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限娱时代的另类突围

2014-04-15李冰洁

新闻世界 2014年3期
关键词:成功文化

李冰洁

【摘 要】《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作为以汉字听写为主题的节目,播出后在众多电视娱乐节目中突出重围,引发热议。本文从民族文化的节目理念和节目本身的特色入手,分析节目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文化 汉字听写 节目 成功

2013年8月2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登陆荧屏,首期节目播出后就登顶微博话题“热门榜”,话题点击率高达18万次,在当天所有和电视节目有关的话题中排名第一,超越“好声音”和《快乐男声》等节目。①根据索福瑞公布的9月6日全国电视平均收视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2.13%,只比《中国好声音》低0.03个百分点。这场以汉字听写为主题的节目,在众多电视娱乐节目中突出重围,引发全民热议。本文拟从民族文化的节目理念和节目本身的特色入手,分析节目的成功之处。

一、民族文化的节目理念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同时还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和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②我国的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它的存在,传承了中华文化,成为民族身份的象征。《中國汉字听写大会》秉承民族文化的节目理念,通过书写文化的重温、汉字魅力的重拾、汉语自信的重建,让观众重新感受到了汉字的美。总导演关正文也直言,节目追求的并不是收视率,“我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中国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多方言国家,汉字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重要工具,一年一度的汉字狂欢,它的意义甚至超过汉字本身。”③

1、书写文化的重温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以象形为基础,以表意为主体,一方面,汉字字形与声音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不像拼音文字那样,拼写和读音是统一的,这就给汉字的书写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使汉字容易被人们遗忘;另一方面,随着传播方式从口语传播走向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再到电子传播的转变,记录文字的方式也在发生变革,从最早的隽刻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到纸张时代的手写文字,再到电脑键盘时代的无纸化办公,技术的进步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却降低了人们手写汉字的能力,给汉字的书写带来了冲击。据了解,在《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现场的成人体验团中,有70%的人写不出“癞蛤蟆”,“熨帖”一词的正确率也只有10%。《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作为一档大型汉字听写教育类电视节目,采用听写的形式,把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汉字搬到荧屏上,节目还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大家一起互动,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听写。节目播出时,好多观众会准备好纸和笔,同步书写,有的更是全家一起书写,比赛谁写的正确率高,有的网友还发来同步书写图片,记录自己的听写成绩,北京林业大学还把比赛搬到校园里……全面掀起的书写热情,使人们重新拿起笔,重温了汉字的书写文化,也唤起了人们手写时代的记忆。

2、汉字魅力的重拾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中国汉字保存的象形文字很好的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人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以及重形重意的审美倾向,在汉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书法文化,可以说是文字表达文化的最好说明。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字,能像汉字一样,从本身的外在形式、音韵格律、象形会意内涵意义到演变传承,都具有极大的魅力。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形成了“横”、“竖”、“撇”、“捺”的基本笔画,按照偏旁部首,按上下、左右、内外、交叠四种基本组合生成,灵活书写,汉字书法更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汉字抑扬顿挫的发音,婉转动听。汉字之美,美在形体,美在音韵。节目中,选手在田字格上书写,展现了汉字书法的形体美,新闻主播纯正的发音,再现了汉字的音韵美,唤起了好多观众儿时的记忆,重拾了汉字的魅力。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也说,“这不是一个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3、汉语自信的重建

早在2011年12月,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测试开考推出之时,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副司长张世平就指出:“一段时间以来外语外文对咱们国家母语语言文化冲击比较厉害,所以推出汉语能力的这个考试,希望能够提升全体老百姓普遍的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帮助他们成才成长成功……”无独有偶,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网络流行语的肆虐,汉语的自信力在消解却是不争的事实。全民“英语热”愈演愈烈,中小学疯狂的补习英语,占用了学习汉语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强化汉语教学,规范汉语应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宣传语,把汉字听写搬到屏幕上,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和CCTV的平台,呼吁汉字文化的回归,在社会上产生强大的影响力,重新唤起了人民对汉语的热情和对传统汉字文化的重视。节目播出后,催生一大批“听写族”,引发网友集体追忆小学语文课,诺亚舟优学派还通过举办明星选手见面会、模拟国家级汉字听写大赛等线下活动,成功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影响力扩散到一个又一个城市,再次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汉字热。

二、内容为王的节目创作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没有明星们的渲染和华丽的舞台,没有煽情的抱头痛哭,只有平均年龄14岁的初中生的听写,但收视率却一路飙升,本文认为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内容为王的节目创作。

