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防治支气管哮喘的机制研究进展
2014-04-15孙娜崔建美刘慧娟高秀娟刘丹丹
孙娜 崔建美 刘慧娟 高秀娟 刘丹丹
(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
针灸防治支气管哮喘的机制研究进展
孙娜 崔建美 刘慧娟 高秀娟 刘丹丹
(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反应,属中医学“哮证”、“喘证”范畴。针灸是目前临床防治支气管哮喘的常用方法,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改善肺功能、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凋亡、降低炎症反应、抑制气道重塑、改善免疫功能、调整神经内分泌网络等,从而达到防治哮喘的目的。
支气管哮喘 针灸疗法 综述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性反应,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1]。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方法主要为喷吸β2受体激动剂以扩张支气管,存在着易反复发作、需反复用药、不良反应较多、长期使用易产生耐受性而使哮喘症状加重等弊端[2]。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且无副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现将近年来针灸防治支气管哮喘的机制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对肺功能的影响
韩健[3]将577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喷吸沙丁胺醇组,观察患者急性发作时及针刺即刻、留针5分钟、30分钟、60分钟时的各项指标。结果证实针刺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具有显著平喘功效,即刻起效迅速,且留针30分钟为最佳疗效。严兴科等[4]采用卵蛋白致敏和激发的方法制作哮喘大鼠模型,取穴大椎、肺俞、风门针刺治疗7次。结果针刺组哮喘模型大鼠的气道阻力明显降低,肺顺应性明显增加,证实针刺可以改善哮喘大鼠的肺功能。王宇等[5]采用针刺方法治疗过敏性哮喘气道模型大鼠,取穴大椎、肺俞、风门,隔日针刺1次,共7次。结果证实针刺能降低哮喘模型大鼠增高的气道阻力,抑制哮喘气道的重建并抑制气道平滑肌的增生,其机制可能与针刺抑制哮喘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T型钙通道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
2 对炎症细胞的作用
吴兆利等[6]采用卵蛋白诱发哮喘动物的造模方法,建立大鼠哮喘模型,针刺足三里穴治疗8天。结果证实针刺可以促使嗜酸细胞(EOS)数目下降及EOS凋亡率提高,其根本机制是通过培补后天脾脏来改善哮喘大鼠的病理状态,缓解哮喘症状,并通过促进EOS凋亡相关的基因表达的平衡来实现。黄艳等[7]使用卵蛋白激发哮喘豚鼠模型,针刺双侧定喘、膏肓、肺俞、丰隆穴,隔日1次,共5次。结束后检测证实针刺能够减少哮喘豚鼠外周血及气道黏膜中的EOS计数,减轻炎性介质对气道的刺激,进而抑制气道重塑。林清等[8]采用卵蛋白激发哮喘模型大鼠,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进行针刺治疗,隔日1次,共7次。结果证实针刺治疗可以降低哮喘大鼠模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进而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3 对炎症介质的作用
王钜等[9]选取膻中、肺俞、尺泽、列缺、风门、合谷、丰隆、天突、定喘等穴位,针刺治疗20例外源性支气管哮喘患者,每天1次,12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结果患者白三烯D4对血液白细胞黏附抑制明显改变,证明针刺可通过抑制白三烯的产生而治疗支气管哮喘。马建吟等[10]以呼吸道过敏豚鼠为哮喘实验模型,使用He-Ne激光治疗仪,以光导纤维照射治疗豚鼠的双耳耳甲腔心肺区,每周2次,每次10min。结果激光针疗可以使豚鼠的全血组胺浓度降低,支气管平滑肌的反应性得到改善,并具有一定的解痉作用。
4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杜传海等[11]取穴鱼际、膻中、定喘、肺俞、肾俞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每周2~3次,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血清IL-12、IL-4的水平明显升高,IgE的水平显著降低,证实针刺疗法能调节哮喘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具有平喘的作用。李月梅等[12]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根据辨证的结果选取相应的药物和穴位,采用辨证贴药的方法,每周1次,每次贴4~8h,4周为1疗程。结果患者血清内IL-5及ECP水平均明显下降,说明穴位敷贴能通过减少细胞因子的合成与释放,进而影响EOS的聚集活化与释放等起到平喘的作用。黄铁军等[13]采用哮喘豚鼠模型,取穴大椎、肺俞电针治疗,每日1次,共10次。结果显示电针能够抑制哮喘豚鼠模型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内皮素的合成与分泌,从而减轻哮喘气道炎症反应,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5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
胡志光等[14]选取61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取大椎、孔最、定喘、风门、肺俞、三阴交、足三里等穴进行针刺治疗,疗程结束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8+值升高,CD4+/CD8+比值、IL-4水平下降,血清IgE含量显著降低,临床总有效率达81.97%。杜传海等[11]选取轻~中度哮喘患者40例,取穴:定喘、肺俞、膻中、鱼际穴、肾俞进行针刺治疗。疗程结束后,患者血清IL-12水平升高,IL-4、IgE水平降低,证实针刺治疗能够调节哮喘患者IL-12、IL-4、IgE水平,从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起到宣肺化痰、泻肺平喘之功。
6 对环核苷酸水平的调节
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可调节机体各种免疫反应,特别是在IV型变态反应,细胞内的环核苷酸水平在细胞内介质释放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赖新生[15]以过敏性哮喘豚鼠为动物模型,观察针刺的抗过敏作用与血浆和组织中环核苷酸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证实针刺能显著升高血浆和组织内的CAMP/CGMP比值、CAMP含量,对环核苷酸水平是一个整体水平上良性调整的作用。
