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不重”章断句、释义辨析

2014-04-16

江海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杨伯峻忠信断句

宋 钢

断句、释义两端,互为表里,既关乎文本,亦关涉文义,故为传统古典学之精髓。兹以《论语》“不重”章为例,试作辨析。

《学而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杨伯峻断句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页)程石泉断句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读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王向荣断句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插图本论语二十讲》,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指出“‘不重’章,此论君子自修之过。四节以庄重,存诚,择友,改过平看。”(同前,第3页)

杨氏译为:“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同前)

三学者皆以为本章由四节组成。细玩之,四节似成并列关系,实乃孔子以反说之法告诫君子修持应注意四种倾向。参之杨注:“君子——这一词一直贯穿到末尾,因此译文将这两个字作一停顿。”(同前)既如此,故首应于“君子”后断句,突出其唯一主语之角色。通章合理断法当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第一,“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文本盖于“学”前夺“不”字(宋钢《〈论语〉疑义举例》,《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08页)。此一疏失,古今学者鲜少瞩目。偶有着手者,亦惜舛谬。如萧民元认为:“‘学则不固’里面应该有一个逗点,即‘学,则不固’。这就是说,君子从事于学,就不会犯‘固’的毛病了。”(《论语辨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又《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曰:“固,蔽也。一曰: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义理。”然安国之说,前解为“蔽也”,后又释为“坚固”,前后抵牾,逻辑难安!盖知《论语》此处文本值得深究。分而言之,“学”前若无“不”字,“固”义以“蔽”为宜,萧氏本此;“学”前若有“不”字,“固”义以“坚固”为是。陈澧曰:“然则学之当重而固也。”(《东塾读书记》,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页)依此,则必是不学则不固,“学”前确夺“不”字。

第二,“主忠信”与“毋友不如己者”两节乃正反对举,辩证论理。前节说应该亲近“忠信”之人,后节说不该与“不如己者”为友。难点在“主”字之理解。杨伯峻译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同前)。实非。当以郑玄注“主,亲也”(《论语》,四部要籍注疏丛刊本,中华书局1998版,第693页)为是。又《颜渊篇》有“主忠信,徙义,崇德也”之文,“主”仍为亲近之义,可译为“亲近忠诚信实之人,依据他们的义行而改变自己,提高德性”。

第三,“过则勿惮改”,系承前省主语“君子”,依前句式,不应于“过”后断句。此节难点在“惮”字之解释。郑玄注曰:“惮,难也。”(同前)实非,当以“畏惧”为是。

猜你喜欢

杨伯峻忠信断句
文言断句判断法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联墨双馨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攘鸡
“客气”词义的源流演变
妙用标点巧断句
篆刻
《论语译注》注释商榷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