1、节目情节简单却扣人心弦

福斯特把情节定义为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出来的事件。⑤《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看似是简单的听写节目,缺少故事化的情节,但一方面,节目竞争残酷,赛事紧张,扣人心弦。节目从32支代表队中,只选出一位年度汉字听写冠军,选手写错一个字就要离场,赛制残酷,竞争激烈,增加了情节的可看性。这种规则简单明确、内容单纯的竞赛,可以方便大家观看,有利于制造悬念和形成强烈的紧张感,具有很强的收视快感。⑥如在半决赛第一场中,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刘浥尘以一敌七,最后独战群雄,带领浙江队闯进决赛,比赛扣人心弦;在个人最佳晋级赛中,三个选手争两个名额,同进同退,比赛趋于白热化,网友“轻微自我毁灭患者”发微博说:“跟看球赛一样紧张兴奋激动人心啊”。另一方面,观众对答案的期盼,增加了比赛的悬念。在比赛过程中,观众会跟着写,也会关注选手怎么写,能不能写对,看到选手把写对的改错也会捏一把汗,观众对答案的期盼,增加了情节的曲折性。在总决赛的时候,选手于加敏在最后一秒写出“倚徙”,紧张激烈;张诺娅犹豫再三,把“骡头”改为“络头”,书写成功等等,这些比赛的过程牵动着观众的心。

2、节目娱乐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文艺批评家仲呈祥先生曾嚴肃地指出:“如果我们不注意对电视艺术的思想内涵、文化内涵和审美格调的追求,让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电视艺术品泛滥成灾,那么它将培养造就一种浮躁而不沉稳、肤浅而不深刻、油滑而不幽默的群体性的欣赏心理,就会造成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审美修养的滑坡。”⑦当各种选秀节目充斥荧屏,观众淹没在娱乐至死的洪流中时,当今电视的泛娱乐化令人堪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融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节目娱乐而不庸俗,教育而不呆板。首先,节目强手如云,紧张刺激。以最简单的规则构筑节目,它所形成的紧张氛围、带有强烈悬念感的戏剧性、精彩的成功和令人扼腕的失利,同样具有超强的愉悦大众的功能⑧;其次,节目的考题来源于《辞典》、《字典》、《词库》等图书,援引著作包括《水经注》、《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内容涵盖天文、地理、生物、化学、方言术语、生僻地名等名词,包罗万象,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最后,在节目中,评委会对每一个词进行解释,观众不只是在听写,更像是在享受文化大餐。

3、节目的全民参与

随着网络等新技术的发展,受众的意识得到觉醒,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渴望主动参与到节目中去。《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全民参与性首先体现为“全民听写”。节目把听写的场地由课堂搬到屏幕上,好多观众怀着学习的态度跟着听写,有的很早就准备好在电视机前守候,积极参与到节目的听写中,进行自检。节目的官方微博还发起了同步听写活动,号召大家参与,这种全民听写活动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产生现场参与感,仿佛身临其境,不仅增加了观众对汉字的热情,而且激起了观众对节目的兴趣。

其次体现为网络参与。节目播出后,网友在网上晒出听写大会的词汇列表,供大家参考学习。一些优秀的选手也引起网友热议。如带领江苏队晋级半决赛的王笑奕,被赞智慧气质双全,成为网友追捧的“学霸女神”;一路过关斩将,带领浙江队闯入决赛的大师刘浥尘,都成为网友热议的选手,网友们甚至还在新浪和腾讯微博上开通了“刘浥尘粉丝后援会”,交流分享。这种参与性,使观众能够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心愿,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表达欲得到满足。

结语

2013年10月1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引进管理和抵制过度娱乐,防止雷同浪费的要求。电视内容的过度娱乐化又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从民族文化的节目理念和节目本身的特色入手,在荧屏吹起了一股文化风。继《百家讲坛》掀起国学热之后,电视媒体在娱乐节目泛滥荧屏之时,开始重新挖掘其所承载的文化传播作用,承担文化责任,进而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在限娱时代另类突围,这无疑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①新华网:《〈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收视直逼“好声音”》,http://www.sh.xi-

nhuanet.com/2013-09/05/c_132693472.

htm

②黄高才等:《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6

③《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何这么火》,《中国新闻周刊》,http://culture.inewsweek.cn/20131012/detail-72715-

all.html

④沧浪:《汉字的魅力》[M].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

⑤饶芃子:《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研究生学术论文集》[D].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69

⑥许莎莎,《关正文:让大家都来关注我们的汉字》[J].《 环球人物 》,2013(23):84

⑦《关于电视艺术的审美思索——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专访》[J].《北方传媒研究》,2005(6)

⑧搜狐网:《汉字听写逆袭选秀》,http://roll.sohu.com/20131021/n388

581576.shtml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成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孩子,我该教你们什么?
浅谈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谈中学生的人生成功
品尝“成功”的甜头,增强后进生学习初中数学的自信
材料作文模拟题集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