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质学说在焦虑症防治中的运用

2014-04-15张海湃

吉林中医药 2014年11期
关键词:气郁质湿质学说

张海湃,战 梅,舒 适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医系,上海 200433)

焦虑症又称焦虑神经症,发病率较高。现代医学对焦虑的定义描述是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包括广泛性焦虑症和惊恐障碍[1]。焦虑症属于中医的情志病范畴,在“不寐”“癫证”“百合病”“脏躁”等疾病论述中有相关症状记载。焦虑症常见中医证型有阴虚火旺、肝郁化火扰心、心肝火旺、痰火扰心等,以“火”为主者多见,虚寒证型较少。或实火,或虚火扰动于心,神不内藏而见“不宁、不适、不安”等症状[2]。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与脑功能警觉性提高有关,其临床特点为惊恐、紧张,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不稳定,导致病人焦虑不安。典型焦虑症病人具有“不宁、不适、不安”的特征,即莫名其妙紧张不宁,全身不适和精神性不安。焦虑是对外部事件或内在想法与感受的一种不愉快的体验,表现为相应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此时的个体常伴有心悸、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来自社会交际、个人生活、日常工作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不良情绪对人体不断刺激,却得不到干预和疏导,导致焦虑这种负面情绪无法消除。焦虑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发生与个体体质特征、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本文将探讨体质学说的内涵及其对焦虑症辨证论治的指导意义。

1 体质学说的内涵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指导预防和治疗的学说。

对体质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先秦两汉的文献古籍中就有记载。如《灵枢·寿天刚柔》中记载:“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而关于体质的分类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灵枢·通天》篇按阴阳的多少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之人等5种不同的体质类型。现代医家的分类方法亦是种类繁多,包括四分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等。其中何裕民[3]的六分法将体质分为正常质、阴虚质(阴血虚质和阴虚内热质)、阳虚质(气虚质和阳虚畏寒质)、阴阳两虚质、痰湿质(痰湿质、湿热质和寒湿质)、瘀滞质。目前王琦[4]的九分法是最常用的,分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

2 体质学说与发病的关系

体质学说认为,体质决定着是否发病,并决定发病的倾向性,同时影响疾病的转归[5]。疾病发生与否多取决于体质与致病因素两个方面。病邪侵袭人体,能否发病,体质因素起着关键作用。体质在发病中的作用如《内经》所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独伤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体质的差异,是人体脏腑阴阳气血之偏倾和机体气血运化的差异的表现[6]。如《灵枢·五变》中记载:“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相同的致病因素,因体质不同而证型各异,转归也不同,如《伤寒论》中记载,“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痛,或喘”。

3 体质学说与焦虑症的关系

3.1 中医对焦虑症的认识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一种以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常伴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如心悸、胸闷、胸痛、咽部阻塞感和窒息感、全身发麻、呼吸浅快,多汗、头昏、震颤等)、肌肉紧张以及运动不安等症状,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焦虑性障碍[7]。中医学虽无“焦虑”的病名,但与之相关的症状描述在许多医家的医书中有所记载。从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等方面来看,焦虑症归于情志病、心病等范畴,与“惊悸”怔忡”“郁症”“卑谍”“奔豚”等疾病有关。《素问·本病论篇》中记载“民病伏阳,而内生烦热,心神惊悸,寒热间作”,《灵枢·本神》中记载“心怵惕”,《证治要诀·怔忡》有描述卑谍的症状“痞塞不饮食,心中常有所怯,爱处暗,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篇》中记载“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3.2 体质与焦虑症的易感性 不同体质类型的个体,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不同,因而对某些疾病具有不同的易感性。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因体质的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型,须辨证论治。情志所伤,平和质的人,阴阳平衡,不易发病,患病预后良好;气郁质的人,会因忧郁烦闷、心情不舒畅所致气机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气虚质的人则因心脾两虚,脾气虚、心血不足而发病;阴虚质的人因心肾不交、心烦失眠、惊悸健忘,阴血不足而发病;痰湿质的人因痰湿停聚,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

