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

2014-04-14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山水意境园林

刘 丹 彤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上海 221000)

山水之美,贵于自然;园林之美,得于自然.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之美”,推崇与山水相依,草木为伴,日月同辉[1].与“人胜自然”的西方思维不同,中国人自古敬畏自然,这与中西文化发展开端有所关联.西方是航海文明,通过对于自然的探索与改造形成了如今的繁荣,因而西方人对于自然有一种把握与掌控的态度.而中国始于农耕文明,基本生活仰仗于自然规律,因而对于自然环境抱有虔诚的尊重.中国园林历史悠久, 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地位,它结合了中国文学、美学,园中有诗,园中有画.一亭台,一水榭,一转角,一回廊都值得玩味与体会.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时间与中国人传统的闲适心理、非功利心理和感伤心理相一致.因而想要充分体会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与意境,就要充分把握好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欣赏中国园林,就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入手.

1 中国园林体现了古人的山水意识

叶维廉先生说:“山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如诗经、楚辞及赋仍是做着其它题旨的背景,其能在诗中由衬托的地位腾升为主位的美感关照对象,则犹待魏晋至宋间文化积急剧的变化始发生.当时的变化,包括了文士对汉儒僵死的名教的反抗,道家的中兴和随之而起的清淡之风,无数知识分子为追求与自然合一的隐逸与游仙,佛教透过了道家哲学的诠释的盛行和宋时盛传佛影在山石上显现的故事——这些变化直接或间接引发了山水意识的兴起”[2].

中国园林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自然景象:山、水、四季的花、木、鸟、屋.每座园林就是一个微观的自然,是一个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山水的喜恋而微缩出来的一个小型山水图景,既可以使人们享受自然的美丽景致,又避免了真山水所带来的危险和疲累.在园林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安置自己喜欢的景致,种植自己心仪的植物,对于无可改变的真自然,园林变得更加丰满,灵动,对于美进行了浓缩与集中,在这一方面,中国人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智慧——两全之美.《武林旧事》“张约斋赏心乐事”条便详细记录了士大夫一年十二个月是如何在自家的园林中悠游度日的.从正月孟春至十二月季冬,游赏活动包括赏花、赏月、赏星辰,品茶、品酒、品美馔,四季之景,四时之物尽在一园之内,足不出户领略自然变幻.

中国园林在对于自然的喜好之上加入了人们对于美好景象的个人意愿的表达,因而上升到了审美的境界,园林不再是简单反映自然原始之美,而是在还原山水意境的同时加入了人们对于心仪景色的创造和表达,因而中国园林具有了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直接反映出了园林主人的个人意志与追求.无论是园的选址,园的布置,园的装饰,园的提名都可以看出所居之人的人格个性,如苏舜钦与沧浪亭,王安石与半山园等等[3].对于山水的还原加以个人的改造,使中国园林摆脱了简单、低级的感官享受,进入了一个更加自由的审美境地.

2 中国园林体现了中国传统闲适心理

林语堂认为:“文化是闲暇的产物,而中国人已有三千多年充足的悠闲去发展文化.在这三千年中,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一边喝茶,一边冷静地观察生活,从这一席茶话中,提炼出了人生的真谛;有足够的时间谈论列祖列宗,仔细品味祖先的成就,研究艺术与人生的一系列变化.通过漫长的过去,又看到了自己.从这些茶话和思考中,历史开始具有某种伟大的意义:人们说它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经验,供当代人借鉴;它又好比是一条越来越大的溪流,不受阻遏,奔流不息.历史书于是成了最为严肃的文学样式,成了最为雅致的精神发泄……他们认为这个问题可以思考、可以讨论;他们这么做,一半是认真的,一半是开玩笑——这样,他们跨过了所有艺术的门槛,进入了人生艺术的殿堂,艺术和生活融为一体,达到了中国文化的顶峰——生活的艺术.这也是人类智慧的最终目的”[4].

