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测定意义

2014-04-13朱爱民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二聚体白血病粒细胞

朱爱民

(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湖南 娄底41700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测定意义

朱爱民

(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湖南 娄底417000)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健康人组5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8例。分别测定健康人组及APL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APL患者治疗前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显著增高(P<0.05);通过化疗2周部分缓解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但是仍高于正常参考值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浓度的血浆D-二聚体是提示APL患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价值的重要实验指标;临床监测血浆D-二聚体对AP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血浆D-二聚体;临床意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病临床表现除有发热、贫血、感染等急性白血病的症状外,广泛而严重的出血经常是本病的特点[1],而颅内出血常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出血主要是因为APL容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2]。APL异常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可被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成熟,而砷剂(As2O3)则促进其凋亡,APL患者采用ATRA+ As2O3化疗后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3]。测定APL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有助于患者的诊断以及疗效观察。本文对在我院诊断并住院治疗的28例APL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D-二聚体的浓度水平与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3月至2013年8月在本院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住院治疗患者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13~65岁,中位年龄37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国际血液学家及血液病理学家在2001年里昂会议上提出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的WHO分类法和应用MICM分型法的诊断标准[4]。根据病史及治疗情况进行如下分组:A组为经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治疗前28例。B组为APL患者经ATRA+ As2O3化疗2周后部分缓解患者26例。C组为APL患者治疗后骨髓象达到完全缓解患者26例。健康对照组(D组)50例选自本院健康管理中心健康人50例。

1.2 方法

①标本采集:所有对象均抽取静脉血1.8 mL加入枸橼酸钠真空抗凝管(浅蓝色头盖,内含0.2 mL枸橼酸钠抗凝剂,用于凝血功能试验)内,立即颠倒混匀3~4次。标本应尽快离心(3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浆,于2 h内检测出结果。②标本测定:血浆D-二聚体测定用胶乳比浊法,采用日本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为北京利德曼生化试剂。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各组血浆中D-二聚体检测结果表明,A组、B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明显高于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A组明显降低,但仍然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白血病,广泛而严重的出血是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机制因异常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的浸润[5]。血小板消耗增多或生成受到抑制,更主要是白血病细胞释放组织因子等促凝物质引起凝血功能活性异常增高,造成了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激活纤溶系统,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从而导致纤维蛋白的溶解亢进。D-二聚体作为纤维蛋白水解后一种特异性的降解产物,也是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其浓度水平会明显升高。因此APL患者体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水平可作为凝血功能异常及DIC的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本院28例APL患者中2例在化疗一周内因颅内出血而死亡,其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在初诊至死亡均显著增高。根据血浆D-二聚体浓度,选择不同的止血药物,尽早对出血的控制,从而减少和避免APL患者因出血导致的早期死亡。APL患者经治疗完全缓解后的C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D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说明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有助于判断APL患者的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也可作为APL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判断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总之,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对APL的诊断及疗效观察以及预后判断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表1 4组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比较

[1] 许文荣,王建中.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9.

[2] 侯科佑,王萍萍,卢香兰,等.D-二聚体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测定中的意义[J].辽宁医学杂志,2002,16(1):19.

[3]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08.

[4] 熊树民.血液肿瘤[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

[5] 孙培玉,刘晓红,关向宏.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J].临床检验杂志,2000,18(6):357.

R733.7

B

1671-8194(2014)11-0137-02

猜你喜欢

二聚体白血病粒细胞
白血病“造访”,人体会有哪些信号?
假性粒细胞减少是怎么回事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作用研究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走进儿童白血病的世界
达托霉素相关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