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病同治在内科疾病的运用

2014-04-15余恒先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32

江西中医药 2014年6期
关键词:疏肝理气利胆舌质

★ 余恒先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上海200032)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理论的基本法则。两种或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如出现类似证候或相同病机,即可施以相同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古代医籍中可见相关论述,如《伤寒论》中的以方类证,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曰:“同治者,同是一方,而同治数病也。”上海市名中医张云鹏教授认为,异病同治要抓住证同治亦同这一关键。笔者将多年侍诊的感悟运用于临床,以疏肝法治疗内科疾病,现将体会简述如下。

1 胆汁反流性胃炎

宋某,女,64岁,2013年3月22日初诊。胃脘灼热不适伴嗳气频四月余。2008年胃镜检查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自觉胃脘灼热嘈杂,饥时更甚,时有嗳气,无泛酸,口气重,纳谷尚可,大便二日一行,偏干,夜寐安。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属肝失疏泄,胃气上逆。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处方:柴胡6g,生白芍10g,生白术10g,枳壳10g,佛手10g,黄连 6g,吴茱萸 3g,黄芩 10g,制半夏 10g,旋覆花 10g包煎,蒲公英 30g,竹茹 5g,丹参 10g,郁金 10g,生甘草3g。每日一剂,连服14剂。药后诸症皆除,唯嗳气犹存,原方加玫瑰花6g,继服14剂。

按语:胆汁返流性胃炎的发生可能与幽门功能不全、胃黏膜屏障损害、胃泌素分泌减少、胃排空功能障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有关,根据其症状可归属中医学“胃脘痛”、“呕吐”、“口苦”、“嘈杂”、“反胃”等范畴。《灵枢·四时气》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其病位在胆与胃,治疗侧重于疏、降。

本案方取四逆散合左金丸、半夏泻心汤出入。四逆散、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前者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后者具有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效。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具有清泻肝火,降逆止呕的作用。方中加入旋覆花,味苦、辛、咸、微温,入肺、胃、大肠经,可降上逆之胃气。患者舌质红,中脘湿热蕴积,蒲公英清化湿热利胆,并可杀灭与胃炎相关的幽门螺旋杆菌。因患者病程历经五年,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中所言:“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故以丹参配郁金,活血理气兼顾。服药14剂后嗳气仍存,加玫瑰花以疏肝解郁,理气活血。现代研究证实,玫瑰花有利胆解毒、抗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1];柴胡、半夏、白术、黄连均可降低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2];诸药合用,具有改善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促进胃排空,抑制胆汁返流,保护胃黏膜屏障,改善胃黏膜炎症的作用。

2 顽固性咳嗽

廖某,女,57岁,2013年9月13日初诊。诉咳嗽不愈半年余。X线检查示:慢性支气管炎。肺通气功能检测无异常。症见咳嗽阵作,有少量痰,咽部不适,大便干燥,2~3日一行,长期失眠(服用舒乐安定)。舌质偏红,苔黄,脉弦细。治拟疏肝降气止咳,清热化痰活血。处方:柴胡9g,黄芩20g,制半夏10g,陈皮 6g,枇杷叶 10g包煎,百部 20g,前胡 10g,白前 10g,厚朴 15g,全瓜蒌 30g,望江南 30g,连翘 30g,丹参10g,郁金10g。每日一剂,连服14剂。药后咳减,口渴咽干,加玉竹10g,玄参20g,再予14剂。此后症状稳定,酌用南北沙参、麦冬、生地、百合等养阴润肺以善后。

按语:《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主气,主降;肝主疏泄,主升。肝脉布胁肋,上注于肺。肝气升发,肺气肃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则人体气机升降正常。患者因长期失眠导致情志抑郁,肝失调达,气郁化火,火气循经上逆犯肺,肺失肃降而致咳嗽,则成“木火刑金”之势。全方用药共求调整气机,以通降为要。

《伤寒论》318条指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可见,疏肝理气法治咳古已有之。本案取小柴胡汤疏利三焦气机、调达上下升降、宣通内外表里之功效,去补中之参、姜、枣、草,以专疏肝理气之功。方中前胡与白前相伍,有清热宣肺、降气消痰之效。瓜蒌与望江南同用,有降气化痰、肃肺润肠之功。厚朴入脾、胃、肺经,可降气逆,平喘咳。百部、枇杷叶更助润肺、止咳、化痰湿之力。久病入络,加入丹参、郁金以活血理气。因就诊正值秋燥,加之患者咳久伤阴,故酌增养阴润肺之品以扶正。

