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发展对策
2014-04-14张宏强
张宏强
摘 要:民族器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的民族器乐基本上蜕变成形,雕琢成体。本文通过对中国民族器乐发展史的解读,从而对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发展提出几点微薄之见。
关键词:民族器乐;革新;传承与保护
中国的民族器乐发展史源远流长。据考证,我国最早的乐器是河南省舞阳县贾湖出土的新石器时期墓葬中的骨笛,距今约有8000年的历史。在甲骨文中记载,殷商时期已有钟、磬、陶埙、石埙、铃、鼓、铙、龠、和、言等乐器。并根据乐器的材质,将其分为“八音”,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在秦汉时期,鼓吹乐更是成为后来成为器乐合奏形式的基石。唐宋元时期的民族文化交流又为我国的器乐增添了新色彩,如当时的筚篥、拍板、笛、琵琶、筝、方响、笙等。明清琴人受地方民间音乐的影响,形成了古琴的各种流派和民族器乐合奏。同时又产生了新的器乐曲,如古琴曲《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琵琶曲《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等等。近代时期,学堂乐歌的崛起,使得中国的音乐创作又迎来新的变革。在民族器乐方面,以刘天华、华彦钧、聂耳为代表的音乐家们在这个时期为我国的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民族器乐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对器乐的改革,如加键笙、加键唢呐等。同时,器乐曲也有一些新作,具有代表性的有二胡曲《三门峡畅想曲》《赛马》,琵琶曲《彝族舞曲》《浏阳河》,笛子曲《三五七》《早晨》,古筝、高胡、扬琴三重奏《春天来了》,合奏曲《喜洋洋》《瑶族舞曲》等等。到了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器乐协奏曲又成为主流。八十年后,作曲家将西方作曲技法运用到民族管弦乐队和民族乐器的写作。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我国的民族乐器基本上蜕变成形,雕琢成体。现今,由于多种因素对我国民族器乐的冲击,导致民族器乐发展进入了困境。为此,解决民族器乐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民族乐器的革新
民族乐器的革新最重要的是革新后的乐器不失该乐器的民族特色。在保持乐器最本质特色的基础之上,加以改进和创新。反之,乐器会失去原有的音色,变得面目全非。二十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广东音乐家吕文成对二胡的改革便是成功的典范。由于当时二胡的外弦大多都为丝制,在演奏高音区时,音色會暗淡,给人以厚重而苦涩的感觉。吕文成针对这个问题,对二胡琴弦的材质进行了改革。他将二胡的外弦用钢丝代替丝弦,这就使高音区的音色清脆而响亮。并提高了二胡的音域高度,形成了高音二胡,即高胡。
乐器制造商对乐器深入的了解和理论的学习,是塑造一件优质乐器的关键。我国乐器制造商中的制造人员对乐器的理论和特质掌握得不够深,应大力提高制造人员的乐器理论知识和学习实际演奏,并向国外知名的乐器制造品牌商学习管理、经营和制作乐器经验。此外,民族乐器的革新还应注意到乐器的材质和形制。一件乐器演奏出的音色好和坏,与其材质和形制有着必然联系。由于我国的传统乐器很多为木或竹制作而成,其质量的高低和制作的形制直接会影响到乐器的音色,所以我们乐器制造商在选材和制作方面一定要精益求精。
2 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形式
一部精彩的电影可以百看不厌,一首优秀的器乐作品可以流传千古。现今,我国的器乐作品多不胜数,但能让人们常挂在嘴边,依然是我们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这给当代的作曲家敲下了警钟。追究其源是当代作曲家的创作与现实相脱节。这无非使我们悲叹。作曲家一味地忙于创作,多注重于乐曲的曲式结构、旋律的走向,却忽视了作品最重要的情感的喧诉、社会生活的映射,以及演奏者对作品的承载能力。为此,我们的作曲家要植根于本土文化,对传统音乐进行深刻的剖析。只有这样创作出的器乐作品才能打动人们的心声,流传得更久。
随着当代人们的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演奏传统的器乐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改进器乐的演奏形式,已经成为器乐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在这方面,女子十二乐坊可以称得上民族器乐演奏形式革新的一个重要代表。它们将中国传统乐器组合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兴的民乐艺术团体。“并且一改传统‘坐而奏‘站而奏的演奏形式,创造出了‘动而奏‘舞而奏‘歌而奏的新的演奏形式,强化了动态美与色彩美。”[1]其表演所使用的均为中国乐器,主要乐器有:古筝、扬琴、琵琶、二胡、竹笛、箫、葫芦丝和独弦琴等。这支优秀的中国民族器乐团体以优美的音乐旋律和激情的现场表演,弘扬了中国的民族音乐在国内外的光辉历程。
3 民族器乐的传承与保护
“1977年8月20日,管平湖弹奏的琴曲《流水》录音被刻在一张喷金铜唱片上,由美国的‘旅行者号太空船发射到太空,将无限运行,经亿万年而不停止。”[2]古琴曲《流水》是该片中时间最长的一首,比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还多了17秒。它描写了人类的意识和宇宙的交融,并在宇宙中寻找知音。当代中国人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不能认为小提琴比二胡多了两个弦,就显得高雅时尚,其二者没有质的可比性,要尊重音乐的多元化。当代的中华儿女,要以我们悠久的器乐史引以为傲,要把本民族的传统传承下去。
最传统、最古老的乐声,才真正是民族器乐的精华所在。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民族器乐的传承和保护更是刻不容缓。在民族器乐的传承方法和方式上,我们应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物质保障,国家政府对民族器乐的财政投入和有力度的宣传,是民族器乐传承的一个重要保障;另一方面是传承意识,全民的传承意识的提高是民族器乐发展的根本。提高人民的音乐素质,尤其要对青少年进行深层次的音乐教育。把民族器乐列入中小学的学习课程,把这古老的音乐文化播种在孩子们的心中,随着他们的成长,生根发芽。
4 结语
民族器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现今,我们的民族器乐发展状况并不井然,我们只有了解和熟悉我们的传统器乐,才能使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常青。传统音乐是中国音乐之根,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基础,失去了传统,没有了根,中国音乐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到发展。[3]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 李亚萍.刍议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的传承[J].四川戏剧,2008(1).
[2] 常州晚报[N].20101214.
[3] 杜亚雄,王同生.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5.
[4] 卢慧娟,侯腾.关于我国民族器乐发展的几点思考[J].黄河之声,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