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血红蛋白毒性作用谈脑出血瘀毒治法

2014-04-15张文砚冯学功武晓磊

江苏中医药 2014年8期
关键词:脑络血红素中风病

张文砚冯学功武晓磊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29;2.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0039)

从血红蛋白毒性作用谈脑出血瘀毒治法

张文砚1冯学功2武晓磊2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29;2.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0039)

脑出血后血红蛋白(Hb)以其强大的毒性作用及其对脑组织的广泛损害正在日益受到重视。Hb是重要的过氧化剂和自由基的来源,对细胞产生特定的氧化毒性。抑制红细胞溶解或对抗Hb毒性,可以减轻脑水肿等脑损伤。出血性中风后瘀血形成痰水瘀热阻滞脑络,败坏脑髓,是瘀血化生毒邪——瘀毒的表现形式,这与脑出血后血红蛋白的毒性作用有相通之处。重视瘀毒在出血性中风发病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与重要作用,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对减轻瘀毒的作用,阻断瘀毒向痰毒热毒转化,可起到积极作用。通腑利水,清热凉血,是出血性中风清解瘀毒治疗的大法。清解瘀毒治法可能对脑出血后血红蛋白毒性作用有拮抗作用,从而产生脑保护效应。

脑出血 血红蛋白 瘀毒 清解瘀毒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损伤的机制十分复杂,与血肿扩大及其占位效应、局部脑血流量降低、脑水肿、血凝块的毒性作用等相关,对于后者在脑损伤中的重要地位,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尤其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及其代谢产物在脑出血后脑损伤的作用机制的论述,提出中医清解瘀毒的治疗方法,以期为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脑出血后Hb毒性作用是造成脑损伤的重要因素

Hb是一种存在于红细胞内的复合蛋白质,具有运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Hb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游离的血红素由于被珠蛋白隔离而不具有毒性作用。脑出血后红细胞破坏,Hb被大量释放并降解,从而产生一系列毒性反应,是迟发性脑损伤发生的重要机制。Xi等[1]将溶解红细胞、完整红细胞和生理盐水分别注人SD大鼠的尾状核,观察脑组织中含水量、钠离子、氯离子的变化水平,结果溶解红细胞组在注入1d后明显升高,完整红细胞组在注入3d后明显升高,而生理盐水组无明显改变,提示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分解参与了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的形成。

血红素加氧酶(hemeoaygenase,HO)是Hb分解的关键酶。研究表明,在动物脑内注入分解的红细胞可使HO-1(血红素加氧酶同工酶)的含量及自由基的形成明显增加,而提高HO-1的浓度会加重脑细胞损害的程度[2-3]。此外,实验发现Zinc protoporphyrin(ZnPP)作为HO的抑制剂可以减轻猪的脑出血模型的脑水肿程度[4],进一步证实了脑出血后Hb增加所导致的HO高表达是导致脑水肿的重要因素。

血红素作为重要的过氧化剂和自由基来源,本身就对细胞具有特定的氧化毒性。在HO的作用下血红素分解产生一氧化碳、胆绿素和铁,后者在过氧化反应及自由基损伤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自由基又可参与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5]。胆绿素进一步降解所生成的胆红素,可使自由基形成增多,从而启动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神经细胞凋亡过程。

综上可知,Hb及其降解产物血红素、铁等直接参与了ICH后迟发性脑水肿的形成和脑组织损害,提示临床可以通过抑制红细胞溶解、对抗Hb毒性等手段,寻求提高脑出血治疗效果的干预措施。

2 瘀血化毒、败坏脑髓是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理机制

中风病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脑出血隶属于出血性中风的范畴。随着近年来中医临床理论的深化、对传统毒邪认识的深入和对现代机理探讨的不断进展,毒邪致病学说愈加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应用解毒、排毒法治疗中风病,以提高其临床疗效,已成为中风病病因病机学及治疗学研究领域中新的视点与热点[6-9]。王永炎院士研究表明,中风急性期所产生的病理产物蕴积体内不能及时排出,而形成毒邪,具有瘀毒、痰毒、热毒等不同,诸种毒邪破坏形体,损伤脑络,在中风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中医治疗应以解毒为大法,迅速抑制并清除毒物。任继学[10]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深刻论述了毒邪在中风病中的作用,认为“血瘀痰生,热结、毒生,脑络脉瘀阻,损伤脑之神机”,“内风统领热邪火毒,窜扰脑络……其血必溢于外,血液稽留,为积,聚而为瘀肿,血瘀水肿津必外渗,化水,生痰,毒自内生,毒害脑髓,元神受伤”。

