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2014-04-14刘森
刘森
摘 要:中国画的精髓是不仅仅要传达事物的形神,更重要的是把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也赋予受众,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也一定有个人表达的东西并倾注于作品当中。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是进行创作的基础。构成创作的一切因素,如色彩、题材、人物、情节以及整个画面构成布局等,都是由生活提供,而对生活的理解受阅历、修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局限,也产生了不同的评价和观点。热爱生活和熟悉生活是对待生活的基本态度。
关键词:创作;生活;态度
在我的大脑里“创作”是具有相当高的难度的,在我开始写这篇论文之前,我个人认为创作就是把自己了解的并且独特的“人、事、物或者某种现象”通过“笔、墨、明暗、颜色”等手法去表现出来;我觉得“创作”与“生活”应该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把“生活”和“创作”分割开来,那画出来的东西也是毫无感情和内涵的,所以我的观点就是“创作可以折射生活,创作也来源于生活”。中国画的精髓是不仅仅要传达事物的形神,更重要的是把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也传染给观者,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也一定有他个人想表达的东西并倾注在作品当中。有人说写生的时候也是情感的投入,而且中国画很多流传下来的作品也都是靠画家的感受直接通过写生而获得的,都成了不朽的名作,而且面对的也是生活的人、事、物的描写,那写生的作品是不是也可以成为创作?当然,习作都带有创作的成分,但是我这里所要研究的是具有独立意义上的创作。
1 创作的含义及形成创作的基础和前提
(1)创作的含义。
首先我们能够脱离开单纯的表象,上升到审美的高度;把个人想表达的情感和事物,通过笔墨的形式表现在作品当中,这个时候我们也就具备了创作的意识。创作是一个过程,我们要运用形象、空间、线条、色彩、明暗、色调等一切造型艺术的要素,进行构思、构图、塑造形象、安排情节、概括提炼、调节节奏、加强感染力,创造独特的艺术语言用以要表达的情感,和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和评判。
(2)创作的基础。
创作的过程主要依附两点,一是基本技法;二则就是生活,没有较硬的基本技法,就无法表达对生活的理解,所以创作也总是依傍于永不重复的生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它所阐明的就是主客观辩证關系,“造化”即指大自然及客观世界的一切产物;“心源”即指主观感受和情境。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是一样的,没有生活的创作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生活是创作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就不会有感人得创作。
2 创作折射生活,创作也来源于生活
一幅作品一定可以表达画家的内心以及创作时的情感意境。创作是反映出你在生活中的修养、阅历、人格品质、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等一切的综合素质,所以创作可以折射生活。对生活没有深度的观察,也体验不出生活的意义。什么才是生活呢?农村、山区是生活,城市、家庭是生活,有人群的地方时生活,没有人群而有生命力存在的地方也是生活。只有把生活看作是创作的根茎,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同生活中的人与事物联系、接触并融入其中才能创作出感人的、有生活的创作。
3 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上的偏差
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对生活的一般观察,也不是对生活的浅尝辄止,而是主体对生活全身心的投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有些人对“生活”这一词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甚至认为把生活“照搬”下来,用相机摄取生活中的某一场景直接放大到画纸上,然后把以这种方式画出来的东西叫作“来源于生活的创作”。如果用照片“照搬”就可以创作的话,那画家们还需要去观察生活吗?还需要去到各地体验生活这样麻烦吗?也有人认为如实照搬当然平庸无力。但是可以充分利用笔墨技法来修饰,运用各种制造画面的手段,那创作出来的东西就不平庸了。难道这样就可以创作了吗?很显然,如实照搬和技法修饰,前者是过分陷入自然主义,毫无感情可言;后者则是滑向了虚假的泥潭,大倒观者的胃口,这二者都是不可取的!获取创作的素材可以间接的利用照片或图片来作为参考,但更多的应该是亲身的感受与直接的接触和观察,将自己置身其中,脚踏实地地走进你所热爱的生活区域,用眼睛去观察、用头脑去理解、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这样创作出来的才是深刻的、独到的、感人的。而像照片、图片、文字等这种间接的素材是必须建立在对其中类似的生活有所了解和体验的基础之上,这样创作内容与作者自身才会产生共鸣。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画家在体验山水之景时,把情与景融为一体,把景观看做充满情感的物象,达到“天人合一”,并非是隔靴搔痒式的表面形式;人物画家所表现出的情感则更加直接,因为他们本身就带有喜、怒、哀、乐的情感。不管何种画派,他们都是对生活情感的提炼。生活的丰富性为艺术的表现提供了宽泛的体裁和内容。比如北宋山水画大师范宽,表现北方山水,找到了适合表现北方山水的笔墨语言,形成了恢宏、博大的艺术格调;现代山水画家贾又福,以太行为创作母题,纯化笔墨表现形式,形成了浑厚、铿锵的艺术特色……由此可见,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素材,但我们必须要懂得如何去运用。有些人侧重于艺术家自有的价值,强调艺术本身价值,以为艺术要表现自我,要创造高于生活的理想境界,按自己的理解去解释世界,排斥自身外的生活,全身心表达个人认为美的东西;还有人认为生命是艺术的本源,他们要表现的是人的心灵,人生奥秘,抽象的理念,似中国文人画家追求的灵性,这两种人无非是强调自我、潜意识淡化生活,但这也不失为一种创作方式和对待生活的方式。无论他们自身对生活有着什么样的方式和态度,但他们确实是生活在自己的生活当中,也确实表达了他们要表达的个人情感。总而言之,他们的情感最初来自生活,最终也还是表现出生活。但我们更应该去力戒,创作不是要把自己困囿于狭小的生活圈子,浅层的不加分析地追求所谓的生活气息;创作更不是追求猎奇,浮于生活表面,缺乏深度又找不到任何心理依据。在去寻求创作题材时更应该放开眼界、开拓值得表现的东西,发掘出更优秀、更广泛的创作母题。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突破平庸。
4 我们该以怎样去对待生活与艺术
我们要正确地对待生活,首先要对生活具有浓郁的兴趣,要有深厚的感情和饱满的热情;而不是做冷冰冰的无动于衷的旁观者。那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只会把我们封闭在冷漠、孤傲的盒子里,创作只会变得比登天还难。由此可见,我们只有在宽泛的生活空间里寻求属于自己的坐标,才能使自己的情感有所归宿。就算那样也可以创作,画出来的东西除了呆滞的表情和空洞的情感,想必也不会再有其他。正确地对待生活,脚踏实地地走进热爱的生活中,用眼睛去观察、用身体去体验、用心灵去感受,为创作积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样的我们才“不枉此生”。
参考文献:
[1] 卢禹舜.卢禹舜——山水画课稿[M].湖北美术出版社.
[2]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M].山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 卢禹舜.八荒通神——山水精神研究[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4] 李可染.可染画论[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5] 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6]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梅墨生.现当代中国书画研究[M].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8] 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