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艺“临摹”之我见
2014-04-16张彩芬
张彩芬
(宜兴 214221)
自北宋中期至明代万历年间,紫砂陶发源兴起,成为阳羡名陶初创时期的光辉一页。自此宜兴制陶工匠开始针对紫砂泥的自身特性,不断尝试紫砂泥的成型创作实践,兼收并蓄,将宜兴陶缸、翁、漆器、花盆、家具等多种器物器型的创作技法、制作工艺等融为一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渐形成了适合紫砂壶成型的“打泥条”、“拍身筒”、“镶接法”等基本创作过程,在此过程中有“供春更斫木为模”、“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之说。故而在此探讨紫砂壶艺创作的“临摹”之我见。
1 临摹的传承性
随着紫砂创作工艺的逐渐完善,创作技法的日益成熟,紫砂壶艺形成了师承关系与家传传承两种常见的紫砂壶艺传承方式,并通过师徒之间的心传、长对幼的言传身教等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而在传承过程中,不仅有传承紫砂壶的创作技法及壶艺精神,还有传承过程中对紫砂壶型的继承与改进、创新,例如“供春壶”、“石瓢壶”、“仿古壶”、“掇球壶”等,也正是通过对紫砂文化艺术的多角度传承,紫砂文化艺术才历久弥新。
纵观紫砂界,在紫砂壶艺的传承过程中,紫砂壶形成了传统壶型、原创壶型、创新壶型等基本壶体形态。每一位紫砂壶创作者都会经过“模仿”前辈的作品,并在此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的心领神会与融会贯通的“成长”经历。这种经历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用心的“传承”。“传承”过程是有对前辈的作品临摹以及通过自我感悟后的重新制作与改进,正是因为“临摹”的阶段为紫砂创作者日后成为实力派艺人、大家、名家、大师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临摹的必要性
任何一种艺术品的出现、发展、成熟都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形成的,适合并达到人的思想意识与审美观念的共同感,紫砂壶艺创作亦是如此。紫砂壶创作技法、技艺以及紫砂作品的“临摹”保存了前人的紫砂作品,很好地保护了人类共同的艺术结晶,也必须要临摹,才能会对紫砂壶艺创作提供新的思想基础、理论之源、艺术之本。既然谈到“临摹”,不得不说书法绘画的临摹,古往今来无论是少儿初学书画,还是书画家的成长过程,都是在“临帖”(碑帖、字帖、大家手迹画作)等亦然是通过临摹使得创作者心领神会,不仅要从原作品的“形”上“形似”,更要挖掘作品本身的思想,找到“神似”的妙处,这种过程不是所谓的“抄袭”,而是必要的艺术品学习、创作、创新的内在的思想领悟与外在的审美的积累过程,奠定了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紫砂壶的临摹,自成型之日便有“临摹”。供春“窃仿”僧人的壶艺,时大彬心悟“供春壶”,紫砂泰斗顾景舟应邀到上海仿明、清老壶并为日后的壶艺创作造诣创造了条件,有了 “临摹”,紫砂壶艺才有了经典的传统壶型:“供春壶”(树瘿壶)、“子冶石瓢壶”、“仿古壶”、“掇球壶”等,这些传统壶型也正是现在紫砂从业者的必修课,通过“临摹”也同时培养了求学者的传统艺术审美、创作技法构成及紫砂文化艺术传承的必要性。
3 临摹的阶段性
所谓临摹的阶段性,就是指初学者通过一段时间的临摹,要找寻属于自己的创作技巧与艺术风格,并不断从临摹之中走出来这样一种转变的时间段。这需要初学的创作者,用心感悟不断探索与创新的转变过程。如果一味临摹,不求自我,艺术也不称其为艺术。临摹的阶段性因人而异,也是体现创作者感悟、思想、创作能力的一种考验。
4 临摹的创新性
临摹的创新性,是紫砂壶艺创作者寻求属于自我艺术道路的最终追求。临摹没有创新性就是“模仿”。临摹的最终目的是使创作者领悟紫砂前辈们的创作技巧及创作思想,并将其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紫砂壶艺创作技巧与思想,融会贯通,尔后通过创新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紫砂壶艺创作之道,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否则,紫砂从业者只是“仿造”别人的作品及思想,而没有属于自己的紫砂创作语言与创作风格。
临摹的创新性,表现在创作者的创新思想之中,呈现在创作者的原创作品之上。只有创新性的临摹才是活的壶艺传承。
5 结语
紫砂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创新离不开“临摹”,但是“临摹”有阶段性的转变过程,有传承性的体现,有必要性的沉淀,有创新性的飞跃。
紫砂壶艺的传承,是建立在“临摹”传统壶型、前人遗作、现代大家名家作品的基础之上,并通过自我的思索感悟,融会贯通进行学习、实践、创作的一种合理性艺术积累过程。在临摹的过程中,要转变自我对传统壶艺的认知、审美、创新的思维,继而进行新的文化艺术传承,并不断在属于自己风格的文化艺术创作中继承创新,进行新的文化艺术的传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