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抢救马凡综合征术后患儿的护理

2014-04-15陈冬梅傅巧美熊剑秋苏云艳陈小芳

军事护理 2014年9期
关键词:成形静脉患儿

陈冬梅,傅巧美,熊剑秋,苏云艳,陈小芳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胸外科,江苏南京210008)

体外膜肺氧合(extro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技术,是一种持续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其核心部分是膜肺和血泵,分别起到人工肺和人工心的作用,可为危重患者提供一定的氧供及稳定的循环血量,有效地维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供和氧供,为患者后续治疗获得宝贵时间[1-2]。2012年2月我院应用ECMO技术成功救治1例马凡综合征行二尖瓣成形+三尖瓣成形+主动脉根部成形的患儿,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11岁,因活动后气喘8年余、加重半月余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117次/min,呼吸19次/min,四肢血压分别为:右上肢118/70 mmHg(1 mmHg=0.133 kPa),左上肢120/80 mmHg,右下肢130/70 mmHg,左下肢130/80 mmHg。神志清楚,双侧眼球突出伴上眼睑下垂,视力明显下降,鸡胸,心尖搏动点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外侧1.0 cm,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尖搏动弥散,心前区可触及抬举感,二尖瓣区可闻及Ⅲ/6级收缩期杂音,脊柱侧弯,四肢细长(身高160 cm)。辅助检查:UCG示全心扩大,主动脉窦部扩张,二尖瓣脱垂伴中-重度关闭不全,三尖瓣脱垂伴中-重度关闭不全,轻度肺动脉高压,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2.7%。窦性心律,左心室肥大伴ST-T改变。心胸比为0.64,舒张末期左室横径5.9 cm,右房前后径5.0 cm,左房前后径5.0 cm,右室收缩末期心肌厚度0.5 cm。诊断为“马凡综合征,二尖瓣脱垂伴中-重度关闭不全,三尖瓣脱垂伴中-重度关闭不全,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于2012年2月21日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成形+三尖瓣成形+主动脉根部成形术。患儿安全返回监护室23 min后突发室颤,经多次除颤等抢救措施无明显效果后送至手术室剖胸探查,转流后心律经心内除颤转为窦性,但停机困难,当即决定应用ECMO辅助治疗,行右侧股动脉-静脉插管,动-静脉(A-V)转流。转流107 h后成功撤离,拔除右侧股动-静脉插管,患儿病情稳定,于术后第10天转入普通病房,术后38 d康复出院。

2 护理

2.1 循环系统的监测 持续监测中心静脉压、有创血压及平均动脉压,应用ECMO监测流速及流量,动态观察每小时的出入量,准确详细记录24 h液体出入量。应用ECMO时,既要保证机体主要器官和组织血氧供应,又要使患者的心肺器官得到适当的休息,要求早期将平均动脉压维持在50~70 mmHg,中心静脉压维持在5~12 cmH2O(1 cmH2O=0.1098 kPa)[3]。患儿使用ECMO期间,初期灌注流量1.9~2.0 L/min,转速3500转,中心静脉压维持在5~10 cmH2O,随着其心肺功能的恢复,平均动脉压逐渐增加维持在65 mmHg左右,ECMO辅助流量逐渐减少至1.5 L/min,转速减至2800转,为撤机做好准备。该患儿术后即发生不易纠正的室颤,又经过2次转机,更易发生心律失常,术后予以24 h动态心电监护,每日2次十二导心电图,监测心率、心律的变化。一旦发现及早处理,预防恶性循环。该患儿在应用ECMO期间窦性心率:101~130次/min,中心静脉压4~9 cmH2O,有创血压81/60~102/70 mmHg。

2.2 维护内环境稳定 麻醉药物的影响、手术创伤、缺氧、血容量不足、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均可导致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影响心排量,甚至危及生命[4]。术后根据24 h液体出入量、心电图变化、临床症状及血气分析,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该患儿在ECMO停机前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水电解质失衡。

2.3 加强呼吸道管理 采用保护性通气,设置低压低气流,避免机械性损伤[5]。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持续监测动静脉血氧饱和度[6]。每小时听诊呼吸音,按需吸痰。患儿于术后第4天拔除气管插管,予以面罩吸入,持续呼吸道湿化。每2 h协助更换体位,每6 h体疗仪振动排痰,持续20 min,以防止剧烈咳嗽,血压骤升,造成对吻合口的破裂。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指甲、口唇颜色、SpO2的变化,床旁备好气管插管的急救箱,一旦发生严重缺氧随即汇报医及时处理,患儿拔管后 SpO2维持在96%~100%。