此闲并不是消极的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体悟.闲适是一种心理,不是一种特定的状态,是与机械劳作和毫无创意的简单休息相对立的、附有审美性的休息.闲适心理反映出中国传统“慢生活”的理念,这对于高节奏的现代生活有着很深刻的教育意义[5]. 这种休息不带有任何负担,是悠然的,放空的,并且是轻松愉悦的,不是空虚,而是享受,是一种惬意.闲适心理超脱了对于世俗的功利追求,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摆脱了现实负累,享受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种心理没有强烈的情绪起伏,是一种由内而外全身心的满足.这种心理也反映了一种审美态度,不单单追求感官上的愉悦,更注重内心的超脱与淡然.

中国园林的审美意境就在于此,想要读懂中国园林的内涵,就要首先拥有一颗宁静的心,如果仍然为现世牵绊,那么所看之景不过是假山假水小庭院.只有充分放空自我,才会透过园林看到自然,看到生活,享受平和之美带来的内心愉悦.宋代与园林相关的诗词为数不少,园林对于宋词的激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6],沧浪亭的“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平山堂“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等等,无不说明古人精神上的满足和对生活的享受与热爱.园与人相呼应,人达到内心平和,又通过诗词使园的文化内涵更加高雅.

3 中国园林体现了中国传统意境追求

意境是指情境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无限生命律动和无穷诗意的情境.有“意”才得以入“境”.这种“境”对于每个人来讲有不同的体悟特征,是因为每个人在面对同一对象时有所不同会意.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讲求意境,无论是中国山水画还是古诗词,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以有限表达无限,想象无尽,回味无穷.那么对于意境的追求落实在空间表达上就体现为以小见大、曲折含蓄,中国园林充分表达了对于意境的营造和追求.明代造园家文震亨也在《长物志》中强调“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造园立意.中国园林以其有限的空间通过分隔、遮挡等方式,营造出一种层重叠嶂的层次感,将有限的空间加以视觉屏蔽而给予人以幽深曲折的感觉.这种遮挡增添了园林的灵动性,也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使人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无限遐想.如欧阳修在《蝶恋花》中形容:“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园林中,假山、回廊、树木、花墙等等都可以起到分隔视线的作用,这样的遮挡使园林具有了强烈的空间感,人们对于被遮挡的部分有了高度的想象空间,以有限的园林空间营造出无限的遐想之境,如中国古典诗词所营造出来的艺术美感,寥寥数语,意境深远[7].

中国人讲求“含蓄”之美,在文学创作中不会进行过于直白的表达,而是利用委婉的描述达到阐释的目的.中国园林也呼应了文学的含蓄之美,园林中通过回廊、小径、曲桥等形式营造了一种曲折往复,灵动摇曳的含蓄美感,在曲折中步步生姿[7],同时可以增加欣赏的范围和面积,含蓄的应用虽然不能够直接使人感受到结果,但是在婉转体会的过程中会领略到直白给予所忽略掉的意蕴.

4 结语

无论中国园林是否为中国的文人雅士提供了悠游自在的世外桃源或是给消极避世的士大夫给予了返璞归真的自我之境,中国园林都以一种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形式存在着,园林本身不具有任何的意识思想,而是人们表达精神追求的一种载体.园林之美,美在其取自然之精华,美在其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们对园林的建造是通过劳动拾取自然美来创造美的“城市山林”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园林结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若要欣赏园林之美,首先要具有一颗安静平和闲适的心.中国古典园林历来被称为“园林之母”,它承载着中国人千年以来的文化和审美追求,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气质,值得人们细细体悟,深深感受.

参 考 文 献

[1] 吕明伟.中国园林[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2.

[2] 吕明伟.中国园林[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前言.

[3] 罗燕萍.宋词与园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9.

[4] 林语堂.中国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41.

[5] 罗燕萍.宋词与园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

[6] 罗燕萍.宋词与园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5.

[7] 梁敦睦.中国风景园林艺术散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1.

猜你喜欢

山水意境园林
爱在一湖山水间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山水之间
清代园林初探
一处山水一首诗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