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业态概念和新业态类型及其形成机制初探

2014-04-16戴天放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零售业业态经营

戴天放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江西南昌330200)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积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经营方式向着“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转变,为农业产业内涵的提升、农业业态的创新带来新的机遇。

虽然业态一词在零售业、服务业等领域早已应用,但在农业领域却是一个新课题,我国有关农业业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新业态的类型、意义、发展思路和对策等方面,基本上都是直接使用业态概念,对农业业态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非常少。基于此,笔者通过探究业态概念的演变过程,界定农业业态概念,分析农业新业态的内涵,并从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角度,归纳农业新业态的不同类型,同时探讨其形成的机制,从而为今后农业新业态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1 农业业态概念

1.1 业态概念演变简述

“业态”概念肇始于零售业领域,但该概念的出现却远晚于零售业各类实体的出现。自19世纪中期以来,欧美国家先后出现了百货店、超市、折扣商店和便利店等丰富多样的零售业经营方式,在零售业经营方式分类中一般使用“types of retailers”或“typesof retailestablishments”,1939年美国商业统计的零售业分类中用“typesofoperation”来表示零售业态,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业态”概念[1]。

20世纪60年代,日本首先使用“业态”一词来概括零售业和餐饮业企业经营形态的概念,其理论研究有了长足发展。日本学界提出了广义和狭义两种零售业态的概念,狭义的业态是指从直接接触消费者的店铺或销售的角度来定义的零售业态,主要是指为消费者提供各种零售服务的店铺或销售层面上的营销要素组合形式,具体是指商品、价格、店铺、销售等营销要素的组合形式,相当于英语的type ofstore、store format和store concept;广义上的业态既包括消费者所能接触到的狭义业态,也包括消费者无法直接观察得到的、支撑狭义业态运营的运营组织、所有制形式、经营形态及企业形态等,相当于英语的typesofoperation[2]。

1980年代“零售业态”一词传入我国,1990年代中期大量应用于我国零售业学术分析,1998年6月5日,国内贸易部颁布了《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试行)》,表明该词得到官方的认可。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标准(GB/T18106—2004)》将业态英文名称定为retail formats,并且定义为: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3]。

关于零售业态的概念,尽管表述方式不同,但国内外学者的共同点可以归纳为业态是零售店向确定的顾客群提供确定的商品和服务的具体形态,是零售活动的具体形式。也就是说,零售业态是指零售商业企业根据经营的产品重点不同和提供服务的差异,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营业形态,是对零售业店铺的经营形态和售卖方式的统称[4]。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升级转型不断深化、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政界和学界逐步将“业态”一词逐渐从零售业应用到其他服务业,进而拓展到制造业、农业等领域,逐渐被用作表征一切产业活动的存在形式或实现形式,为区别于传统的“零售业态”,而称之为“产业业态”。尽管国内文献有关业态的研究遍及零售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餐饮业、农业、银行业、电影行业、汽配业、图书馆业、印刷业、传媒业、竞争情报业、民航业、石油业、生物制药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等不同行业或不同产业层面,但究竟何谓产业业态,学界尚无公认的界定。而且,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特色的概念,国外学界尚无正式界定,没有文献予以专门研究,相关的研究也只是集中在零售业态方面。

2009年以来,王国平开始全面使用(产业)业态概念,在2012年的《业态与现代经济发展》[5]一文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产业)业态概念和理论,认为所谓“产业形态”,即产业活动的存在形式或产业的实现形式。强调业态是企业等产业组织的经营形态,并将企业的经营内容类型从“零售企业”拓展到了所有类型产业组织或者产业活动单位。他按产业链把业态分为研发业态、生产业态和营销业态。伍业锋[6]认为王国平有关“业态”的论述仍然没能与传统的“零售业态”或“业态”截然分开,易引起混淆,并明确提出“产业业态”的概念:即指(某项)产业的产业组织或产业活动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运作形态,是产业的实现形式或存在形式。他强调产业业态是形式和形态、内容和机制的高度统一。

