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亮甫“督脉为要”之临证经验

2014-04-15李璟刘艳艳赵海音李鹤

江苏中医药 2014年7期
关键词:督脉哮喘临床

李璟刘艳艳赵海音李鹤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上海 200437;2.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 20003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0;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 200127)指导:秦亮甫

秦亮甫“督脉为要”之临证经验

李璟1刘艳艳2赵海音3李鹤4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上海 200437;2.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 20003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0;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 200127)指导:秦亮甫

王冰注《素问》曰:“督脉者,以其督领经脉之海也。”督脉具有统帅、主导全身各条经脉的作用,在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国名老中医秦亮甫教授集70年临证经验,在临床上倡导以“督脉为要”,采用主取督脉腧穴,以毫针刺、叩针刺法、艾灸、药物熏蒸、穴位敷贴等多种治疗方法,治疗临床各系统疑难杂病,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督脉腧穴 治疗应用 名医经验

督脉属奇经八脉之一,统摄全身阳气和真元,为“阳脉之海”。《素问》王冰注:“督脉者,以其督领经脉之海也。”奇经八脉中督脉和任脉,与十二正经合称为十四经脉,是经络学说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奇经八脉有统帅、主导作用。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上海市名中医秦亮甫教授从医70年,博览群书,精于辨证论治,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学术上博采众长,衷中参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尤其在针灸方面,十分重视奇经八脉在临床的应用,对督脉理论真可谓推崇,运用得出神入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秦老相继提出了“主取督脉,以治四肢疾病”、“病变在脑,首取督脉”的观点,通过不断探索、总结,秦老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主取督脉,以治杂病”之理论。秦老认为“督有总督、统率之意,有统领制约和影响全身的阳脉及阴脉的功能,督脉如十二经之纲领及动力,为阳脉及全身经脉之海,主阳气,调节阴阳”。因此,在临床上,他首推督脉之功为协调阴阳。《淮南子·天文训》说:“阴阳合和而万物生。”秦老根据督脉的功能,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在临床上主取督脉,配合中药治疗各系统疾病,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秦老主取督脉治病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主取督脉亦同用膀胱经,取其督脉别走太阳之意;二是主取督脉,往往任督脉同用,取其“一源三歧”之意。对于督脉的施治方式,穴位中药外敷(药枕、穴位敷贴)是秦老常采用的治疗方式,其他有督脉衬垫灸、温针灸、针刺、叩刺、丛针刺、拔罐等等。现将其经验分述如下。

1 药敷督脉治咳喘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为胸闷、气喘、咳嗽、痰多等症状。病因主要为风寒犯肺,痰浊阻肺,肺肾两虚等,治疗上以宣肺化痰,温肺化饮,补肺益肾,止咳平喘为常法。秦老根据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认为此类病人大多为阴寒之邪阻肺,取“阳脉之海”的督脉经,旨在调动督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肺俞穴为肺气转输之处,用辛散、祛痰、平喘之药,如辛温发散之麻黄、细辛、白芥子、甘遂、陈皮、半夏等加工成粉状,用姜酒为佐剂,做成外用膏药,外敷于患者督脉经的大椎至至阳穴,及膀胱背俞穴的大杼穴至膈俞穴,能使药力透过肌肤,经穴位经络作用于脏腑,达到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功效。在此基础上,秦老带领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敷贴使哮喘的发作间期和发作程度都有不同的改变,临床总有效率达90%[1],进一步研究表明,哮喘患者敷贴组治疗后外周血CD4+CD25+Tr数量增加,血清总IgE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AQLQ评分(成人哮喘生命质量评分)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2]。

案1.朱某某,男,65岁。2010年2月21日初诊。

患者哮喘发作3年余,动则气喘,胸闷如堵,有过敏性鼻炎病史,肺功能检测示:肺通气功能明显下降,换气功能正常。平素常用激素类药物喷雾,每月基本上都会因哮喘发作需静滴药物治疗。近日因感受外邪,复又喘息明显,已静脉滴注药物3d,仍感胸骨后闷堵不适,走路气喘。中医诊断:喘证(外邪引发宿疾)。予小青龙汤加减。处方:

麻黄6g,蜜紫菀9g,蜜冬花9g,川贝粉(吞)9g,浙贝母9g,黄芩9g,蜜枇杷叶9g,旋覆花9g,柴胡9g,前胡9g,杏仁9g,太子参30g,五味子15g,半夏9g。常法煎服。并且给予中药麻黄、白芥子、干姜、细辛、甘遂等量碾粉,用黄酒、蜂蜜和为糊状,药物直接敷于背部的督脉及膀胱经上。督脉上自大椎穴,下至至阳穴;膀胱经则上自大杼穴,下至膈俞穴。每周敷药1次,每次敷药1h。6周为1个疗程。停1周后,续用第2疗程。

