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参与国际奶粉产业分工
2014-04-13文∕宋亮
文∕宋 亮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
世界范围内奶业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加工产业组织体系存在差异以及消费市场的转移,是推动奶粉行业形成“分工合作、贸易往来”国际化发展格局的主要成因。特别是,随着世界多边贸易体系建立及自由化推进,国际乳品产业分工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拓展,传统上多国相对独立的部门间分工日益被跨国、跨地区企业集群式分工所替代。与此同时,中国、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乳品消费持续增长,而传统欧美等国乳品消费趋于稳定,世界乳品消费增长由欧美等国向新兴经济体国家转移。在此背景下,乳制品产业国际化分工进一步加深,并推动世界乳品贸易高速发展。
奶粉产业分工体系
奶粉产业分工最初是根据产业链及其价值链来进行的,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奶源供应、奶粉生产加工以及流通销售。
奶源供应主要来自牧场主或者奶农。在当今的国际乳业贸易中,美国、欧盟27 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是世界乳品的主要出口国,决定着国际乳品贸易中90%的贸易额。而这些国家共同之处在于,奶业资源非常丰富,以2011年为例,上述国家原料奶的总产量约占世界原料奶总产量的43%。
奶粉生产加工环节分工最细,可分为初级加工商、深加工商、包装商,与流通领域之间还存在加工商服务的品牌集成商。初级加工商只负责原料奶粉的生产,由于其拥有丰富的奶源供应和规模化的原粉加工,一方面可以迅速将原料奶转化为容易保存的粉状产品,一方面可以极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目前全球大型的初级加工商不多,而且也不被消费者熟知:如新西兰的恒天然,澳大利亚的迈高,荷兰的菲仕兰等。这些初加工商也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终端B2C产品,但是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因为他们面临着如何处理自己的终端产品与客户终端产品的竞争问题。
深加工商通常是初加工商的紧密合作伙伴和下游工厂,他们负责对原料奶粉做进一步的深加工,由于掌握着专业的深加工技术和工艺,深加工商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提供专业化奶粉产品,并与包装商一起完成奶粉产品的生产。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例,初加工商通常将婴幼儿奶粉基粉或者其它原料粉卖给这些通过政府认可并接受监管的深加工商,深加工商再生产出符合不同客户需求的婴幼儿配方奶粉。
品牌商是指熟悉市场运作,并有相关产品研发、营销和市场整合能力的品牌拥有者。消费者熟知的国内和国际品牌大多都属于品牌商,这些品牌商中,只有少数拥有生产基地,并同时对部分产品承担包装商的角色。国际上比较著名的奶粉品牌商有法国达能、瑞士玺乐、美国雅培等。
在流通环节,奶粉由代理商和零售商来组织销售,主要是具体的区域性经销商、大型商超、药店、母婴专卖店等。
奶粉产业合作模式
在原料奶供应与加工环节,牧场主或奶农提供原料奶给加工厂,他们与加工厂可以是固定协议买卖关系,也可以是加工厂的股东。后者是目前欧美以及新西兰等国比较普遍的合作模式,该模式推动了养殖与加工一体化发展。以新西兰为例,其产业组织方式以合作社模式为主,奶农按照股份大小加入合作社,并成立或者入股乳品加工企业。目前新西兰最大的乳品加工企业是恒天然集团,它是典型的合作社性质的公司,奶农既是公司股东,又是公司供应商。新西兰合作社是目前世界上养殖与加工一体化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产业组织模式。
奶粉加工环节存在着初级加工商、深加工商、包装商和品牌集成商,他们之间合作模式分为三类:OEM(代工生产)、ODM(自主设计生产)、OBM(自主品牌生产)。
在OEM(代工生产)模式下,合作分工更多的体现在深加工商、包装商和品牌集成商上。品牌商把配方和生产要求提供给OEM厂商(深加工商和包装商),然后购买OEM厂商生产的产品,销售到流通领域并获得利润。OEM厂商按照品牌商的要求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卖给品牌商获得利润,这种合作体现了奶粉专业生产与专业销售推广的分工。该模式的缺点是品牌商缺乏对OEM厂商在质量安全方面的监管。在大多数的乳业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建立起了公正、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负责替品牌商对OEM厂商进行产品监管,同时政府对出口乳品的安全进行严格监管。因此,跨国奶粉OEM的产品是相对安全的,这也是其快速发展并在国际上普遍盛行的主要原因。
ODM(自主设计生产)主要是指深加工厂商不仅负责生产还负责产品设计,品牌商只需要贴牌销售即可,有时品牌商也会对设计稍加修改。ODM厂商往往是那些在奶粉配方设计和生产方面比较成熟的企业。这类模式的优点是能大大减少品牌商自己研发的时间,但缺点是品牌商缺乏对ODM厂商在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监管。