根据成因的不同,中风病毒邪可分为痰毒、瘀毒、热毒等不同的种类。一般认为,瘀血内阻是出血性中风发病的始动环节,所谓“无邪不有毒”,瘀血内结,蓄积为毒,阻滞脑脉,压迫脑髓,则表现为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语謇,口舌歪斜。损伤脑神,神机失用,则神志昏蒙。余如头痛而有定处、舌质紫暗、脉弦有力等亦是瘀血内阻的临床征象。“血不利则为水”,瘀血不祛,壅滞脑络,津血妄行,则致营津外渗,而成水聚痰,导致痰水充斥于脑。“血瘀之处,必有伏阳”,脑中蓄血,气滞不行,则郁而化热。瘀毒内停,阳气亢奋驱邪,正邪交争,亦致发热。最终形成瘀血、痰浊、水饮、火热相互搏结,化生毒邪,壅阻脑络,败坏脑髓,蒙蔽神明的病理状态。在血菀于脑的基础上,瘀血生痰、化水、蕴热,相互搏结,生毒害髓,是出血性中风病情发展加重的基本病理过程。由此可见,痰毒、热毒的出现,其实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瘀血蕴积不祛转化而来,中风后痰水瘀热阻滞脑络,败坏脑髓的病理状态,即是瘀血化生毒邪——瘀毒的表现形式。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颅内血肿(即瘀血)在分解、破坏的同时,会释放Hb等一系列毒性物质,造成脑组织水肿,脑神经元受损,血肿吸收可引起发热反应等[10],这与中医理论认为瘀血内阻,生水(痰),化热,相互搏结,化毒害髓的认识是相通的。

目前中风病毒证理论研究中,虽然承认中风病毒邪的存在,但过于重视区分瘀毒、痰毒、热毒等的不同,而忽视了三者之间的主次、先后关系,对瘀毒的主导性及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出血性中风来讲,瘀血应是最基本的病理因素,瘀毒乃是在此基础上的化生为害。因此重视瘀毒在出血性中风发病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采取正确而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减轻瘀毒的作用,阻断瘀血向痰饮火热的转化,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3 清解瘀毒是ICH的重要治法

如上所述,瘀血内阻是出血性中风发病的始动环节,瘀毒内生是病情发展加重的机制所在。清解瘀毒的基本治法是化痰利水,清热凉血。通利二便是祛除毒邪的有效途径,可使毒邪特别是在内蕴痰水瘀热时,使邪气从人体排毒的主要通道——大肠与膀胱排出。因此,通腑利水,清热凉血,是出血性中风清解瘀毒治疗的大法。依照此法,我们参照《伤寒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大承气汤、《金匮要略》治疗痰饮证的泽泻汤及《外台秘要》引崔氏方清热解毒之黄连解毒汤,以泽泻、生大黄、黄连、生栀子入药,制成清解瘀毒胶囊。其中泽泻甘淡性寒,渗湿利水,兼能泻热;大黄苦寒,峻下实热,荡涤肠胃,又可入血分凉血解毒;生栀子和黄连均味苦性寒,功擅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与泽泻、大黄合用,共奏通腑利水、清热凉血之功,使毒邪从二便排出。临床试用于出血性中风的治疗,疗效较好。相关实验研究表明,清解瘀毒胶囊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脑出血大鼠的脑含水量,并能通过减少血肿周围脂质过氧化物(MDA)的产生、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抗脂质过氧化、减少出血区脑组织中血红素加氧酶HO-1阳性细胞的数量等,起到降低脑过氧化损伤的作用[11]。由此表明,清解瘀毒胶囊对脑出血后血红蛋白毒性确有一定的对抗效应,为采用通腑利水、凉血解毒法,从毒论治出血性中风提供了理论依据。

[1]Xi G,Hua Y,Bhasin R,et al.Mechanisms of Edema Formation after in blood flow and blood-brain barrier integrity.Stroke,2001(32):2932

[2]Ryter SW,Tyrrell RM.The heme synthesis and degradation pathways:role in oxidant sensitivety,Heme oxygenase has both pro-and antioxidant pxoperties.Free Radical Biol Med,2000(28):289、309

[3]Suttner DM,Dennery PA.Reversal of HO-1 related cytoprotection with increased expression is due to reactive iron.FASEB J,1999(13):1800

[4]Wangner KR,Hua Y,Myers GM,et al.Tin-mesoporphyrin,a potent heme oxygenase inhibitor,for treatment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n vivo and in vitro studies,Cell. Mol.Biol,2000(46):597

[5]MurPhyAN,FiskumG,BealMF.Mitoehondria in neurodegeneration:Bioenergetic function in cell life and death.JCereb Blood Flow Metab,1999,19(3):231

[6]王永炎.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4):196

[7]李澎涛,王永炎,黄启福.“毒损脑络”病机假说的形成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1):1

[8]冯学功.中风病从毒论治研究概述.辽宁中医杂志,2001(6):383

[9]冯学功,刘茂才,黄培新,等.中风病毒邪界定与治疗初探.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6):3

[10]任继学.三谈中风病因病机与救治.中国医药学报,1998,13(5):48

[11]武晓磊.清解瘀毒胶囊对脑出血大鼠血红蛋白毒性作用的影响.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编辑:王沁凯

R255.2

A

1672-397X(2014)08-0005-02

张文砚(1985-),女,医学博士,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脑病学。bjcwhfxg@sina.com

2014-02-26

猜你喜欢

脑络血红素中风病
从久病入络探讨慢性头痛的病因病机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脑络欣通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神经元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血红素氧合酶-1与急性肾损伤研究新进展
血红素加氧酶-1对TNF-α引起内皮细胞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益气脑络通汤治疗脑栓塞80例
富血红素多肽研究进展
“毒损脑络”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病机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