治疗后,近1年未再因哮喘而静滴治疗,口腔喷雾激素治疗剂量也逐步减小。

2 督脉叩刺治强直性脊柱炎

督脉治脊柱病有现代医学理论支撑。督脉循行背部之中,又别走太阳,正是脊神经分布区域,采用针刺督脉穴位,或丛刺、叩刺,能激发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恢复神经传递,松解压迫,消除炎症,改善症状。脊柱病包括脊椎退行性病变、强直性脊柱炎、脊髓空洞症、脊髓蛛网膜炎、外伤性脊髓损伤等。脊柱乃督脉所过,风寒湿邪侵袭时,易导致督阳阻滞,气血瘀滞,脉络失养,出现局部的酸冷板滞等症状。秦老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制定“督脉生病治督脉”的治疗思想,采用温煦督脉、活血通络的治疗原则,取百会、大椎、陶道、身柱、脊中、中枢、命门、腰阳关、十七椎,施以温针,以振奋督阳,率诸阳而祛风散寒邪,化瘀消滞,使气血运行而痹痛自息。同时,在临床治疗时,秦老又用丛针轻轻叩刺督脉,以皮肤红润为度,从而疏通经脉、激发阳气,使得上下贯通、阳气通达、元阴得以充养,诸症随之好转。

案2.朱某某,男,30岁。2010年8月5日初诊。

患者背脊强直伴疼痛2年,弯腰、端坐、起床困难,行走时有僵硬感,较为不便,因考虑生育尚未服用药物。X线检查提示:胸椎、腰椎多节段呈骨质增生,骶髂关节骨致密性骨炎改变,HLA-27:阳性,检查:胸椎、腰椎压痛点广泛,背脊强直,舌苔黄,脉缓。中医诊断为痹证;西医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属湿阻督阳,脉络不和。治以舒经活络,佐清化湿热。针灸取穴:百会、大椎、身柱、至阳、悬枢、命门、腰阳关,配肾俞、大肠俞。针刺得气后,于针尾加艾绒施灸(约2g),艾绒燃尽,换炷再灸,共2次。起针后,于督脉行丛针轻轻叩刺,皮肤潮红为度,每周2次。同时配合舒经活络、益肾补髓的中药内服。

3个月后,患者背脊僵直疼痛感消失,可以弯腰,生活能自理。

3 督脉拔罐调阴阳

发热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失调,秦老认为是由于阴虚阳亢、督阳不能正常调节人体阴阳,督阳浮于上,阳与阴不能调和,阴虚不能制阳而致发热。头为诸阳之首,故高热时可有头痛。背部督脉拔罐可调和阴阳,兴奋中枢,督阳振奋,气血运行加强,增强正气和抗病能力。

案3.邹某,女,64岁。2012年2月24日初诊。

患者睡眠不佳,寒热交替,寒则蜷曲加盖棉被,热则汗出涔涔,此病近40年,近4月开始次数增加,每日夜里发冷发热,口苦而干,白天无症状。脉弦滑,舌质偏红,血压140/70mmHg,中医辨证属营卫不和,阴阳失调。针灸取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施泻法,行针5min后起针,取督脉、膀胱经拔罐。

患者述就诊当日即觉夜间寒热交替现象明显好转,配合服用中药汤剂加减。1月后治愈,诸症皆除。

4 督脉针刺调神志

秦老认为失眠、梦游皆与七情内伤相关,思虑不逆,悲喜交加,恼怒惊恐,皆能损伤心、脾、肝、胆,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和阴阳失于平秘,进而产生气滞、痰结、火郁、血瘀等蒙蔽心窍,扰乱心神而引起精神、行为失常。脑为元神之府,心主神明,督脉贯通于心脑之间。《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督脉起于会阴,并于脊里,至风府入脑,上行经百会、前顶至素髎,与任脉、足阳明交会于水沟而终。秦老在治疗上提出“病变在脑,首取督脉”的观点。针刺督脉经穴起到醒脑开窍、安神定志、调节阴阳的作用。百会乃百脉之会,有“三阳五会”之称,位于人体的最高点,调节阴阳,醒脑定志。大椎为手足三阳经之会,有清热、镇静、安神、降逆之效。印堂是经外奇穴,位于督脉经沿线上,有镇静安神作用。此三穴为主穴,可治疗精神异常,同时根据辨证来配穴。

案4.吕某,男,63岁。2010年6月26日初诊。

患者失眠伴梦游20余年,入睡困难,每日须服用安定片4片方可入睡。平素体倦乏力,常有头痛。有室颤病史,曾心脏停搏,用电击复跳,安装起搏器,并长期服药。查体:神疲困乏,面少红润,舌淡苔少,脉细软无力。中医诊断:不寐、夜游症。治则:安神定志。处方:

合欢皮30g,夜交藤30g,炒枣仁15g,炙远志9g,天麻15g,枸杞子15g,茯神15g,辰灯芯3g,煅龙牡(各)30g,珍珠母30g,生龙齿30g(先煎),太子参30g,五味子9g,麦冬9g。常法煎服。配合针灸治疗,取穴:百会、印堂、大椎、郄门、足三里、三阴交,并督脉拔罐。并嘱调节情志。1周后复诊,梦游及睡眠均有明显改善。治疗1个月后复诊,梦游少发,梦多症状减少。经过4个月治疗,患者1个月仅服用6片安眠药,梦游已无。

[1]沈惠风,闵亮,李鹤,等.中药透皮治疗对哮喘豚鼠肺组织受体调控作用实验研究.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1:28

[2]上官文姬,汤璐敏,李鹤,等.循经敷贴法对哮喘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2):125

R224.1

A

1672-397X(2014)07-0014-03

李璟(1968-),女,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药结合治疗内科疾病。lj0806@hotmail.com

2014-02-26

编辑:傅如海

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海派中医流派及特色技术扶持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秦亮甫教授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猜你喜欢

督脉哮喘临床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龙氏手法结合头颈部督脉电针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从督脉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探讨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哮喘32例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
以督脉为主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弱智儿童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