3 肠易激综合征

成某,男,37岁,2013年3月29日初诊。三月来大便次数增多,日行3~4次,质溏,伴便前腹痛肠鸣,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外院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自诉易紧张,食后脘腹作胀连及两胁,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缓。证属肝郁脾虚,治宜疏肝健脾。处方:柴胡6g,生白芍15g,炒白术 15g,炮姜6g,败酱草30g,焦山楂10g,六神曲炭10g,炒薏苡仁30g,佛手 15g,八月札 15g,苏梗 10g,生甘草 3g。每日1剂,服14剂。药后大便日一行,质略溏,腹痛已除,原方改炒白术20g,再服14剂诸症缓解,仍以原法善后。

按语: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排便后可缓解为主要症状,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的功能性肠病[3]。精神心理因素对本病具有易感、促进、维持的作用[4]。根据症状表现可归为“泄泻”、“腹痛”、“郁证”范畴,病位在肝脾,病机是肝气郁滞,疏导失常,以致脾胃功能紊乱,肠道传导失司。《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治疗以疏肝与健脾并举。

选方取四逆散之意,白术炒制更增健脾收涩之力。方中弃用四逆散中的枳实,因其具有增进肠蠕动的作用,改以佛手、八月札和苏梗,疏肝理气与健脾和中兼顾。加入炮姜温中散寒止泻;焦山楂、六神曲炭消食行气健脾胃。患者舌苔白腻,脾虚生湿,加用炒薏苡仁健脾渗湿收涩。现代研究表明,败酱草中的苦菜多糖和苦菜果胶,能较强地促进小鼠小肠的蠕动,且能明显地减少小鼠排便次数,延长开始排便时间,即“理气又收涩”,正符合本案之证。综观全方,用药兼及疏肝与健脾,肝脾同调,标本兼治。

4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王某,女,51岁,2013年9月6日初诊。10年来右胁隐痛反复发作,B超提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3周来右胁部持续胀痛,牵及后背部,胃脘痞满,纳谷不振,大便偏干,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数。证属肝失疏泄,胆腑不利。治拟疏肝利胆,行气止痛。处方:柴胡 6g,白芍 15g,枳实 10g,厚朴 10g,制大黄9g,大腹皮 30g,蒲公英 30g,金钱草 30g,海金砂30g包煎,炙鸡金30g,延胡索30g。每日1剂,连服14剂。药后大便日行,胁痛减,胃脘无不适,舌质仍红,苔薄根稍腻,脉弦数,原方继服14剂后诸症缓解。

按语:《灵枢·本输》云:“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附于肝,有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肝气郁结,胆腑气机不利;湿热内盛,蕴结肝胆,湿热与胆汁互结:痰浊瘀血内结于肝胆等均可致胆汁排泄不畅,凝结而为石。胆汁排泄不畅,会影响肝之疏泄。本案采用四逆散、小承气汤和三金汤加减治疗。四逆散主疏肝,三金汤可利胆,小承气汤通腑,三方合用以对应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病机关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四逆散能提高大鼠胆汁流量[5];金钱草能促进奥狄氏括约肌松弛和胆汁排泄增加,从而利胆退黄[6],与海金砂、鸡内金组成的三金汤有利胆排石作用。患者舌质红,大便干,有阳明腑实之象,小承气可利胆通腑,疏利肝胆之气。

文献研究表明,肝主疏泄在胃炎、肠易激综合征、胆石症中属较常见证型[7]。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提出:“诸病多自肝来”。肝失疏泄直接影响一身的气机升降。不同的疾病,如果发展阶段中以气机失常为主要表现,疏肝理气可有良好疗效。

[1]张璐,季巧遇,吕红.玫瑰花概述及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12,43(1):64 -66.

[2]张建民,杨晶.胃食管反流病常用中药药理作用初析[J].中国药业,2004,13(8):77.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长沙).中华消化病杂志,2008,28(1):38-40.

[4]高敬国,冯丽英.精神心理因素、细胞因子与肠易激综合征相关性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7):127 -128.

[5]赵莹,王玉玫,丁淑霞,等.四逆散对大鼠胆汁流量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00,17(4):65 -66.

[6]潘维,周卓.金钱草药用价值及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9):11 -12.

[7]郑绍勇,吴语凤,梅晓云.肝主疏泄理论的研究概况[J].中医药通报,2009,8(4):37 -39.

猜你喜欢

疏肝理气利胆舌质
HPLC法测定和肝利胆颗粒中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含量
姚淮芳应用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法治疗汗证经验
金茵利胆复方制剂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利胆退黄夸茵陈
疏肝理气清鼽汤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100例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相关性研究 ※
疏肝理气法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研究运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