3.3 体质学说与焦虑症的辨证论治 《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情志所伤,影响气的运动,气机失调是焦虑症发病的重要原因。肝主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则情志活动舒畅。而情志所伤时,易肝气郁滞,此外情志内伤,郁久化火,可导致阴虚火旺,或引发湿、食、痰、瘀诸郁为病。因此现代大多学者认为本病多因脏腑虚弱,复加精神刺激、不良环境侵扰,导致气郁、火热、痰浊、瘀血内扰和气、血、阴精不足而发病。陈志兴等[8]认为,焦虑症病程较短者,病程较轻,实证居多,不外气滞、血瘀、痰凝;虚者多因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或心脾两虚为主。主张分为气滞血瘀型,肝瘀痰火型,心胆虚怯型,心脾两虚型。唐启盛等[9]将焦虑症分为肝郁化火、肾虚肝旺、肝胆湿热、心脾两虚、肝郁脾虚、心肾不交等6型。由此可知气郁质、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的人更易有发病倾向。

《灵枢·邪客》中有“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可用于指导焦虑症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既要掌握焦虑症的特点,又要结合患者体质因素,调整体质、辨体与辨证相结合,选用既对病又对证的药物,促使疾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如气郁质患者,可选用疏肝解郁、理气宁神的柴胡疏肝散加减;气虚质患者可选用补气健脾、养心安神的归脾汤加减;阴虚质患者,可选用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的天王补心丹合黄连阿胶汤加减;痰湿质患者,宜选用化痰清热、和中安神的黄连温胆汤加减。应用药物治疗疾病,应根据患者体质,实现个体化治疗,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增强临床疗效。中医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能把握疾病性质,跟踪证的变化,及时针对新出现的症候进行辨证治疗,而且还可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等因素。古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伤寒论》中有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金匮要略》载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千金翼方》中提出,用朱砂、琥珀等重镇安神药物和温胆汤治疗本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丹溪心法》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10]。在治疗中坚持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等原则,以求在不干扰人体正常生理过程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改善临床症状。

3.4 体质学说与焦虑症的预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古代医家精辟形象的论述,道出预防疾病的真谛,即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对于焦虑症的预防,也应该考虑体质的重要作用。通过改变个体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鼓励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条畅情志,利用药物调摄等,逐渐使体质的偏性得以纠正,就可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气郁质的人可能会有焦躁不安、烦闷不乐、容易受到惊吓等特点。气郁质的人应调畅情志、多参加社会活动、集体文娱活动。针对不同的体质特点,改善和纠正体质的偏颇,减少发生焦虑症的可能性,使机体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平衡状态。

体质可决定发病与否及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倾向性,还可影响病机变化、病变性质和症候性质,影响病症转归及预后。因此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结合体质学说指导焦虑症的辨证论治,判断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向,指导焦虑症治疗,更利于焦虑症患者的康复。如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描述,“天下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唯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人异也”。

[1]顾宝东.焦虑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和治法[J].吉林中医药,2014,34(1):4-6.

[2]王金成,幺新英,郭晓霞.姜良铎教授从阳虚论治焦虑症验案赏析[J].光明中医,2014,29(4):700-701.

[3]何裕民.体质研究:现时代中西医学的最佳交融点[J].医学与哲学,1996,17(6):288.

[4]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9.

[5]赵晓杰.论体质的影响因素[J].吉林中医药,2011,31(4):293-294.

[6]金秀年.从《内经》和《东医寿世保元》体质理论探讨心理特征与体质发病的关系[J].吉林中医药,2010,30(1):1-3.

[7]范俭雄,张心保.精神病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28-131.

[8]陈志兴,岳萍.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J].河南中医,2008,28(6):74.

[9]唐启盛,曲淼,孙文军.中医药研究焦虑障碍的进展与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2,19(2):3-5.

[10]杨丽阳.中医药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研究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7):98-100.

猜你喜欢

气郁质湿质学说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中老年人痰湿质评分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体质及其与HLA-DRB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湿质患者与瘦素受体和脂联素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代谢综合征痰湿质研究进展*
药线点灸治疗气郁质型功能性胃肠病30例
中医体质护理对气郁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中医特色健康教育对痰湿质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