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习体育舞蹈对少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2014-04-15张瑞瑶
张瑞瑶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3-000-02
摘 要 随着我国少儿学习体育舞蹈的人数不断增多,体育舞蹈对于少儿自身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显著,本文以文献资料研究为基础,主要从少儿心理发展层面入手,通过长期教授少儿学习体育舞蹈的过程,观察少儿的心理变化,将从六岁到十二岁少儿的情绪、意志、自我意识及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特性四个方面分析学习体育舞蹈对于少儿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对少儿体育舞蹈训练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 体育舞蹈 少儿 心理发展 影响
一、前言
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舞”。是当下炙手可热的一项休闲体育项目。它结合了体育的竞技性与舞蹈的美感。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社会观念逐渐变得现代化,学习体育舞蹈的人群已经从青年遍布中年老年以及少儿。而由于我国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再加上家长对少儿教育的意识超前,近年来少儿学习体育舞蹈的人数猛增。成为了学习国标舞人群中的主力军。
在少儿学习体育舞蹈的过程中,体育舞蹈对于生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于少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却是需要去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因为对于本文研究年龄在六岁到十二岁之间的少年儿童来说,这期间正是心理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少儿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运动。本文希望将结合了体育的竞技性与舞蹈的美感的体育舞蹈与少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对少儿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影响,并规避潜在的负面影响。
二、体育舞蹈对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控制情绪
少儿情绪的产生源于需要[1]。从婴儿时期的生理性需要到学龄前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随着少儿年龄增长,接触事物增多以及在学校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社会性需要也进一步发展。而情绪的表现方式,情绪的体验过程以及控制情绪的能力都随之产生变化。例如,相比较六七岁少儿情绪控制力弱、变化较快、表现方式外在化并不太稳定等特征来说,十一二岁的少儿对于社会性需要已经逐渐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并且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一部分少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开始出现隐藏情绪的现象,此阶段特别需要家长与老师的积极引导,否则很容易为少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所以在情绪发展的过程中,体验不同情绪的性质和强度是少儿需要接触学习的东西,客观世界的刺激越丰富引起少儿的情绪就越强烈,随之少儿控制情绪的能力也会相应增强。体育舞蹈包含十种风格不同的舞种。在接触、感受和学习不同舞种的过程中,少儿就会体验到不同强度的情绪,这是在任何一类舞蹈中无法体验到的。而且,肢体运动具有宣泄和抵消负面情绪的作用,当十一二岁的少儿情绪表现方式逐步向内在化转变,情绪波动不易察觉时,利用运动来改变人的情绪是非常积极的措施。而练习体育舞蹈,不仅可以满足少儿中强度的运动量,还可以在音乐肢体的协调下进行艺术的熏陶,更加有助排解少儿负面情绪转移注意力。
(二)磨练意志
随着少儿心理生理及语言能力的逐步提高,六七岁的少儿开始从无意识的行为发展到有意识的行为,他们在适应学校生活的同时,意志力大大提高,但多数还需要家长和老师不断督促和监督才能坚持。伴随年龄的增长,少儿意志力飞跃发展,十二岁阶段的少儿虽能养成一定的坚持能力,但主观克服困难的意识依旧较弱,做事很容易半途而废。而此阶段是少儿心理高度敏感的时期,自尊感强烈并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所以整个少儿时期心理意志的可塑性很强。
少儿学习体育舞蹈,首先掌握舞蹈步伐是大脑对于身体肌肉控制的一种训练,当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少儿通过自身的努力及反复练习达到预期效果时的成就感,大大提高了少儿克服困难的信心并增强其自尊感。其次舞蹈课程必须具备一定的连贯性,这让家长或者少儿必须要克服自身惰性,持之以恒学习训练,才能真正的学习到技能。最后,对于处在意志塑型时期的少儿来说,学习舞蹈进行肢体训练,本身就是锻炼少儿吃苦耐劳精神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三)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少儿时期在选择同伴上开始注重心理上的互惠,通过发现别人身上具有的质量特征,来寻找同伴。多数是寻找与自己性格、爱好或者处境相同的人。少儿在体育舞蹈学习的过程中,接触与家庭和学校完全不同的环境,尝试将自己融入新的集体,学会如何正确的评价新朋友,重新进行自我定位,这些有助于提升少儿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其次,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长辈的娇惯溺爱滋长了他们的优越感,容易以自我感受为中心。体育舞蹈是合作性的舞蹈,不管是双人舞还是群舞都需要少儿有一定的肢体接触,在练习过程中如何协调同伴之间的关系,对于正处在由“严于律人,宽于待己”向“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转变的少儿心理特质来说,是非常好的引导途径。
三、体育舞蹈对少儿心理发展的潜在负面影响
(一)功利主义对少儿价值观的影响
