界限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5]在这里,马克思阐述了社会有机体不断自我更新的本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新的社会有机体所取代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一个在哲学层面上以实践为基础来辩证动态地思考和解释各种社会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如何生成、运动、发展为一个系统并最终指向人自身解放的社会发展理论。整体性、主体性和动态平衡性是这一理论的主要特征。全面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能为我国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以下启示。

第一,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整体性的思维范式。关于整体性,马克思认为任何社会有机体是一个严密的自组织系统,是各种社会要素按照一定次序建立起来的复杂的有机整体。首先,社会有机体是由多种结构和要素组成的。其中,人口因素和自然环境是社会有机体的前提性构成部分,“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第71页。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有机体的基础性构成部分,而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是社会有机体的上层性构成部分。“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第17页。其次,社会有机体不是各构成部分简单相加的结晶体,而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活动着的系统,是在人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全面实践关系中建构起来的。“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3]。再次,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质和功能不能归结为各个要素自身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正如卢卡奇指出的:“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76页。

从根本原因来说,正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片面发展导致的极端不平衡和劳动的异化,马克思创立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它是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把社会看作是系统发展的科学理论,有利于我们对社会生活及其过程进行整体研究,对我们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哲学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一个以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为前提,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伴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自主形成、发展而来的物质——制度——精神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包括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等多维文明交互作用形成的整体文明系统。处在这一整体文明系统中的各个构成部分,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和互为中介的关系之中。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全面发展。首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要承认自然的应有价值,保护自然,促进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在可持续发展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和生态基石。其次,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要通过协调好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推动民主和法治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构筑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培育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二,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人的主体性。关于主体性,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的前提。“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5]现实中的人是社会有机体的能动主体,人既是社会历史的“剧中人”,又是社会历史的“剧作者”,社会有机体中的一切关系,都是现实的人在历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社会有机体是“人的存在”的现实展开形式。马克思进而从人发展的角度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解放和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即由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阶段到“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再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显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有机体发展的主题。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启示我们必须始终自觉坚持人的主体性,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为此,首先要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项有关人的主体性的建设工程,是一个促进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人与自然能够更加和谐相处,社会成员得到全面发展的工程。其次要利用后发优势,积极借鉴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发展的经验教训,避免物化现象的肆意蔓延,扎实推进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营造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第三,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揭示出社会建设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关于动态性,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是处于不断运动中的自我更新的机体。“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有机体之所以会不断变动,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有机体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还在于人类必须不断地与外部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才能生存。因为社会有机体是人与自然与社会相互矛盾的产物,它也是社会矛盾的产生与解决的动态平衡状态与过程,所以,社会有机体具有通过自我调节,趋于平衡的功能,一个社会有机体进步复杂程度越高,这种自我调节程度能力与自觉性也就越高,该社会的和谐性便越强。

社会有机体的动态平衡性特点启示我们,首先要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促进社会矛盾的克服和解决,实现社会有机体的和谐。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同社会生产力之间总体是适应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环节和因素,突出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现实问题。只有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才能使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次要认清社会有机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长期性与渐进性,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完善是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来实现的。既涉及影响社会系统各个因素的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也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社会整体文明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既能保障当代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又能够为未来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构筑坚实的根基,是一个长时期的渐进的运动和过程,因此,急功近利,甚至想毕其功于一役的错误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能坚持不懈地稳步走向和谐社会。

〔责任编辑:钱继秋〕

Marx's Social Organism Theory

Zhang Heng

Marx's social organism theory,an important par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discloses the developmental course and laws of human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 production.The present article explores the internal logic and properties of the theory.Understanding and delving into its value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oday's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rx;social organism theory;the preset value

猜你喜欢

马克思理论发展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