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皇家园林的虚拟梦幻意蕴研究

2014-04-14吉星

艺术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虚拟美学

吉星

摘 要:中国艺术有着重视生命意趣体验、向往精神境界超越的虚拟美学文化自觉和梦幻意蕴。中国园林更是将这一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以避暑山庄和圆明园为例,对清代皇家园林的梦幻意蕴做了初步研究。指出,清代皇家园林的虚拟写意表达,主要体现在对神佛仙境的幻想和再现、对宇宙自然的象征与刻画、对其他人工景胜的模仿虚拟与再创造三方面。

关键词:清代皇家园林;虚拟;美学;梦幻意蕴

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精华所在。集传统园林艺术之大成的清代皇家园林更是融合自然美和人工美、艺术美与技术美,一面充满激情地对社会生活勾勒刻画,一面孜孜不倦地对梦幻生活虚拟再现。超越现实,梦幻虚拟;把握虚拟,回归现实。园林成了涵泳生命、栖息心灵的梦想家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虚拟存在。同属中国园林艺术这颗大树上开出的花朵,又一起作为繁荣鼎盛时期清代皇家园林的最佳范例,避暑山庄、颐和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艺术上,都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并将模仿和虚拟的美学意蕴诠释得淋漓尽致。

1 清代皇家园林代表避暑山庄、颐和园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之间彼摄互荡,浑然一体。我心之主宰,就是天地万物之主宰。人超越外在的物质世界,融入宇宙生命世界中,伸展自己的性灵,则为中国哲学关心的中心。”[1]的确,正是在中国哲学的指导下,中国艺术展现出重视生命意趣体验、向往精神境界超越的虚拟美学文化自觉和梦幻意蕴。纵观中国皇家园林的发展历程,这一特点在清代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和颐和园上得到充分展示。

避暑山庄、颐和园都是中国园林史上的集大成之作,也均达到了明代造园家计成所推崇的“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但却也有着各自不可替代的鲜明特色。崇尚“鉴奢尚朴、宁拙舍巧”的避暑山庄在总体规划和设计上因山就水,充分利用当地奇峰丽水的景观特点和有利条件。对此,康熙也赞叹其:“自然天成就地势,不待人力假虚设”。而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对颐和园的评价是:“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的确,颐和园改造原有的山形水系,将自然山水和人工景观巧妙结合,形成高度和谐统一的格局。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始建于1703年,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87年才告竣工,主要景点有康熙题字的三十六景和乾隆题字的三十六景。它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区北部,武烈河狭长谷地的西岸,北部有草木葱茏的平原区、西部有峰峦叠嶂的山岳区、东南部有洲岛错落的湖泊区,总面积共计564公顷。避暑山庄不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还是我国南北建筑园林的精华所在——汲取了历代造园艺术的精髓传统和江南园林的创作经验,把园林艺术与技术水准推向了崭新的高度,成为中国古典建筑园林的典范。

作为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是清朝皇室“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既是绝唱也是挽歌。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大型山水园林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建筑园林艺术顶峰时期的代表,1998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始建于1750年,最早只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为清漪园,1764年建成,面积近300公顷。1860年被毁,1886年整修,1888年改名颐和园。1900年遭毁,1902年再度重修。颐和园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宫廷区、前山前湖景区、后山后湖景区,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主要景观有万寿山、昆明湖、佛香阁、智慧海、长廊、清晏舫、十七孔桥、谐趣园、画中游、苏州街等。

2 虚拟神佛仙境

神话传说里,海上有“烟涛微茫信难求”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有长生不老之仙药。战国时,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都曾寻访蓬莱仙境而无果。秦始皇求之亦不得,就在兰池宫的池中筑假山,模拟蓬莱仙山。中国园林史上由此开启追求梦幻仙境的造园传统,并在汉武帝时正式形成“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避暑山庄湖泊区内的如意州、月色江声和环碧三个岛屿,中间连以茎芝云堤,堤岛分割湖面为“如意”“灵芝”的形状,使湖中三岛的形象构成一棵如意灵芝树,这为传统的“一池三山”模式开创了新意境。[2]颐和园“一池三山”的形式也別具特色,它以在昆明湖中筑堤的方式将水面一分为三,即西湖、养水湖、南湖,并在湖中堆筑治镜阁岛、藻鉴堂岛、南湖岛来虚拟海上三仙山。光绪年间修复重建时,在南湖上新建了知春岛、小西泠和凤凰墩三个小岛,又形成了一个新的“一池三山”。

海内仙山昆仑模式也常见于皇家园林。昆仑山的神话传说源远流长,《山海经》《穆天子传》中均有记载。古人尊昆仑山为“万山之宗”,传闻其上有黄帝的“悬圃”和西王母的瑶池。神话虽不能当成中国园林起源的明证,却成为皇家园林艺术舞台上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例如,金代的御苑都曾建造瑶池模拟昆仑梦幻仙境。《山海经》和《鱼龙河图》都把昆仑山称为“帝之下都”“万神之所在”。“帝之下都”就是天帝的离宫别院。避暑山庄因山得名,是人间帝王的离宫别院。这样看来,整个避暑山庄虚拟仿造的就是“帝之下都”——昆仑仙境。神佛仙境的造园模式中除了“一池三山”的海外仙山蓬莱模式、海内仙山昆仑模式之外,还有道教的洞天福地壶天模式和佛教的须弥灵境模式。后两者虽不如前者普及,但也常出现在皇家园林中。

“洞天福地”的说法形成于魏晋之前,是道教宇宙空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所谓的神仙便居住于此。几乎所有有关“洞天福地”文献中提到的自然环境都无一例外像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述的那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宋代皇家园林艮岳其实就是“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洞天福地”仙境梦想的虚拟重现。清代皇家园林也汲取了“洞天福地”的思想,营造出了近乎完美的人造自然景观。