产业业态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生事物,正在为产业经济研究开辟了更广阔和空间和思路。因为传统所指的“产业类型”只是回答“做什么”的问题,而“产业业态”则要回答“如何做”的问题。事实上,选择做什么类型的产业往往不难,难的是“如何做”以实现这种产业。也即,产业业态选择往往是地区产业选择和布局战略中的关键环节,若产业业态选择失当,则可能陷入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破坏环境的泥潭。而当从业态视角来考察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的时候,产业业态结构更能解释该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强弱的根源。因此,无论从理论上和实践中的需要,都有必要对产业业态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1.2 农业业态的概念和农业新业态的内涵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不断向深度发展,农业产业分工也不断细化,传统的农业产业、行业概念难以描述这种发展状态。近年来,业态一词也被引入农业经济研究中,但国内有关农业业态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沿海地区在农业业态创新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顾掌根、王国峰[7]简述了创新农业发展业态的内涵,把嘉兴各地农业新业态归纳为订单农业、超市农业、连锁经营农业、网络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多种形式,并提出了加快现代农业业态生成的建议;宁波市发改委农经处[8]论述了宁波市培育和发展新型业态农业的必要性,把宁波农业新业态归纳为“六次产业化”、循环农业园区、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和农业新兴产业等四种类型,并提出促进其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朱曙光、孟丽芳等[9]认为观光农业、农家乐、创意农业等属于“第六产业”范畴,是现代农业的新业态,并对浙江文成县发展“第六产业”提出对策建议;鲁鹏([10]认为“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是适宜我国发展的现代农业业态类型;周剑敏[11]阐述了发展“超市农业”、休闲旅游农业、来料加工业、农村新型物业、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等农业新业态类型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综合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有关农业业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新业态的类型、意义、发展思路和对策等方面,基本上都是直接使用业态概念,对农业业态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非常少,制约了相关研究的发展。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借鉴学者对产业业态的研究成果,笔者提出农业业态的概念:是指农业产业组织或产业活动单位为满足市场对不同农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把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所涉及的多元化要素进行组合,而形成的不同农产品(服务)、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所呈现的形态。与零售业业态概念只包括经营方式不同,农业业态是对农产品(服务)形态、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一种综合性描述,不仅包括对当前所处的农业发展现状的基本认识,也包括对农业发展趋势的预测,是一个包含了业种、业状、业势的综合性概念。

农业新业态的内涵则是农业经营主体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和服务的新需求,超越传统农业的单一经营模式和产品,将农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从而不断创新推出农业新产品(服务),并且能够持续成长与稳定发展,从而达到一定的经营规模的新型农业产业业态。

2 农业新业态的类型

近年来,在现代农业发展实践中,涌现了许多农业新业态,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学者与政界人士就当地的农业新业态进行了一些分类研究,主要包括:休闲农业、订单农业、超市农业、连锁经营农业、网络农业、创意农业、来料加工业、农村新型物业、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等多种形式。但上述农业业态的分类不够系统,缺乏内在逻辑性。本文尝试从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角度,把农业新业态分为四大类型,每一大类又可分为若干小类。

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导致原有的产业边界和产业交叉处出现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进而影响到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从而使原有的产业界限模糊化甚至被重新划分[12]。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是指农业内部子产业之间、农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或传统的二、三产业的界限日渐模糊化,产生融合性产业属性的农业新形态[13]。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既能提高农业产业的经营效益,也拓展了农业多功能与产业发展空间,形成了现代农业产业新业态。借鉴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类型,本文把农业新业态类型划分为:农业与服务业交叉融合型新业态、农业子产业之间的整合融合型新业态、高新技术对农业渗透融合型新业态、综合融合型新业态等四大类型。如图1所示。

2.1 农业与服务业交叉融合型新业态

农业与商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交叉融合,产生了超市农业、连锁经营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与创意农业等新业态。

(1)超市农业。超市农业是以超市为经营平台,按照优质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储运和包装等,以品牌产品进入超市销售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业态[14]。

(2)连锁经营农业。连锁经营农业是指被授权者与授权者签订合同(协议),取得授权者自有的农产品及其商标、商号、专利或专有技术、经营模式等使用权,并在授权者连锁配送和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农业经营活动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业态[15]。

(3)休闲观光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也被称为旅游农业或休闲农业,是指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和旅游业有机融合的一项新兴产业。它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人文资源和农村自然生态,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来观赏、品尝、购物、体验、休闲、娱乐、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业态[16]。

图1 农业新业态类型示意图

(4)创意农业。创意农业是农业产业与创意产业相融合的一种农业经营新业态。它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生态资源,在农业产业链以创意为核心,将农产品和科技、文化、艺术创意相结合,使其成为具有高文化品位、高知识性、高赢利性的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农业产品,包括农产品种养、加工、营销、农业休闲旅游开发等。其特点是把农业生产当着艺术创作来做,如将农田植物规划成艺术图案,把花生、红辣椒、袖珍南瓜、麦秆等农副产品制成艺术品、装饰品等,从而使农业以艺术形象承载更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颇受消费者欢迎[17]。

