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居民生活看古希腊的城邦制度
2014-04-14覃永艳高茜
覃永艳 高茜
摘 要:西方政治思想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而作为西方民主政治的摇篮的古希腊,为以后的文艺复兴也奠定了基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以城邦为中心的城邦民主制度,它不仅仅是标识一个人文地理的概念,而且还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状况。作为西方自由民主精神的来源,居民在城邦制内的社会生活活动,都体现了城邦制的自由和民主的精神。当然这种制度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结晶,它对现代社会仍有着重要影响和启发。
关键词:地理位置;居民生活;城邦;局限性;现代意义
古代希腊是民主政治的萌芽。从词源意义上讲,民主一词的意义是由希腊语的demos(人民)和kratia(政治或权威)派生出来的“democratic”意为“由人民进行统治”。 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诸多城邦都发生了伟大的政治转型——民主化改革。从严格意义上讲,希腊的民主只是相对意义上的民主,而人类今天以科学精神为主导的政治学,也是从古希腊那种倡导理论思考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氛围中产生出来的。所以,在迈入21世纪的今天,人们在探讨那些相关的政治科学的基本概念时,也不能不重新回到古希腊这个曾经孕育现代科学文明原始状态的城邦制社会中。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下古希腊城邦制度的真正面目吧。
1 古希腊的城邦制含义
古希腊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连绵起伏的山脉把希腊分割成一个个相对孤立闭塞的小区块,没有可做统一基础的天然地理统治中心。因此,希腊就在这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管理制度:城邦制。城邦是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个村落。黑格尔在提到希腊自然环境时说:“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关系和联系又靠大海来沟通。我们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而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生产、生活方式多样,航海交通和商业贸易发展。
2 城邦制度内容
2.1 公民范围
什么是“公民”呢?公民原意为属于城邦的人。在希腊人之中,妇女、奴隶、边区居民、外邦人都不是公民,所以,他们也不享有公民权。希腊制度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在古希腊,因为宗教与政治联系紧密,公民之位生自参与城邦祭祀。公民的一切民权与政权皆由此而生。若脱离宗教,亦等同于脱离权利。论起可信度,还是前一种说法更具准确性,当然,后一种说法也是存在的,只是一种史实。
2.2 公民的权利
(1)政治权利。雅典实行公民拥有直接参与城邦治理的权力,就是指城邦的政治主权属于它的公民,而不是通过选举代表,组成议会或者代表大会的形式来治理国家。公民大会每月举行二至四次,雅典的全体公民都要出席公民大会,解决城邦的一切重大事件,包括选举和评审政府官员,修改法律等重大事件。其中,陪审法庭是一个重要的权力机关,它享有司法权,并部分参与立法,同时负责检查公职人员,除了十个将军外的所有公职人员都从经过资格审查的公民中抽签选举产生,所有公民担任公职的机会是均等的。雅典城邦设立了十个陪审法庭,作为最高的司法机关,审理重大诉讼案件。而陪审员由通过抽签方式选出,任期一年,不得连任,年满30岁的男性公民均有权成为陪审员。对所受理案件采用开庭审理方式,经过原、被告的申辩之后,由陪审员投票,得票多者即为胜诉。
但同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凡有权参加议事或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无疑,这又将公民的范围缩小了很多。但是,亚里士多德的上述定义,是从公民权利方面来解说公民含义的。如果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放在一起考虑,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公民是城邦的主人,他们拿起武器保卫城邦和家人的义务。同时,他们也有权力参加城邦议事或审判的职能。当然,这个“主人”也是有限制的,可以理解为公民是城邦的一切非公民——农奴、奴隶、外邦人、边区居民、甚至他们家里女人与小孩的“主人”。因此,在古希臘城邦虽然实行民主政治,但由于公民的限制,也只有少数部分有公民权的人可以享受到民主。例如,在希腊的某个时期,仅仅只有几千人可以享有公民权。所以,古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也是有局限性的。
(2)公共领域活动。在希腊城邦中,公共领域是以公共生活空间作为表象的。希腊城邦通常是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形成的,这个中心城市即是城邦公共建筑的首要集中地。城邦最主要的公共建筑可分为三类:一是宗教性公共建筑如神庙,神殿和祭坛。二是城邦的市政建筑如市政广场,议事大厅,公民大会会场。三是城邦社会与文化活动的场所如体育馆,运动场,露天剧场等。城邦的市政广场是城邦经济和政治生活的中心,同时这里又是市政建筑集中的地方,是城邦公共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空间。人们在这里交流有关城邦事务的信息,参与市政议事会和公民大会。在雅典的市政广场上,建有一个称作“纪名英雄墙”的建筑,其顶端树立着10个雅典英雄的青铜雕像,分别代表雅典的10个部落,墙身用做公告栏。有关城邦的事务诸如公民大会等皆公告于此,各项法令的预案也公告于此,供人们讨论,而后在公民大会上投票表决。同时公民大会所通过的法令都刻在石碑上,然后公布于广场之上。
