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探究式学习法指导初中生学习数学概念
2014-04-14范振民
范振民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法?摇数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G?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0031-01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概念是数学学习的逻辑起点,也是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节点。教会学生掌握和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来指导初中生学习数学概念,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故在此提供给同行,希望得到同行指正。
一、创设问题情境,重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新课标对概念的教学要求与以前相比,更强调讲授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教师首先要设置问题情境,用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步领悟概念的内涵,揭示概念。在这一过程中,问题的设置是关键。如何设置问题呢?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二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三要考虑学生在预习中对新概念的掌握程度;四要考虑问题的设置能否激发学生兴趣;五要考虑问题情景是否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六要考虑问题之间的层次性是否科学;七要考虑问题的数量是否合适、合理,在这一点上要把握好一个度,问题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变繁琐,少了学生难理解。创设了问题情景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了。
如教学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这一节课,笔者根据初中生“追星”的特点,在上课前收集学生比较喜欢的明星照片,把照片剪成一个个大小不等或者大小相等的三角形,然后打乱。上课时让各小组代表参加找三角形比赛,从这些三角形照片中,寻找出全等三角形,看谁找到的全等三角形最多。然后提问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学生一起共同分析这些全等三角形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用问题情景吸引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寻找问题答案,最后形成概念,掌握概念。
二、分析比较概念的关系,渗透数学思想,准确掌握概念
初中数学教材是按照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编排的,形成了比较紧密的知识体系,前后学习的数学概念之间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联系。因此,在讲解概念时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以免学生混淆概念。教师往往不太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有些概念只是做一般性的介绍,不讲过程,只讲结果。对这样的数学概念,学生一般都不太好理解和掌握。探究式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它把概念当作一个问题来研究,用探究的方式,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一一揭示出来,让概念的形成脉络一一显现出来,条理清楚,避免了与相近概念之间产生混淆。如教学《相似三角形》,教师利用多媒体通过放大、缩小图象的方法,让学生领会什么是相似,归纳出相似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相似的定性概念——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两个物体叫相似的物体。让学生从一堆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卡片中找出对应角相同的三角形,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叠在一起,把角的大小不等的三角形也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叠在一起。然后,让学生对这两叠三角形进行比较,发现角的度数相同的三角形形状相似,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相似三角形的特征,从而归纳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称为相似三角形。在前面叠放三角形的过程中,有些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学生就会产生疑惑:全等的两个三角形是不是也是相似三角形呢?这两个概念如何区分呢?笔者让学生集体背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在黑板上板书。接着又让学生大声读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并在黑板上板书。一经比较,发现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一个只要求角度相等,一个要求角度与边都相等。从而归纳出相似三角形的外延包括了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这样学生就弄清了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关系。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也渗透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归纳法。如让学生从一堆散乱的物体中找到完全相同的物体,一般先找出相似的物体,再仔细地比较,然后才能确定哪些物体是完全相同的。先认识特例,然后再从特例中找到共性,从而归纳出一般规律如公式、定理、公理等。如数学教材编排,是先学特例——全等三角形,然后再学比特例的外延更宽泛的相似三角形概念,由特殊到一般。这样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思维方法,激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从而分清概念,了解和掌握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是对共同对象的高度概括,是从各种表象中抽象概括出的本质规律。探究概念的本质特征,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进而深刻理解和掌握概念。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能引导学生分析概念关系,总结概念的本质特征,最后精确地掌握概念,巩固概念,运用数学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