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4-04-15周敏张俐娟
周敏+张俐娟
摘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重要的途径,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是校企合作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状,提出了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157-02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性,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但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除了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功能外,还有面向行业企业、面向岗位的现实需求。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有效培养出能够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发挥学校、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强调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学资源,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工作经验的企业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根本原则,是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整体情况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积极性 很多高职院校都感觉到校企合作无法吸引企业的积极参与,许多校企合作项目成为学校的“一头热工程”。有些企业短视地认为校企合作是一种负担,有些企业碍于情面勉强接受,最终使校企合作工作无法有效开展,有一些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协议上,这种状态的校企合作效果可想而知。
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专业性不强 学生都希望通过顶岗实习提升自我,受到系统的培训,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在很多校企合作项目中,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都是辅助性岗位,技术含量比较低,学生的专业技能无法得到很好的提升,甚至有些企业提供给学生的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实习更无法达到锻炼专业技能的预定目标。
实践经验传授效果不佳 学生在企业实习时普遍感觉到在实践经验传授方面缺乏师傅的真传,很多学生在实习后表示实习很难深入。
政府有关部门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 国家缺少激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学生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政府应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法规,引导全社会支持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如合理的减税、免税政策等,通过政策保障高职学生顶岗实习高质量地进行。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构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运行机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运行机制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构建:第一是运行保障系统。发展高职教育一定要坚持走“政府主导”的路子,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社会发展规划,要建立与完善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一系列政策法规。通过政策法规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调动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为高职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可以采取“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学校主体”模式,即 “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温州市服装行业协会合作共建温州服装学院,市政府将温州服装创新平台设在该院;行业协会则在合作中牵线搭桥,推荐行业龙头企业与学院合作,推荐毕业生,提供行业最新资讯和合作项目等。第二是实施操作系统,主要是学校和企业合作育人的具体操作,是工学结合的核心。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并进行周密的策划和准备。第三是运行监控反馈系统。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状态及效果等情况进行监控管理,对工学结合过程和效果进行及时反馈,可以设计基于网络的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供学生、企业、学校管理部门随时了解顶岗实习教学的信息。第四是运行动力系统。要以合作双赢为基础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动力系统。学校为企业培养合适的人才,为企业培训员工,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师培训基地,为学校提供实训教学场所和最新教学设备,为学校提供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找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思路 要实现企业与学校合作育人,必须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第一,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设计。高职人才培养课程的确定是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职业素质、职业核心能力,从而确定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训课程,以及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手段等。所以,课程开发要充分听取和吸收企业专家的意见,要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按岗位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形成核心能力模块、通用能力模块、拓展能力模块,保证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技能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第二,共同组建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可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一段时间,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使校内教学与企业要求更好地对接;另外,可大量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第三,改革考核方式方法。课程考核方式方法需要进行改革,考核内容要更加突出专业技能考核和形成性考核。如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以职业资格考试取代传统的考试;以完成指定项目取代课程考核;强化过程考核,用操作演练达标测试取代考试等。第四,教学组织灵活化。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学时间灵活,因为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过程要做到理实一体化,就应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目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集中安排一定的实践环节配合一个模块内容的学习,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第五,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高职院校要注重加强校企合作各种制度的建设工作,要与企业共同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兼职教师管理等制度的建设,把握好企业经营与教育教学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形成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第六,改革教学方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做”一体化有了更丰富的形式,如可采取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体验企业环境,体验工作规范,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参观、观摩、模拟,增强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时可引进企业的第一手资料。在学生学习方面,首先告知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走进企业进行岗位体验,以真实工作环境为课堂,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体验职业角色,激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赵春晓,张彩虹.浅谈“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职教办学模式[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62-64.
[2]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
[3]王向红.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51-154.
[4]赵锦,李名梁.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的高职实训教学体系研究[J].职教通讯,2010(8):26-30.
[5]蒋波.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J].百家论苑,2012(5):31-33.
[6]徐磊.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2.
[7]吕鑫祥.对高职课程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8(4):5-6.
(责任编辑:杨在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