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变迁中发展
2014-04-15雷怡安
●本刊记者/雷怡安
城市,在变迁中发展
●本刊记者/雷怡安
已多久没有见过阳光从屋前掠过,张海燕记不清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屋前的马路变得又宽又平,李建国却一年年都记着。
当四周像变魔术一般建起了座座高楼时,他们却依然守着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屋。这里,500多户人共用着仅有的几间厕所、浴室,这里晴天被称为“灰街”,雨天被称为“稀街”,这就是成都市成华区西林六组、七组,它们被人调侃为“城中村”。
虽然这里几十年前确实是农村,生于斯长于斯的也都是农民,但是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身份早已由农民转变为城里人,但是发展的滞后,让城乡“二元结构”的模式一直桎梏着住在这里的人们,新型城镇化在他们那里依然是个模糊的名词,直到2013年,这一切开始有了改变。
▌北城的那些人
2012年“北改”以前,这样的“城中村”依然存在。住户张海燕从出生就住在这里,一住就是四十几年。由于当时的农民身份,张海燕一家在这块土地上自己修建了房屋,家里五口人住着两层共200多平方米的房子。那时,四周都是农田、平房,而自己家却有两层的大房子,张海燕很得意。
和张海燕有同样感受的是李建国,十多岁时他搬到了西林六组,家里也建起了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房屋没有装修,但却宽敞。
但不知道从何时起,四周的农田渐渐被一栋栋高楼取而代之。高楼的修建,不仅让夕阳和朝霞从此离开了西林六组,也让这里的人们心理有了变化。
张海燕和李建国心里的优越感早已被不断前进的时代变化剥夺得一干二净。虽然他们的身份已经从农民变成了城里人,但住房的日益老旧,让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城里人了。他们依然住在几十年前修的老屋里,500多户人家每天要排队上厕所、洗澡。夏天洗澡的人多,李建国说他经常从下午6点排到晚上10点才洗得到。
房屋的陈旧以及线路的老化和排水系统的不便,导致这里经常电压不稳、污水横流。“只要下雨,雨水倒灌,老年人就出不了门。”张海燕说。更无奈的是,张海燕上高中的女儿一次都没让同学到家里来玩儿过。她问过女儿原因,女儿说:“家里条件太差,不好意思喊同学来。”这话让张海燕心痛。
“十多年前就听说这一片要拆,但每年希望都破灭。”张海燕说自己都死心了。没想到2012年2月,成华区街道办领导告诉他们,这里将原地返迁,以后大家可以住进电梯公寓了。
这个消息对于整个西林六组、七组500多户居民来说可谓是一件天大的喜讯。早就想搬出这个“城中村”的住户们对于搬迁几乎没有什么异议,因为所有人都忍受够了,住进楼房是成为城里人的真正标志。
成华区街道办工作人员和社区人员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都穿梭于500多户居民家中,给他们讲解政策、分析利弊,虽然其中也遇到了因种种原因扯皮的事情,但由于所有人的终极希望都是住进新楼房,所以2012年3月底,所有住户顺利签约了,这里成为了成华区“北改第一签”。
虽然新房要到2014年8月才正式完工,但是住在过渡房里的张海燕、李建国对现在的生活相当满意。“我们的新房共有18层,以后住进去后,我要好好装修,然后发到微信上告诉所有朋友:这是我温馨的家。”李建国畅想着未来的新生活,嘴角自然地向上扬起。张海燕也期待着新生活:“自己大半生都那样过去了,后半生一定要在新房子里好好过。”
他们的期待是有底气的,因为据街道办工作人员介绍,每户人家一人可分得35平方米的面积,每家的住房面积都达到了90平方米以上。另外,新房外的大型超市、银行、医院、九年义务制学校正在新建,学校以后会和成都四、七、九其中一所学校联合办学,在政策上更会首先考虑搬迁住户。
作为成都“北改第一签”的西林六组、七组,他们的搬迁给整个成华区棚户区改造带来了美好希望,新型城镇化开始一步步融入老百姓生活中。
▌北城的角色
在推进成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北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它涉及的19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3300亿元总投资金额、2万家个体商户、百万居民可看出,“北改”成为了实现目的的必经之路。而作为“北改”重头的成华区,“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成华区是发展的新模式”。
城北片区发展相对落后,群众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其经济根源在于城市业态相对低端。经济的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一笔,商业圈是实现经济圈发展的具体形态。正是看到了“北改”给商业发展带来的先机,成华区在两年里吸引了不少企业入驻,重庆的协信集团就是其中一家。打造大型综合体的协信集团在入驻成都时,也考察过其他的区域,但最后选择了成华区,就是看重了这里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
姚伟是从重庆直接调过来的协信员工,2000年他来过成华区,当时的他对这里感觉很差,“到处是旧厂房、低洼房子”。两年前再来考察,这里的变化让他惊讶,高楼已经拔地而起,整个区域的商业气氛也正在形成。
而更重要的是,“北改”对于入驻企业的政策、资金扶持,更让他们坚定地将第一个项目投资在成华区。从拿地成本到企业税收减免,“北改”对入驻企业的支持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招商引资方面,推进办给我们这些企业提供了许多便利和实惠。”协信策划部主管陈昌立说。为服务企业设立的成华区幸福里商业步行街一站式企业服务站更是得到了企业的称赞。“现在企业只需要将资料拿给服务站,就不用操心办理的事了。”建设路商圈推进办发展规划科科长黄刚说。在这之前,入驻企业需要拿着资料跑很多家才能办理相关手续,现在建立了一站式服务站,企业再也不用将时间花费在这上面了。
北改前,成华区是成都中心城区唯一没有五星级酒店入驻的区域,两年的“北改”政策也吸引了希尔顿五星级酒店、卡尔森瑞德丽笙五星级酒店的入驻和兴建。2012年以来,“北改”成华片区共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91个,完成投资76亿元,开工建设600万平方米,商业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将成华区从以前的低端路线打造为中高端路线,这是成华人的心愿。
▌成都的优先条件
“北改”只是成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部分,更大的发展紧随其后。
《成都市2012年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检测报告》显示,成都中心城区的城镇化率在“北改”前达到了90%以上,而“北改”大大提升了成华区和金牛区的区域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质量,使得中心城区的新型城镇化率较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达到了96.7%。
新型城镇化并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成都市2012年启动的“北改”项目就是契合了这个主题,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同时,将宜业宜居、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放到了首位。
面对良好机遇,成都市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多项政策。2013年年初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部署:“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科学布局市域城镇体系、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积极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2013年12月29日至30日,成都市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要坚持走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具承载能力、带动效应和竞争优势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群。
在“探索中国新未来—全球财经领袖对话财富成都”活动日,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知名经济学家蔡继明对成都新型城镇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变成千万(城镇)人口的城市里边,成都恐怕是最有条件的”。(责编: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