体育舞蹈的竞技性使得很多选手容易将比赛成绩看得过重。少儿心理尚未成熟,正处在通过外界评价来进行自我认知的时期,再加上很多家长急功近利,误导少儿将比赛成绩看作自我评价的重要标准。一旦名次没有到达预期,会使孩子对自我产生怀疑。即便拿到好的名次,在少儿的自尊感逐渐增强的阶段,很容易使得少儿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再有,如果家长或老师以考级作为检验学习的唯一指标,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会让少儿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埋下隐患。
(二)异性接触低龄化对少儿情感形成的影响
众所周知,体育舞蹈多数是需要以双人舞蹈的形式来表现的。需要男女舞伴默契的配合,其中不乏感情交流的动作。少儿时期模仿能力非常强,特别是对于自己崇拜的人,例如老师、家长等等。少儿潜移默化的受到老师动作、感觉、眼神的影响,导致过早接触与体验男女之情,特别是青春期时的少儿,容易过早的对异性产生兴趣,如不及时进行积极的引导便对少儿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男性角色模糊对少儿性别同一性的影响
首先,在学习体育舞蹈的人群中女生居多。而少儿心理发展的群体社会化理论中提到少儿群体奉行多数人认同的原则,处于不同性别群体中的男孩因身体外型不一致,容易受到排斥,直到他改变自己的行为。其次,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女孩练习柔美舞蹈,男孩练习阳刚体育的思维模式,再加上体育舞蹈中的拉丁舞动作多数以扭动臀部为主,更加容易让学习体育舞蹈的男孩子产生不客观的自我认识。
四、如何避免体育舞蹈对少儿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才预期
少儿学习体育舞蹈的热潮使得少儿群体常常成为体育舞蹈比赛中的主力军。在全国性质的比赛中参赛人数过百已是常态,竞争非常激烈。《2010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体育舞蹈比赛服装规定》中已将少儿年龄、与参赛组别做了明确的划分,并严格规范了各个组别的着装要求。少儿参赛选手一律要规范着装,不得过于裸露过于花哨。为少儿营造一个单纯的艺术领域。
少儿在参加体育舞蹈比赛的过程中除了可以与同龄人竞技外,还可以观摩专业组以及职业组等更多高水平组别的比赛。从少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长远角度来说,如果家长能够通过体育舞蹈比赛帮助孩子扩宽眼界,设立自己长远的学习目标,培养循序渐进的学习心态,远比获得一次奖项对少儿更有帮助。少儿学习体育舞蹈,比赛得奖固然是好的,但其目的不应仅仅为此。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增强自信、培养兴趣爱好等都是少儿学习体育舞蹈的收获。
(二)注重单人体育舞蹈基本功训练
在成人学习体育舞蹈的过程中,男女舞伴长时间配合练习舞蹈是想提高综合舞技必须采取的一种练习方式。但是对于少儿学习体育舞蹈,教师更应该注重少儿单人的体育舞蹈基本功训练,这样既能有效的避免了少儿因亲密接触异性而过早的产生男女之情,又可以避免在双人舞中容易出现的严于待人,宽于律己的心态和过度依赖他人的习惯。
少儿体育舞蹈动作的难易程度以金银铜牌划分,铜牌为最初级的套路,是一些极为简单的基本步伐组合起来,将节奏或者方向稍作改变,最适合体育舞蹈初级学者来学习。银牌金牌难度递增。经过舞蹈工作者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证明:少儿(14岁以下)体育舞蹈的学习可分为启蒙阶段(6-9岁)、进入阶段(10-12岁)、专业学习(13岁以后)三个阶段[2]。少儿学习体育舞蹈应该按照基本功练习,铜牌套路,银牌套路,金牌套路的顺序来进行训练。在启蒙阶段(6-9岁)以芭蕾基本功为主,配合学习单人体育舞蹈铜牌套路舞步。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少儿对体育舞蹈的兴趣,练习基本姿态。在进入阶段(10-12岁)以体育舞蹈舞步的训练为主,进入银牌金牌套路的学习,但是单人芭蕾舞基本功的练习比重不可少与整个训练过程的30%。而到了专业学习阶段(13岁以上),才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学习一些双人花样套路。再有,芭蕾舞对体育舞蹈在审美、规范化、技术动作等方面有着最直接的积极的影响,因此芭蕾基础训练也应被体育舞蹈作为基础训练课程[3]。
以单人体育舞蹈基本功和芭蕾舞基础训练为少儿时期学习体育舞蹈主要训练内容,不仅规避了过早接触双人情感舞蹈的风险,还可以帮助延长少儿的艺术生命力,从而为少儿将来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舞蹈动作上强化男女差异
由于体育舞蹈中的拉丁舞系列动作中臀部胯部动作较为明显,再加上学习体育舞蹈的女孩比男孩人数要多,使得学习体育舞蹈的男孩性格特征不明显。首先,教师在教授少儿时应该强化男女动作差异。同一个动作在教授男孩时,需着重强调手位及舞蹈感觉上与女孩的区别,并且在节奏处理上也可男女不同。其次,男女教师在示范动作时,对于同一动作也应该尽量各自展示,避免一个老师示范所有男女动作的现象。让少儿从最基础的模仿开始慢慢找到各自性别角色的定位。最后,在练习舞蹈时,也可刻意强调男女动作数量上的差别。例如腹肌练习,女孩做20次算合格而男孩需要做30次才算合格。从练习数量或者质量上对男生适当提高要求,也有助于避免男孩懦弱,培养他们阳刚,有担当的性格特征。
五、结语
在当今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的大背景下,家长和教师首要关注的就是少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而艺术教育是少儿成长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体育舞蹈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教育形式,对于少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但是如何使其积极影响最大化的发挥,而避免其消极影响,并形成一种科学的艺术教育模式,从而说明少儿心理健康成长,这其中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黄迓达.我国少儿体育舞蹈存在的问题[J].衡阳师范学院.2008.12(6).
[3] [美]威廉哈米尔著,李江译.为芭蕾舞选择最佳人才[J].美国舞蹈杂志.1982(10).
[4] 程学超,古传华,母亲行为与小学儿童自尊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4).
[5] 许之屏.运动与少儿心理发展[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6] 姜文,楚守涛.对校外艺术教育的反思[J].黄河之声.2010.11: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