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防治猪嗜血支原体病

2014-04-15吕惠序

今日畜牧兽医 2014年9期
关键词:黄染嗜血黄疸

吕惠序

(烟台市牟平区富海种猪场,山东烟台264000)

猪嗜血支原体病(过去一直称为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嗜血支原体寄生于动物或人的红细胞表面、血浆等部位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俗称“猪红皮病”、“血虫病”、“贫血性黄疸病”。猪嗜血支原体病临床上主要特征为贫血、黄疸和发热,剖检可见全身皮肤、黏膜、脂肪和各内脏器官表面显著黄染。个别怀孕母猪流产、产死胎等。该病原菌是引起猪贫血的原因,而与病原菌名称无关

现在猪嗜血支原体病流行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猪场大规模暴发嗜血支原体病较少,多呈零星发生,对成年猪致病率不高,多呈隐性感染,但往往与猪瘟、猪蓝耳病等混合感染,因而对养猪业造成一定的危害。

1 病原学

猪嗜血支原体过去曾将其列为立克次氏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但近几年,通过对病原的结构和基因测序,认为病原体与支原体相似,无细胞壁,无鞭毛,对青霉素类、磺胺类药物不敏感,抗寄生虫药物治疗无效,而对强力霉素等四环素类抗生素敏感,故将其更名为猪嗜血支原体。

猪嗜血支原体大小直径约0.2~2微米,呈环形、球形、椭圆形、杆状、月牙状等多形性。虫体多单个或是成团呈长链状依附在红细胞表面,呈芒刺状,少数游离于血浆中。

猪嗜血支原体在红细胞上以直接分裂及出芽方式进行裂殖,目前还不能在无细胞的培养基上生长,也不能在血液外组织繁殖。对各种消毒剂及干燥的抵抗力极弱,一般常用的消毒药均能将其杀死,在抗凝的血液中置4℃条件下可保存15天。但对低温的抵抗力强。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

不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近几年主要是哺乳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被阉割或打耳号后几周的仔猪尤其容易发病,一般死于急性阶段。嗜血支原体在猪群中的感染率很高,但大多数病例常呈隐性感染而耐过,成为长期带病原的传染源。

2.2 传染源

患病猪和隐性感染带菌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吸血昆虫、老鼠等可携带嗜血支原体。

2.3 传播媒介及途径

猪嗜血支原体寄生于血液内,可通过如下途径传播。

(1)直接传播:可通过阉割、打耳号、舔食断尾的伤口、相互咬斗经伤口传播;或喝被血污染的尿和脏水或采食被污染的饲料、血粉、胎衣等经消化道感染。

(2)间接传播:可通过蚊、蝇、疥螨、虱子等吸血昆虫和老鼠传播。

(3)血源传播:被污染的注射器、针头、阉割刀、剪尾钳、耳号钳、手术器械等也能传播。

(4)垂直传播:可经患病母猪的胎盘感染胎儿,此外配种也可传播该病。

2.4 流行特点

(1)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高温高湿且吸血昆虫繁殖滋生的夏秋季多发。

(2)嗜血支原体病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疾病,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猪体和嗜血支原体之间可保持一定平衡,嗜血支原体在血液中的数量保持相当低的水平。但是,当天气突变、突然换料、更换圈舍、密度过大、争斗、分娩等应激因素存在或饲养管理不善或猪群中患猪瘟、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疾病时(最易并发和继发嗜血支原体病),以及机体抗病力降低的情况下,血液中的嗜血支原体的数量急剧增加,可使隐性感染猪大批发病,并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贫血、黄疸、发热。

(3)本病急性期死亡率可高达90%。亚临床感染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且很难测定。

3 致病机理

猪嗜血支原体会改变红细胞的表面结构,使其变形,变形的红细胞影响血液流动性和对渗透压的抵抗力,经过脾脏时被清除,并发生溶血,致使猪只在急性感染阶段,可发生广泛的溶血性贫血。在猪嗜血支原体与红细胞膜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红细胞膜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抗原暴露出来,这些抗原被自身免疫系统视为异物,猪体产生自身抗体,从而使被感染猪的红细胞发生溶血现象。此外,猪嗜血支原体感染时,红细胞大量崩解破坏,也可引起贫血、溶血,致使血液稀薄,还会引起严重的酸中毒、低血糖症等。由于消耗性血凝固病理作用,使血凝时间延长,血栓数量增加,引起机体出血。

猪嗜血支原体可通过降低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导致B细胞数量和各种免疫球蛋白的产生量减少,从而间接地抑制了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在当前的养猪业生产中,一方面,大量嗜血支原体感染引起猪群的免疫抑制,增加了其他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原虫)感染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猪群流行的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如猪圆环病毒、猪蓝耳病病毒、伪狂犬病毒的感染,可成为猪发生嗜血支原体病的一个重要诱因。两者之间在疾病发生上常互为因果关系,使感染猪的症状加剧,对养猪业的危害加重。