须弥灵境是颐和园内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佛教神话中,须弥山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其周围有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北俱芦洲。乾隆时期的须弥灵境就是以香岩宗印之阁及其周围建筑来虚拟表征须弥山和四大部洲。可惜须弥灵境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中被毁,后世重建亦未能再现其辉煌。类似的建筑还有汉藏合璧式的承德普宁寺,也反映了佛教的宇宙观。

3 虚拟天地自然

中国艺术强调天人合一,注重由内而外的生命情感表达。从“观物取象”到“立象制器”,中国艺术热衷以模仿虚拟的方式,实现对道的追求。特别是大规模叠山理水的皇家園林更是如此。

在模仿虚拟宇宙自然方面,当属秦代皇家园林最为“霸气”。秦始皇建的上林苑整体布局就是在模拟天象。西汉继承、扩建了秦代上林苑,汉武帝还曾命人挖掘一百多公顷的昆明池模拟滇池。东汉洛阳西园曾以假山模拟少华山。魏明帝扩建芳林园,堆山引水,模拟国家版图。书画双绝、精通造园艺术的宋徽宗建皇家园林艮岳,叠山以虚拟名山大川之壮丽雄伟,理水以形容天下江河之秀美旷荡。清代皇家园林更是将这种手法运用到极致,把天下尽收囊中。

避暑山庄地处燕山山脉,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它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以自然天成的山水胜境为本色,广泛吸收江南塞北的绝佳名胜,将“法天象地”的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达到了之前建筑园林无法企及的高度。避暑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模拟全国重要景物汇集一处,共同构成了中国版图的缩影。它以东南方的湖泊区、北方的平原区和西部的山岳区,模仿和虚拟了我国国土的江南水乡、漠北草原以及西南西北高原,而在山上蜿蜒盘旋的城墙式宫墙又表征了万里长城。从而也表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寓意。

相比避暑山庄,颐和园在这方面有所弱化,但却更加具体。它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进行总体规划,围绕万寿山和昆明湖展开——加高山体、拓宽湖面,并汲取江南园林名胜的设计手法和艺术实践,巧妙构思、灵活运用,最后达到山水相依、虚实相济的美学境界,实现了西湖的异地虚拟重建。不过这种重建并非一模一样地“抄袭”,而是一种美学层面的虚拟——既吸收了别处的精华,也没失去自我的独立,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局部的景点设计中,颐和园水景还模仿了扬州瘦西湖、无锡惠山大运河、岳阳洞庭湖、武昌长江等地,也达到了“形相近,意相似”的艺术效果。

4 虚拟人工景胜

一座园林里集中了许多园林的美与精华,这听起来有些梦幻,但在皇家园林里却是寻常事。《史记·始皇本纪》载:“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这种博采众长、集六国宫苑之大成的造园手法,为后来历代皇家园林所继承,并在清代的康乾盛世时达到顶峰。

避暑山庄就以金山模仿镇江金山寺,以文园狮子林模仿苏州狮子林,以烟雨楼模仿嘉兴烟雨楼,以文津阁模仿宁波天一阁,以永佑寺舍利塔模仿南京报恩寺塔等等。其宫墙外还有模仿蒙藏地区建造的喇嘛庙和五台山殊像寺、海宁安国寺罗汉堂,并且难能可贵的是,避暑山庄模仿建造的原则是“循其名而不袭其貌”,所以其建筑园林的整体风格仍然是统一的。

享有“中国造园思想和实践集中体现”美誉的颐和园也对其他人工胜景进行了虚拟仿建。例如,昆明湖西堤和堤上的六座桥仿西湖苏堤和“苏堤六桥”、十七孔桥仿卢沟桥、凤凰墩仿无锡黄埠墩、景明楼仿岳阳楼、佛香阁仿黄鹤楼、谐趣园仿寄畅园、香岩宗印之阁仿西藏桑耶寺、西所买卖街仿扬州廿四桥等等。

在清代皇家园林中还有一类虚拟模仿田园野趣和市民生活的景点。南宋画家楼俦充满田园气息的《耕织图》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都曾命画师再绘《耕织图》。乾隆更是在重视《耕织图》的基础上,别出心裁地把清漪园(颐和园)一处富有田园风光的景色命名为“耕织图”,并且设置石碑,刻上了全套的《耕织图》。

颐和园后溪湖买卖街也是一个特别的景致,它虚拟模仿的是苏州水市的买卖街。历史上,汉灵帝仿照民间的街市在后宫建买卖街。南北朝时,宋少帝“于华林园为列肆,亲自沽卖。”唐中宗也曾在玄武门开设过市肆。明武帝更是在宫苑之外正儿八经地开起来“皇店”。清乾隆对市井文化也青睐有加,曾在多座皇家园林中设立买卖街,以此模拟平民生活。

5 结语

清代皇家园林传承和融合了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进一步创造发挥,以其虚拟写意的表达方式和梦幻意蕴,综合了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各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国美学所强调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和象天法地的自然情怀,是中国人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的最好典范。如今,对皇家建筑园林仅仅停留在文化研究和遗产保护层面显然是不够的,更需要我们在继承前人造园技艺手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重新营造,让代表最高技术和艺术水平中国建筑园林从“历史”走到“当下”,从“皇家”走向“民众”,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给人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肖亮琼.古典园林中的传统哲学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

[3] 于正洋.道家“洞天福地”学说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3(09).

猜你喜欢

虚拟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生活美学馆
纯白美学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数字媒体的时代特征
慧眼哲思对“虚拟”
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