7 对神经内分泌网络的影响
邓同乐[16]采用吸入卵蛋白所致过敏性哮喘豚鼠模型,电针肺俞穴治疗7次。结果肺泡灌洗液中NO2-/NO3-水平则明显提高,提示针刺可以作用于哮喘豚鼠的局部肺组织,通过NO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网络,从而改善哮喘症状。
8 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得到肯定,并揭示了针刺可以通过减少外周血或局部肺组织中EOS的浸润,减少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局部炎性反应,缓解支气管的痉挛,减低气道高反应性,同时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影响神经内分泌网络系统,最终达到改善肺功能、减轻哮喘临床症状、减少哮喘发作次数的目的。但哮喘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的系统很多,若只从一个角度或一两个指标来研究,难免以偏概全,今后应设立更加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扩大指标的选取范围,多角度研究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制。
[1]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中医杂志,2013,54(7):627
[2]朱琳,邓婕,宋洪涛.抗哮喘药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10):856
[3]韩健.针刺鱼际穴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即刻平喘效应观察.中国针灸,2012,32(10):891
[4]严兴科,张广全,杨永清,等.针刺对过敏性哮喘大鼠气道阻力和肺顺应性影响的研究.江苏中医药,2008,40(5):85
[5]王宇,孙婧,金融,等.针刺对哮喘大鼠气道重建模型气道平滑肌细胞T型钙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中国针灸,2012,32(6):534
[6]吴兆利,李春日,刘自力,等.针刺“足三里”对哮喘大鼠嗜酸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中国针灸,2012,32(8):721
[7]黄艳,刘鑫,赵强,等.针刺对哮喘豚鼠气道炎性细胞和气道重塑的影响.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4(2):203
[8]LIN Qing,CUI Jian-mei,LA Xiao-jin,et al.Impacts of acupuncture on inflammatory cells in BALF for the asthma model rats.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3,23(2):34
[9]王钜,潘忠,李士怡.针刺对支气管哮喘血清学及白三烯D4介质的影响.中国针灸,1996(12):648
[10]马建吟,陆珊华,孙爱民.激光针疗改善过敏性豚鼠支气管平滑肌功能的实验研究.江苏中医,2000,21(9):42
[11]杜传海,杨军平,邱丽瑛,等.针刺治疗对哮喘患者血清IL-12、IL-4与IgE水平的影响.山东中医杂志,2005,24(7):417
[12]李月梅,赖新生,庄礼兴,等.辨证贴药对过敏性哮喘患者IL-5及ECP的影响.中国针灸,2002,22(2):119
[13]黄铁军,张吉,詹秀丽.电针对哮喘豚鼠血及肺泡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内皮素水平的影响.针刺研究,1999,24(4):300
[14]胡志光,尹钢林.针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T细胞亚群和IL-4的影响.中国针灸,1999(2):111
[15]赖新生.针刺对实验性过敏性哮喘豚鼠血浆及肺支气管组织内环核苷酸含量的影响.针灸临床杂志,1997,13(3):24
[16]邓同乐.针刺对哮喘豚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NO水平的影响.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5(3):5
编辑:傅如海
中药安全性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月10日,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由军事医学科学院高月研究员领衔的“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继“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后,中医药项目第三次荣获该奖项。
中药安全性研究揭示了中药毒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和国际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实证了中药配伍禁忌的经典理论。首次从毒性成分和药物代谢酶角度揭示了中药配伍“反”与“不反”的科学本质;揭示了中药寒热配伍及其减毒增效的科学内涵,促进了中药配伍理论的创新发展。
在国家多个重大项目的资助下,最早创建了中药安全性研究关键技术平台,并成功用于中药的毒性成分确认、致毒机制解析、经典理论实证、创新药物研发,促进了中药毒理学的学科发展。
该研究建立了包括中药早期毒性发现的基于药物毒理基因组学及代谢组学相融合技术;中药量毒关系研究的毒性评价方法,中药相互作用研究的基于药物代谢酶与受体通路的快速筛选等多种集成技术,特别是建立了适合中药配伍禁忌、质量控制、致敏物质发现的中药分子毒理学研究新技术,形成了中药安全性评价的新技术体系。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R562.25
A
1672-397X(2014)02-0080-02
孙娜(1981-),女,医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针灸科研工作。namylove@163.com
2013-11-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03046);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2010001797);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2013071);河北联合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X20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