2.2 农业子产业之间的整合融合型新业态

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农业内部子产业之间,在生物技术融合的支撑下,通过生物链的有机联接,使各子产业发生融合,从而形成农业新业态——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规律、生态经济学规律和系统工程方法建立起来的高效率、知识密集型的集约化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途径,它既克服了传统农业生产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以及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农业的不足,又克服了“石油农业”以高投入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和农业环境恶化等弊病,从而使农业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18]。

2.3 高新技术对农业渗透融合型新业态

高新技术农业,是指高新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集中表现为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向农业领域渗透、扩散,进而引起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从而出现信息农业、生物农业、太空农业等新业态。

(1)信息农业。信息农业是指将农业信息采集、处理和模拟等技术所构成的技术体系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和结果输出,为农业生产经营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从而达到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的目标的现代农业新形态[19]。信息农业的典型形态包括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和精确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

(2)生物农业。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所应用,主要表现为采用生物技术进行生物育种,生产生物能源和生物医药等生物产品,形成了农业与生物产业融合,由此形成了涵盖生物育种、生物能源、生物饲料、生物疫苗和制剂等领域在内的生物农业[20]。生物农业的典型形态主要包括生物种业、能源农业和医药农业等。

(3)太空农业。太空农业是航天技术向农业渗透而产生的高科技农业,即利用航天技术,把农作物种子带入太空环境中使其发生基因突变,从而获得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殊机能,进而达到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目标[21]。

2.4 综合融合型新业态

农业领域通过综合运用现代工程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形成农业工厂化技术体系,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程序化,从而产生了工厂化农业。工厂化农业是一种采用类似工厂的生产方法、组织和安排农产品生产的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新业态。由于其运用工业生产的理念、采用工业设备设施、依照工厂化的工艺流程和管理方式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因此被称为工厂化农业。工厂化农业最大限度地摆脱了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束缚,实现了周年性、全天候、反季节的企业化规模生产,革新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引起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22]。

3 形成农业新业态的机制

有关农业新业态形成的机理的系统研究,目前仍是空白。但国内外有关零售业态演变机制的理论比较丰富,既有零售业态变迁的早期理论——零售轮假说,也有后续的众多新理论如:真空地带假说、零售手风琴假说、辩证发展假说(又名两极化理论)、零售3轮假说、零售生命周期理论等;国内学者分别从破坏性创新理论、组织能力理论、效用与成本理论、企业或政府的决策方式等角度,对国内零售业态演变规律做了探索[23]。上述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农业新业态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1 拉力——市场需求变化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加快、人口密度增大以及“城市病”,给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人们不再为温饱问题而烦恼,转而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人们对娱乐、休闲、旅游、保健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方兴未艾,其中许多人对参加农事活动、体验田园生活方式充满兴趣和需求。总之,时代发展推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质量,是农业新业态兴起的拉力。

3.2 推力——市场竞争

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转型升级的推动力,很大程度来源于市场竞争。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农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显著,因为许多农业资源具有较大的共性,农产品容易出现明显的同质化,从而产品之间极易发生竞争。企业为了保持自身市场份额和市场地位,必然要在掌握市场需求特点的基础上,从形式到内容上对原有产品进行更新、改造和升级,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每一产品都会历经起步-发展-成熟-衰退-消亡的生命周期,农业产品概莫能外。因此,农业经营者就必须不断地进行产品与经营方式的创新,开发新产品或服务,以满足不断变化着的市场需求,从而保持可持续的生命力。上述因素都推动了农产品(服务)与经营方式的不断更新,许多农业新业态也就不断涌现。

3.3 支撑力——科技进步

以现代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学技术,具有强大的扩散性和渗透性特征,一旦产生,便迅速向其它产业扩散和渗透,与原有产业产生技术融合。高新技术与农业领域融合非常有效,主要体现在以某种特色农业资源为中心,将高新技术或服务业技术渗透、融合到这种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及其产业化环节中,直接导致了农业产出方式及产出结果的创新,从而支撑了农业新业态的产生。

