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对其音乐思想形成的影响

2014-04-14张一凡张品琪

艺术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化

张一凡 张品琪

摘 要:后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下半叶一股重要的文化思潮,它的影响是空前的,后现代主义是继现代主义之后的流派,涉及艺术、文学、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作为一种思潮的崛起,它昭示着整个西方社会范围内的一次重大的变化。后现代主义音乐就是受到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观念的影响下而产生的,它是一种新的文化景观,它的产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到底什么是后现代主义音乐?后现代主义又是什么?本文将以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视角对后现代主义音乐进行理论简略分析。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音乐;文化

0 导言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概念,因为后现代主义本身就是反对约定俗成的形式,我们能够找到对后现代的不同理解和界定,甚至在同一领域,思想家的观点也常常有令人震惊的差异甚至相互对立的观点。“从形态上看,既有破坏性的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乃至整个资本主义文化的否定,同时又有建设性的综合思考以往文化的长处、以多元化方式创造性地构建新文化的主张。”[1]它显现出不同以往的音乐,无论是从创作手法还是在表现手段上,后现代主义音乐以向传统观念提出挑战确立了自己的新观念,它从根本上推翻了现代音乐的观念,它是对以往创作手法的否定与抛弃。

1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产生的背景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西方世界的一种反文化思潮,是对传统的精英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2]20世纪50年代正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与激烈,这导致了20世纪最为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被现代科技武器灭绝的生命达到了7000多万,这种灾难不仅体现在人类的肉体上,更在精神上,战后人们的精神信仰被摧毁,人类很难再相信自身,很难再相信思想家为人类生存所设想的各种美好愿望,这就使得一些哲学家们从更高的层次来反思资本主义发展的命运,反思现代主义过程中的利弊,反思现代主义时期过程中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害,因此西方出现了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他们开始否定一切,否定这个社会传统的反映方式,他们要探索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危机的强烈感受。后现代主义摆脱人性的束缚,追求人性的解放,反对理性主义,大力倡导非理性主义,拒斥一切现代主义理论,并对现代主义的观念、理论以及理性加以解构和摧毁。后现代主义既是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应该说,它是一种历史现象,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后现代主义音乐也在众多社会因素、文化背景的条件下,在20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大陆诞生。它在音乐思想、创作观念、表演方式等各方面都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正是西方后工业社会时代,也就是信息社会,这一时期是从工业资本主义到消费资本主义的转变,同时又是从商品生产到信息生产的转变。后工业社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从工业社会转向后工业社会的复杂变化,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也是西方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它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胎(30年代)中,并在二战后与母胎撕裂,而成为一个与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的新的概念。”[3]应该说,它是一种历史现象,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后现代主义音乐也在众多社会因素、文化背景的条件下,在20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大陆诞生。它在音乐思想、创作观念、表演方式等各方面都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

2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音乐的影响

如果说西方古典音乐是在追求神圣崇高、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統一,那么现代主义音乐追求的就是感性,它更多倾向于人自身感受的真实表现,而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音乐发展到了一个极端,这也是因为后现代主义本身是一种极端的理论。著名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詹姆逊在他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指出后现代主义的第一个特点是一种平淡感,一种平面感,换个说法,就是一种缺乏深度的浅薄,后现代主义推翻现代主义主张探索深层意义的思维逻辑模式,在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中“似乎不再提供任何现代主义经典作品以不同方式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意义和经验,它一般拒绝任何解释,提供给人们的只是在时间上分离的阅读经验,无法在解释的意义上进行分析,只能不断地重复。”[4]后现代主义音乐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古典音乐,并对它进行全盘批判与否定,音乐也不再称为“作品”,而称为“文本”。一切作品的审美意义丧失了深度,作品不可解释,只能体验,以前在欣赏传统的古典音乐时,作品是有和声、有织体、不仅有横向线条的细腻发展变化,更有纵向的“深度结构”,我们可以透过其曲式的构建从中挖掘出作品的深层含义,思想内涵。但是后现代主义音乐是不求深度,只求表象的一种罗列和表达,不重结果,只重过程,一切都是碎片化的堆砌、平面式的陈述。不过,我们应该肯定是后现代主义音乐的进步性,即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敢于对传统音乐进行批判与否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勇气去破旧立新、标新立异。它是晚期资本主义时期对资本主义矛盾的挑战,是对资本主义的彻底反动。