雅典城邦政治活动极其频繁,公民大会每月举行二至四次,参加的大会的公民要每月两次前往奥林匹斯山,这就造成在具有公民资格的人中,贫穷的以及居住在远离城邦的公民事实上行使不了公民权。这是因为,雅典的官员早期是无薪制,虽然后来有了一定的津贴,但是类似将军之职仍然是无薪的,这样贫穷的公民为生活所迫,不敢问津;公民大会频繁的会议,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要求农民放弃农活,手工业者放弃生产,然而为了生计部分公民会选择放弃,尤其是远离城邦的公民在时间上更是难以行通。据统计,经常能出席公民大会的人数只占公民总数的1/5左右。
2.3 法治
城邦的公民是分阶级的。因此,城邦的法律的适用也是分了阶级的。在古希腊,城邦的法律反映统治城邦的阶级的意志。虽然这样,但包含在公民团体内的各阶级,一样都有参与政事和审判的权力。这些阶级相互之间的阶级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如公民大会内、议事机构内、陪审法庭内的合法斗争。至于在公民团体之外的阶级,他们在法律上没有政治权利。他们之间的斗争或他们对公民团体和公民团体内的某个阶级的斗争,只有采取法律范围之外的激烈的手段和形式。比如斯巴达的农奴暴动,雅典等城邦的奴隶逃亡和奴隶暴动等等。
3 城邦制度的衰落
公元前5世纪左右,希腊城邦制度达到鼎盛时期。然而,盛极必衰,在那之后,希腊城邦慢慢走向衰亡。希腊城邦制度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政治制度,其中也有一些或大或小的瑕疵或缺点。这些瑕疵和缺点日积月累,在几百年后到了一个无法忽视,无法解决的地步。而伯罗奔尼撒战争,便是压倒希腊城邦制度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成为希腊城邦制度的终结。
希腊城邦制度的崩溃十分的突然和迅速,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和预料。当时,希腊城邦形势复杂多变,阶级矛盾尖锐,在各种情况和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城邦制度才崩溃消失的。而从城邦制度的本身上看,随着希腊社会的发展,城邦制度已经不适合希腊城邦。它正逐步地丧失其凝聚力,不仅无益于希腊的发展,甚至还阻碍了希腊的发展。这一点,在雅典城邦身上表现得最明显。
4 城邦制度的局限性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造,它对后世所起的重大影响奠定了它的历史地位。然而,这种民主制不是完美的。它包含了本身的弱点。
第一,公民资格的排他性。希腊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即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城邦男性公民内部的民主,所以真正拥有公民权的仅仅占到了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公民资格的排他性,在城邦中的公民与居民之间以及各城邦之间都形成了坚深的思想界限。在城邦内部,公民与居民之间的鸿沟,也使人感到国家“不再是全民的国家,而是自由公民的国家”。在希腊各城邦之间的排他性,导致了各城邦的相对封闭,甚至是不断的武力侵犯、冲突,从而也就不可能以强有力的“希腊”来抵抗外敌的入侵。
第二,在希腊的民主政治中存在一部分贵族拥有最高权力。而且由于时间,经济条件的限制。参加公民大会的很少。而且参加公民大会的人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议事效率很低。公职人员虽然经过选举产生,单数条件很多,降低了一般公民竞选公职的可能。
第三,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民主制度中几乎所有的公职都未见有专门技艺要求,都是以简单的多数票或抽签产生的。一切重大国事也以简单的多数票决定。这种民主政治无法防止极端化的产生,如果运用失当,它也会反转向反面。
5 总结
从当时的状态来看,古希腊的国家体制和管理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当时并没有组成统一的君主制国家,以城邦为核心,居民占很大的比重。他们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在经济和政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有充裕的时间从事政治,宗教,文娱,体育活动。希罗多德引证说:“自由乃是雅典城邦繁荣强盛的唯一源泉,渊博的知识在希腊鼎盛时期可以轻易获得,人人皆是智者。”因此,马克思曾高度评价希腊的成就,认为它具有“永久的魅力”,“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从严格意义上讲,希腊民主制度过于局限化,长期的发展只能导致城邦的灭亡。所以对当今社会民主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民主是全民的民主,同属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要适应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环境。
参考文献:
[1]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 基托H·D·F(英).希腊人[M].徐卫翔,黄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古朗士(法).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M].李玄伯,译.北京:北京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02).
[4] 吳于廑,齐世荣.世纪史:古代史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1).
[5]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M].北京:隔代教育出版社,2000(05).
[6] 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7] 罗伯特·A·达尔(美).民主及其批评者[M].曹海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8] 王楷模.现代政治概论[M].陕西人民教教育出版社,1998.
[9] 彭亚,黄斌.外国美术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