4 临床症状

由于本病是多因素疾病,在清洁、正常饲养条件及机体防御机能健全的情况下,多为隐性感染,感染嗜血支原体后,一般不会发生急性病例,或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是,当发生其他疾病(尤其是猪蓝耳病、温和型猪瘟等)、应激反应、营养缺乏、不良环境等因素引起的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急性发作,出现临床症状;仔猪出现高死亡率,母猪出现繁殖障碍。

本病的潜伏期为3~20天,平均为7天。

4.1 仔猪症状

仔猪感染发病后,症状明显,常呈急性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如果消毒不严格,打耳号、剪齿、断尾或阉割后几周的仔猪阶段易感染发病。急性期间的临床症状是:发病初期发热达40.5℃~42℃,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厌食、扎堆、发抖,反应迟钝,呼吸加快,可见有明显的腹式呼吸;病初四肢、臀、腹内侧等皮肤充血黄染呈黄红色,乳头肿胀、发红,故有“红皮病”之称。特别是耳廊边缘的浅红至暗红色(时间久者耳部可发生坏死)是其特征性症状。中后期行走不稳、腹泻、贫血,皮肤和黏膜苍白,全身黄疸。急性病例发病后1日至数日死亡。死亡率高达5%~20%。急性阶段后自然恢复而存活的猪生长缓慢成为僵猪并可能再次发生感染。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贫血、消瘦、苍白、脱水、皮肤全身黄染。

4.2 育成育肥猪症状

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典型的溶血性黄疸以及轻度贫血,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0℃以上,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常见皮肤潮红、末稍发绀,毛孔处有小的铁锈色红斑,尤以颈背部、腹下皮肤明显。生长发育不良、消瘦,易感染其他病原如体外寄生虫,育肥猪发病后死亡较少。

4.3 母猪症状

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

(1)急性感染:常在临产时或分娩后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为厌食、持续高热(40℃~42℃),有的乳房或外阴水肿1~3天,产奶量下降,缺乏母性。易发生乳房炎。个别母猪发生流产或早产,产死胎或弱仔。

(2)慢性感染:患猪体温在39.5℃左右,食欲不佳,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贫血和黄疸,全身苍白,黄疸程度不一,耳尖放血稀薄,所生仔猪往往因过度贫血而死亡。母猪常出现流产、不发情、发情不规律或屡配不孕、窝仔数少、产弱仔、死胎、断奶至发情延期、受胎率低等繁殖障碍。如伴有其他疾病或营养不良,可使症状加重甚至死亡。

5 病理变化

本病的主要病变为贫血、黄疸和大量含铁血黄素形成。眼观,病尸消瘦、贫血及全身性黄疸。皮肤及黏膜苍白,血液稀薄如水,凝固不良;全身肌肉色泽变淡;全身性黄疸,皮肤、皮下及肌间结缔组织和脂肪黄染、腹腔脂肪和各内脏器官显著黄染;全身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腹股沟和肠系膜淋巴结黄染呈铁锈色。肝肿大,脂肪变性呈土黄色或黄棕色,胆囊充满浓明胶样胆汁。脾肿大变软;肾肿大,苍白或土黄色,有时有出血斑;肺淤血、水肿;10天左右病程的猪,可见心肌苍白、松驰,冠状沟脂肪黄染或消失呈胶冻样。有时胸腔、腹腔及心包积液。

6 血液学变化

从发热病猪采集的血液稀薄,呈水样或清漆样,不黏附试管壁。将收集在含抗凝剂试管中的血液冷却到室温倒出来,可见试管壁有黏状的微凝血,这对嗜血支原体病是有特异性的。将血液冷却时这种现象更明显。当血液加热到37℃时,这种现象几乎消失。

7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病,但仔猪发病多,死亡率高;临产母猪和产后数天母猪多发;温热、潮湿多雨季节多发;有应激因素存在时多发),临床症状(仔猪发病多呈急性经过,体温升高、贫血、黄疸;生长育肥猪黄疸多见,贫血少见;耳部、全身皮肤潮红或紫红色等为特征性临床症状;感染母猪发热,有全身症状及繁殖障碍)及剖检病变(全身皮肤、黏膜、脂肪黄染;内脏器官肿大、黄染;胸、腹腔及心包积液)可作出初步诊断。实验室可进行血液压片和涂片染色(一般常用姬姆萨染色法,也可用瑞氏染色法,1000倍镜检)镜下检查病原,如发现病原体后即可确诊。最好的办法是采用血样PCR检测,此法快速、敏感、特异性强,尤其适用于诊断血液中虫体很少的慢性感染猪。