自启蒙运动以来,主体一直被哲学文化科学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主体是现代哲学的元话语,它标志着人的中心地位和为万物立法的特权,因此现代主义时期作品总是努力地表现主体自身的情感体验,为此形成了诸如焦虑、疏离等情感性概念。詹姆逊指出在后现代主义时期主体已经被“零散化”,它失去了昔日的中心地位,已经没有一个自我的存在了,变成了没有确定意义和历史延续的表面化了的虚无。“伟大的现代主义是以个人、私人风格的创造为基础的,它如同你的指纹一般不会雷同,或如同你的身体一般独一无二。”[5]然而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剩下的都是没有感觉、没有情绪、没有价值感的零散化的破碎的主体,这些都进一步表明了现代主义以人为中心的观点被打破,人不再成为万物的中心。伴随着主体的零散化,因此后现代主义音乐也呈现出碎片化的无中心状态,与之相连的个人风格也就不再成为可能,独特的自我经验已不可能,人们不再需要去表现主体拥有独特的私人世界和风格了,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存在。由此,后现代主义音乐走向了拼贴这种形式,拼贴音乐作品是后现代主义对音乐认识的一种变化形态。

后现代主义音乐的拼贴是将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并置在一起,作品具有多中心或无中心的多元混杂的特点。“它将过去的音乐碎片作为声音现成品,进行无机拼贴。之所以说‘无机,是因为不同风格的音乐碎片之间并没有感性上可以察觉的因素来统一作品。典型例子是俄罗斯作曲家施尼特凯的《第三弦乐四重奏》。该作品将拉索的《圣母哀悼乐》最后的乐句、贝多芬晚年写的弦乐四重奏《大赋格》的主要主题、肖斯塔科维奇名字的德文缩写对应音高等,并置在一起,从头至尾都没有主次之分。几个音乐碎片之间虽然在分析上可以得到相同的两个四音集合,但是听觉上分明是不同的东西拼贴在一起,特别是拉索的音乐和贝多芬的音乐之间,由于后者被处理成现代风格(主要在和声上),听觉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风格并置在一起,没有过度,直接拼贴。”[6]这种拼贴音乐作品是后现代主义对音乐认识的一种变化形态,即全身心地接受各种新事物。

3 后现代主义音乐

在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音乐有了明显的特征,不过后现代主义音乐在当今西方音乐史书籍,无论是翻译还是编写的,都没有论及“后现代主义音乐”。但实际上在音乐实践方面后现代主义内容在20世纪章节已经涉及,只不过没有采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论视角来谈论,因为没有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观照,就好像这种现象是孤立的,和西方后工业社会其他的艺术行为无关似的。

从中世纪起,我们在音乐形态上可以分为传统、现代和后现代三种范式,传统音乐有严谨的结构规范,完整的和声体系与大小调体系,现代主义范式包括了除大小调体系外所有自由体系的结构样式,而后现代主义范式是无序的、解构的以及多元化的。西方音乐作品有史以来一直是有序的,人工控制的,在创作上有着明确的文本,所有作曲技术都是为了保证创作结果的结构有序,在变化中有统一,在统一中有变化,这一点就是采用主题发展模式。一个基本素材,通过各种方式的变化出现并贯穿始终。这样的作品有一个中心,有一条主线。这是一种封闭的结构,古典、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主题是非常明显的。即使到了现代主义时期,作品也是高度控制的、有序的,尽管序列主义音乐听起来与传统的音乐很不同,但是却具有一样的模式,它是用原始序列来统一全曲的,原始序列就是中心。虽然采用无调性音乐,但也仅仅是非大小调体系的主题而已,曲式结构却没有本质的变化,由此可见,现代主义音乐和古典传统音乐在有序上是一脉相承的。然而后现代主义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是“无序”“解构”“反形式”,它反对现代主义音乐的有序解构,因此作曲家在创作上完全抛弃传统的调性、和声、甚至音高体系,打破了人工控制的传统,即全局性的偶然,随机,多元以及不确定性。

4 结语

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音乐文化是伴随着后现代社会思潮孕育而发展的,它注重多種音乐文化平等交流的观念,同时向着多元方向发展,而且未来的音乐也必然是多元化的。后现代主义音乐反映出强烈的社会现实性和人类艺术发展的变化,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看到后现代主义音乐与传统音乐的“断裂”,但是更应该看到他们在历史发展中的内在连续。就像利奥塔说的“后现代主义不是现代主义的终结,是一种新生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还会持续不断的发展。因此后现代主义音乐并不是人类的最后归宿。

参考文献:

[1] 杨沐.后现代理论与音乐研究(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12.

[2] 胡水欣.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音乐[J].艺林漫画,2006(6).

[3] 杨宁.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评析[J].攀登(双月刊),2005(1).

[4] 许朦胧.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音乐的反思[J].音乐探索,2010(5).

[5] 史丽欣,赵春萌.评后现代主义音乐的一些观点[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4).

[6] 洪晓楠,杨梅艳.论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特色[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

[7] 宋莉莉.对后现代主义音乐的审视和思考[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1(2).

[8] 王虓.后现代主义音乐的文化特征[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4).

[9] 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编.北京:三联书店.〖ZK)〗

[10] 詹姆逊.文化转向[M].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1] 宋瑾.究竟什么是音乐的后现代主义[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3,22(1)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解构性特点解析——以我国影视作品为例
谁远谁近?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