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德育思想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若干启示

2014-04-14王健明

关键词:卫灵公论语德育工作

王健明

(金陵科技学院团委,江苏 南京 211169)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德育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崇高地位,对于当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仍有不可替代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孔子德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修身立德,重视教师在德育中的主导作用;二是以人为本,深入了解和研究德育的对象——学生;三是德育的过程性,提出了德育的过程和阶段;四是德育的方法性,阐述了德育的途径和方法;五是德育的目的性,指出了德育的目的和内容。

一、修身立德

教师在德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孔子特别重视教师的以身作则,也就是“身教”。他认为己正方能正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茅于轼指出:“光有言教而无身教,比之没有言教更坏,因为别人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而当欺骗盛行时,社会将面临道德崩溃的危险。[1]”孔子主张教师要“诲人不倦”,体现了“爱生”和教师的负责精神。孔子主张一个人要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子贡说孔子无“常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孔子主张,贤与不贤都可以为师,只要善于学习。

二、以人为本

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德育的主体无疑就是学生。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并因材施教。孔子曰:“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论语·学而》)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德育原则。他曾指出学生的不同个性,“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即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子由鲁莽。孔子了解和研究学生个性的方法是“听其言而观其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孔子指出,子路有率兵之才,冉求有邑宰之才,公西华有外交之才。孔子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每个学生的长处,使他们的成就各不相同:或长于“德行”,或长于“言语”,或长于“政事”,或长于“文学”(《论语·先进》)。孔子“知人”的目的,在于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以便更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成人成才。

三、德育的过程性

品德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在讲述自身进德修业的过程时说:“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从“立志”始,历经若干阶段,方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孔子指出进德修业要历经三个阶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这也是道德修养逐步加深的三个阶段:知之、好之和乐之。乐之乃最高境界。孔子盛赞自己的得意门生颜回居陋巷而不改其乐的精神[2]。可见德育是长期的、渐进的、阶段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止于至善的过程。

四、德育的方法性

一是立志和力行。二者是密不可分、互相联系的。“知道”与“躬行”的合一,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3]。所谓“立志”就是确立理想和目标,明确努力方向,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孔子认为人的意志很重要,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孔子将立志和知耻紧密结合,主张“行己有耻”(《论语·子路》),知道有所不为。他认为:“志于道而耻恶衣食者未足议也。”(《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知耻以及所耻的内容,是其好恶的感情的体现,进而决定其志向。孔子强调立志须有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他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要能经受严峻的考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要做到坚贞不移,“磨而不磷(变薄),涅(染以黑色)而不缁(不变黑)”(《论语·阳货》)。孔子尤其重视行,也就是实践。孔子首先重视“孝悌”,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认为培养青少年“孝悌”之义,将来成人之后方能移孝作忠,以对待父母的态度而对待君主,由孝子而变为忠臣。

二是自省和克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即宽于责人,严于律己。在人与人发生矛盾时,他要求“求诸己”,即先找寻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论看到好事或坏事,都应该对照和自我反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从正反两方面吸取教训。与此同时,孔子还提出克己,即以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约束和规范自己,并提出克己的具体手段,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三是改过迁善。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又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孔子强调的不仅是犯过错后能否改正,而且是不再重复自己的过错,也就是“不二过”。与此有紧密联系的是善于交友,孔子主张要与正直、信实和见闻广博之士交友,不要同谄媚奉承,当面恭维而背后诽谤和夸夸其谈之士交友。他还要求朋友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五、德育的目的性

孔子认为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士”或“君子”,即社会精英和管理人才。孔子学生子夏说:“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孔子说:“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但孔子所要培养的人才,并非单纯追求富贵功名的“士”。他指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他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卫灵公》)

孔子主张的教育内容,重心在德育。他所强调的“文、行、忠、信”四教,后三者均属于德育内容。所用德育教材主要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门课程的共同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当时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想和道德,同时“六经”中保存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学、文献资料,均为儒家经典。《诗》是西周和东周的诗歌总集,现存305篇。《书》即《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保存了商周两代重要史料。《礼》一般指《仪礼》,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乐》据说已失传,孔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不仅重视音乐的审美功能,而且重视其德育教化意义。“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礼记·经解》)诗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温柔敦厚”等道德品质[3]。孔子特别强调礼乐的政治作用:“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除上述经典外,还有《易》和《春秋》。《易》包含儒家的重要哲学思想,尤其可贵的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春秋》则包括主张国家大一统与正名份的精神,代表儒家的政治思想。总之,孔子德育内容就是通过《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教材培养社会精英和政治人才。

六、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赋予了高校德育工作更加光荣的使命[4]。孔子的德育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对于当下改进高校德育工作,不无借鉴与启示:一是要进一步确立和发挥高校教师与德育工作者的主体作用,德育首位,为人师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学生成人成才树立典范;二是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禀赋、素质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德育途径和方法,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人生规划方案,因材施教,培养“四有”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春风化雨,水到渠成,润物无声;四是开设高校德育课程,要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尤其要注重实践,让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里经风雨、见世面、增知识、长才干。

[1]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254

[2]黄刚,杨柳.孔子德育途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07):56-57

[3]王正平.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37-38

[4]柳萍,李素芳.手机与高校德育工作关系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6-20

猜你喜欢

卫灵公论语德育工作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弥子瑕是对是错?
不欺暗室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论语·为政第二》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