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抚今追昔任重道远满怀豪情再创辉煌
——记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院的卫星发展之路

2014-04-14朱德民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

卫星与网络 2014年4期
关键词:卫星通信二等奖科学技术

+ 朱德民(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

抚今追昔任重道远满怀豪情再创辉煌
——记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院的卫星发展之路

+ 朱德民(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

一、从零开始,填补我国卫星通信领域空白

为了发展我国卫星通信科学技术,1974年邮电部向我所下达了修复配套10米天线卫星地面站,建立卫星通信试验地面站的任务。

从此,一所开始了从短波通信研究扩展到卫星通信研究的历史征程。一所卫星科研人员在有限的引进设备和技术资料基础上,掌握设备工作机理,利用国产电子元件器件,进行设备修复和研制设备工作。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解决了众多技术难题。1977年,我所成功修复了系统,完成了“修复、配套”任务。

1975-1978年,我所继续进行了10米天线卫星地面站设备配套工作,将10米移动站搬迁改建为固定站,恢复微波中电路,构成了与上海长话台和电视台的电路连接,天线的工作区域也由太平洋上空转为印度洋。

至此,一所建成了国内第一座具有多种通信能力和广泛用途的上海虹桥卫星通信试验地面站,成为一所乃至全国展开卫星通信设备研发和电路试验的重要基地。该站还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卫星向全国四十多个省、市、地区转传播中央电视台节目的卫星地面站。1978年5月,该站作为我国唯一的试验平台,成功参与了中、德、法合作的“交响乐”卫星通信试验,进行了包括电视、电话、传真、电报、数据等多种业务的传输试验。此实验项目获得1980年国防工业重大技术改进成果一等奖和1985年邮电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果不计其数,荣誉纷至沓来。八十年代,一所数字化和小型化的卫星设备研制工作取得进步三等奖和邮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六米天线卫星电视接收站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六米(双圆极化)卫星通信地球站获198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中国的卫星通信事业从这里开始起飞!

二、自主研发,建成国内第一套全国产业化的卫星通信地面站

1982年一所参加了由邮电部组织的利用国际通信卫星组织(INTELAT)转发器进行国内卫星通信和电视传输的试验(简称“租星”试验),全国10个卫星地面站参与试验,一所作为邮电部卫星通信试验技术组组长单位不仅编制了租星系统方案,提供三个卫星地面站以及相关设备,还派遣工技人员至北京、上海、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6个地面站负责试验工作,先后进行了电视全程变参数、时分多址同步、PCM/SCPC、多种业务二次复用、时间同步和气象数据传书等试验。通过试验,证明了我所制定的租星系统方案的可行性和自制设备的可用性,不仅为我国建立了国内卫星通信网络确定了体制标准,提供了技术和装备也取得了管理和发展国内卫星通信的经验,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所主持完成国内卫星通信网络技术体制,获1986年研究院科研成果一等奖;设计“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总体技术要求”,获1991年邮电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厚积薄发,迎接卫星通信产业新的春天

在我所最新研制的应急移动指挥中心、应急通信车上,卫星通信仍然发挥着关重要的作用。一所建设的“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影响力波及全国。2010年,一所承担起世博会保驾护航大展雄风。2011年,一所参与“国家通信网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建设,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提供应急信指挥车。2013年,一所研发的应急通信现场宽带组网与互联网互通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电信一所成为国内公认的应急行业的领军企业

在中国首颗通信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回顾一所卫星事业艰苦奋斗的创业历史,意义非比寻常。回顾过去,是说不完的历史,展望未来,是满怀希望的明天!展望中国卫星应用发展的光辉前景,一所一定能迎来卫星通信产业蓬勃发展的春天,共同实现问下那个应用的中国梦。

朱德民,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所长助理,科技产业部主任,高级工程师曾从事卫星通信地面系统设计和产品研发工作。

猜你喜欢

卫星通信二等奖科学技术
我校获2022年海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综述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船载卫星通信天线控制的关键技术
专题·融媒瞭望哨
航空器的顺风耳——机载卫星通信
机载卫星通信设备BIT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