2.4 神经系统的观察 体外循环中脑缺氧、酸血症、脑水肿会造成脑细胞损害,也可因血液供应恢复后引起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后损伤,这些原因都可导致意识异常和肢体活动障碍[7]。术后予以患儿冰帽头部物理降温脑保护,维持体温在36.5~37.0℃之间,防止耳廓、枕部冻伤,注意四肢保暖。密切观察患儿的神志、瞳孔、意识变化、肢体活动度和定向肢体感觉。患儿醒后拔管前保护性使用床栏及约束带,防止引流管脱出和意外的发生。

2.5 并发症的监护

2.5.1 出血及栓塞 因应用ECMO时需要使用大量肝素抗凝,以预防血栓形成。抗凝不足则导致血栓形成,故出血是ECMO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出血部位常为手术吻合口和其他器官脏器的出血,最严重的是脑出血。术后密切注意管道穿刺部位及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倾向,观察记录每小时引流液的颜色、性质、数量。患儿在应用ECMO期间每2~4 h检测激活凝血酶原时间(ACT),每天2次检测血常规。抗凝使用肝素钠4 ml(12 500 U/2 ml),以250 ml生理盐水进行稀释,维持200~300 U/h微量泵静脉泵入。ACT值维持在200~250 s[8]。维持血小板计数为5×109~7×109/L、红细胞压积(Hct)35%左右[8]。患儿在应用ECMO后出现右下肢皮温高于左侧,右下肢小腿肿胀,右足背动脉及右腘动脉搏动不可触及,应用多普勒可探及右腘血流,但右足背血流未探及,未见血栓。即予右下肢体抬高15°,保持功能位,每4 h予以肢体被动按摩。该患儿于ECMO撤离第3天右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皮温正常,右小腿肿胀消褪。

2.5.2 预防感染 患儿因手术创伤大,免疫力和抗感染力低,以及ECMO管道的植入极易发生感染。应用ECMO期间,安置患儿于单间监护室,限制探视,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30 min;各项操作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每6 h应用口灵口腔冲洗及5%碳酸氢钠口腔护理。气管插管拔除之前,每天晨起口腔护理前留痰培养及血培养,根据培养遵医嘱应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抗生素的使用频率和用药时间,以保证血药浓度,预防肺部感染及心内膜炎的发生;每4 h监测体温的变化并记录;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污染的敷料。该患儿在监护室期间未发生感染。

2.6 心理护理 患儿清醒后,由于病情危重并且与父母分离,处于陌生环境中,极易产生离别性焦虑(又称分离性焦虑),表现为反抗、丧失信心、否认[9]。在患儿与父母分离期间,责任护士通过多种方法鼓励患儿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及早康复转出监护室;根据患儿的认知力进行健康教育,主动与家属沟通反馈,缓解患儿紧张恐惧心理。

3 小结

马凡综合征是一种胚胎中胚层营养不良所致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变,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史。其典型症状为患者体格细高,四肢指(趾)细长,被称为蜘蛛样指(趾)和上下肢比例低于平均值以及胸部畸形等;眼晶状体脱位;关节松弛;心脏大血管病变。马凡综合征的心血管病变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病的唯一手段。该患儿行二尖瓣成形+三尖瓣成形+主动脉根部成形术,手术复杂、时间长、术后循环不稳定,应用ECMO技术,调节静脉回流,降低心脏前后负荷,使心脏得到充分休息。应用ECMO期间维持循环稳定,加强呼吸道管理至关重要,做好并发症观察及护理,保证各类设备仪器的正常运行,可确保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

体外膜肺氧合;马凡综合征;术后;护理

[1]甘小庄.体外膜肺技术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1):55-56.

[2]龙村.体外循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720.

[3]朱丽娜.体外膜肺氧合在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J].医疗保健器具,2008,15(8):37-38.

[4]朱晓东,薛淦兴.心脏外科指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0:536.

[5]龙丽珊,王欣,冯桂英,等.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ECMO治疗的护理[J].医学信息,2007,20(7):1241-1243.

[6]吴美英,谢钢,蒋崇惠,等.急危重患者体外膜肺氧和治疗的护理[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6,11(4):317-318.

[7]董国祥.实用血管外科学及护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170.

[8]郭家强,吴清玉.心脏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0-143,355.

[9]余勤莲.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及护理要求[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91-92.

猜你喜欢

成形静脉患儿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MFC2019首届汽车冷弯(滚压与拉弯)成形技术论坛成功举办
CR1 500HF热成形钢开发及应用
法兰轴零件的冷挤镦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
人生若只如初见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活血化瘀法治疗颈内静脉置管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