3.4 辅助力——产业链延伸和相关产业渗透

农业产业具有综合性,一方面,它的发展内涵正在不断丰富,外延也在不断扩张,表现为农业产业链正在呈现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发展态势。纵向一体化是农业企业向上游整合原料来源,向下游掌握市场销售,从而形成了一个供、产、销一体的闭合式产业链,这样的农业企业将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横向一体化是指农业企业为了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以及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与风险,在农业多功能各方面拓展业务,促使企业经营业务范围在产业链向外扩张,从而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服务、经营能力与效益,也催生出了农业新业态。另外,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他相关产业为了寻求自身更好、更快、更稳地发展,主动积极地向农业渗透,与农业结合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如旅游业与农业结合形成的旅游农业,工业与农业结合产生的工厂化农业等。

3.5 加速力——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农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手段也随之得到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增强,尤其是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工业对农业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低,工业所用的原料来自农业以外的日益增多。这两种变化构成了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催化剂,加速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农业产业结构在寻求最佳的状态过程中不断调整,结构变动频繁、变动幅度增大,农业功能从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功能融合转变。这些变化都要求农业必须在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融合,实现农业的多样化发展,从而也就加速农业新业态的大量涌现,并将不断发展,成为农业领域的新生力量和主力军。

3.6 引导力——农业政策

自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回归“三农”以来,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加强与深入,促使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土地流转稳妥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现代农业产业的经营规模、领域和经营方式不断拓展,从而为农业业态的创新带来巨大的引导力。

综合以上分析,可绘制出农业新业态形成的动力机制结构图(图2)。

图2 农业新业态形成的动力机制示意图

4 结论与讨论

基于描述中国农业发展新趋势的需要,农业业态、农业新业态等词汇开始被引入到农业研究中。实践中大量特色各异的农业新业态的涌现,必将有效地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农业新业态是农业产业对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积极反应,也是农业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效表现。因此对于农业新业态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目前学术界对农业业态领域研究的不足,在给出农业业态、农业新业态等概念的基础上,从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角度,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新业态进行了类型划分,初步探析了农业新业态的形成的动力机制。本文尚属于初步探讨,存在很多局限性。目前关于农业新业态的发展环境、效益分析、业态测度以及发展农业新业态的制度创新的相关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缺的状况,因此希望学术界共同努力,在这几个方面推出成果,为我国农业新业态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夏春玉.零售业态变迁理论及其新发展[J].当代经济科学,2002(4):71-77.

[2][日]兼村荣哲.关于零售商业的产生、发展理论假说的再思考.《早稻田大学大学院商学研究科纪要》第36号[R].1993:141-14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R].2004-06-30.

[4]杨玲玲,魏小安.旅游新业态的“新”意探析[J].资源与产业,2009(6):135-138.

[5]王国平.业态与现代经济发展[J].科学发展,2012(5):3-11.

[6]伍业锋.产业业态:始自零售业态的理论演进[J].产经评论,2013(3):27-38.

[7]顾掌根,王国峰.创新农业发展业态的探讨 [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1):375-378.

[8]宁波市发改委农经处.关于宁波市培育和发展新型业态农业的调研报告[J].经济丛刊,2012(4):30-35.

[9]朱曙光,孟丽芳,乐馨.“第六产业”:现代农业的新业态[J].浙江经济,2012(7):53.

[10]鲁鹏.一村一品:中国农业发展的好业态[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1.

[11]周剑敏.发展新型业态增加农民收入[J].新农村,2011(4):12-13.

[12]蒋自强,史晋川.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5-38.

[13]梁伟军.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43-58.

[14]缪建平.专业合作社要大力发展超市农业—关于创建新型农业产销体系的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2008(5):6-8.

[15]吴崑,孙丽娟.农业企业连锁经营模式的探讨—试论W集团公司连锁经营模式[J].经济师,2009(11):224-226.

[16]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7]章继刚.创意农业:创农业发展独特的商业模式[J].中国乡村发现,2011(12):129-132.

[18]李文华.中国生态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1-3.

[19]曹冬巍,付 莹.信息农业的技术体系[J],农机化研究,2005(5):311.

[20]薛爱红,孙国庆,王友华.农业生物技术促进我国生物农业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12(3):23-25.

[21] 谭 放,柳永兰.太空农业[J],福建农业,2003(5):1.

[22]高翔,李骅.我国工厂化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农机化,200(2):5-1,50.

[23]杨懿.旅游业态及其演变机理研究[D].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9-15.

猜你喜欢

零售业业态经营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零售业 餐饮业 到底谁模糊了谁?
效率才是新零售业本质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场景营销视野下的零售业O2O模式的探讨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