在急性发热期间进行病原的显微镜检查可采用鲜血压片法,又称鲜血悬滴镜检法。无菌耳静脉采取血液,滴一滴血液在玻片上,再加入等量生理盐水混匀后,加盖玻片,在400~600倍镜下观察,如发现变形的红细胞和呈淡绿色荧光的嗜血支原体,或在1000倍的油镜下发现星状、鳞片状、锯齿状及游离于血浆中的球形、豆号状等多形态的病原体;也可采用涂片染色镜检:取血液涂片进行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染成粉红色或紫红色的、呈不规则环状或点状的虫体,即可诊断为本病。但要正确制作血液涂片。细微的采样和制备高质量的涂片是在光镜下查到嗜血支原体的前提。在制备血涂片前必须将血液加温到38℃。在红细胞的表面可见到卵圆形至圆形的环形嗜血支原单体,或完全将红细胞包围的链状嗜血支原体,平均直径为0.2~2微米。红细胞与嗜血支原体之间的大小比例如同篮球与乒乓球之比。特别提示:镜下病原体的检查结论要严慎、科学,避免误诊和夸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应注意与温和型猪瘟、猪蓝耳病、链球菌病、猪流行性感冒、黄曲霉中毒、弓形体病、硒-维生素E缺乏症以及其他引起繁殖障碍和泌乳障碍的疾病等进行鉴别诊断。日龄较大的病猪,症状与猪流感相似,但猪流感用一般抗生素和退热药治疗有较好疗效,而嗜血支原体病使用以上药物无效;嗜血支原体发病后期易与猪瘟相混淆,但猪瘟无贫血和黄疸症状,且表现为多发性败血症变化;嗜血支原体病血液稀薄,有伤口会流血不止,且血液呈淡红色或水样;猪嗜血支原体病某些症状与猪蓝耳病相似,但猪蓝耳病表现为呼吸困难,耳朵发紫,死胎较多,容易产下木乃伊胎,而嗜血支原体病则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加,前身先发红后苍白。

因为嗜血支原体病在临床上很难做出准确的诊断,该病与上述这些猪病有着极相似的外观表现,而且有时本病很容易与上述疾病中的一种或数种混合感染,不要将嗜血支原体病人为的扩大化。

8 综合防治

本病多为隐性感染,一般情况下若无诱因的作用不会暴发流行。目前还没有预防本病的疫苗,因此,要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

(1)对本病要早发现、早确诊、早用药、用对药。

(2)急性感染时,可肌注烟台绿叶“炎沙”注射液(20%长效土霉素),每千克体重0.1毫升。隔日一次,连用2~3次,重症每天一次。或辉瑞“得米仙”,也可肌注5%强力霉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2毫升,每日1次,连用3~5天。

(3)对发病的出生不久的贫血仔猪,可注射铁制剂“牲血素”1毫升,至2周龄时再注射“牲血素”2毫升。对慢性病例,也要补铁,依体重大小肌注“牲血素”2~3毫升。

(4)在常发地区和流行时节,对病猪群饲料中添加四环素类抗生素或砷制剂预防。如每吨饲料中添加回盛“附红特乐”(有效成份盐酸多西环素及增效剂)1000克,或15%金霉素预混剂2000克或强力霉素可溶性粉150克(效价)+磺胺增效剂(TMP)20克,连用7~10天;也可每吨饲料中添加阿散酸(对氨胂酸)180克,连用1周,以后改为90克,连用15天。

(5)控制猪群中疾病的关键是阻止病原的传播和预防再感染的发生。为阻断由于疥螨、虱等的传播途径和防止再感染的发生,病猪可皮下注射1%“绿伊素”(长效复方伊维菌素)注射液,每10千克体重0.3毫升(且莫盲目加量),10天后同等剂量补注一次。同时用20%速灭丁(杀灭菊酯)250倍液或2%敌百虫液喷洒猪舍地面、墙壁下部和围栏,以杀灭环境中的螨虫,防止体外寄生虫的反复感染,从而有助于控制本病的发生。

(6)在进行免疫接种和药物注射时,每头猪都要更换1个针头。阉割、断尾、去犬齿、打耳号等所用器械要严格消毒,防止血源性感染。加强生物风险管理和兽医卫生,及时杀灭蚊蝇等吸血昆虫;加强猪群平时的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猜你喜欢

黄染嗜血黄疸
鲁晓岚:黄疸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阴黄证1例
识别宝宝生病信号
浅述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可擦碘降低手术室地面黄染的应用研究
不同消毒液对手术室塑胶地板黄染的影响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