OBM(自主品牌生产)是指深加工厂商自主设计产品和品牌,经营自有品牌,或者说生产商自行创立产品品牌,生产、销售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由于代工厂做OBM要有完善的营销网络作支撑,渠道建设的费用很大,花费的精力也远比做OEM和ODM高,而且常会与自己OEM、ODM客户有所冲突。通常为保证大客户利益,代工厂很少大张旗鼓地去做OBM。
目前,中国加强了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特别是对进口奶粉的监管力度加强。同时,国内检测机构也加大了与奶粉生产所在国检测机构的合作和交流。未来,随着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与国际接轨,跨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将极大降低海外奶粉OEM在中国发生食品安全风险的几率。
中国应积极参与到国际奶粉产业分工中
加入WTO以后,中国一直在国际分工合作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并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在乳品的进出口贸易上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低速发展状态。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后,伴随着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以及频繁的奶粉质量安全问题,中国奶粉进口贸易发展迅速,国内产业开始快速、被迫与国际接轨。在这种被动接轨下,由于我国的乳品企业对国际奶粉产业分工合作缺乏了解,加之相关配套进口奶粉管理办法没有跟上,造成了今天国内进口奶粉市场的“乱象丛生”。
实际上,中国奶粉产业的发展时刻与国际奶业的发展密切相联。中国用以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主要原料乳清粉有90%主要依靠进口。而近几年,进口大包装奶粉的数量也呈井喷式增长,尽管对我国奶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冲击,但也为包括养殖业在内的整个奶业全面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从长期来看,未来中国乳品进口继续增长将是大势所趋。一方面国内消费水平不断增长,而国内产品满足国内乳品消费需求的难度日益增大;另一方面,根据传统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中国与乳业资源丰富国家在奶粉品质和成本方面都有一定差距,这也将推动未来国内奶粉进口持续增加。在此背景下,中国应积极参与到国际奶粉行业分工中去,一方面加快国内乳品企业海外投资布局,另一方面按照国际通用的分工合作模式,建立起与之接轨的产业体系,同时对于进出口市场加强管理,在保障供应的同时,降低进口食品安全风险。
OEM、ODM和OBM都是国际产业分工合作,实现互补贸易的通行模式,是各国企业普遍使用的一种做法,它们有助于实现专业分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服装、鞋帽、手机,甚至是大型航空飞机都能找到OEM的身影,比如中国这些年就一直替耐克、阿迪达斯、苹果、戴尔等很多知名企业做“代工”服务;在欧美,很多著名的食品生产中也普遍存在代工现象,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产品能销售到世界各地,许多都是委托当地企业进行标准化代工生产;欧洲大部分世界著名品牌的婴幼儿奶粉业务是在主营药品业务以后才兴起的,本身就是贴牌起家或者仅仅担任包装商的角色。OEM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严格品控的代工,没有供应链监管的贴牌,没有科研开发的生产,这些低层次的代工给原本合理的国际分工抹上了阴影。
因此,针对目前国内的婴幼儿奶粉存在的OEM现象,我们需要有一个客观认识,不能因为国内进口奶粉市场存在混乱、缺乏管理而一刀切的对OEM予以否定。相反,我们一方面要利用这些合作模式,积极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另一方面,要通过品牌商对代工的质量管理法规和加强进口产品监管来消除这些模式存在的不足。
长期来看,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婴幼儿奶粉配方标准和严格奶粉进口管理,品牌商或者研发人员在产品创新方面可以发挥的余地并不大。未来决定婴幼儿奶粉品质最根本的还是奶源基础。不难理解,未来加快海外奶源生产投资的布局极为重要,目前,国内光明、伊利、雅士利等企业都在新西兰建立了加工企业,而跨国大型乳品企业也积极加快投资步伐,比如随着恒天然在南美牧场的建设日益成熟,雀巢开始着手与恒天然合作开展大型的合资项目。近年来,中国也有意加快与南美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这似乎也暗示着未来我们也可以从南美获得优质的奶源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